取而代之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名籍,是战国时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才气超人,他的家乡吴地的子弟都畏惧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游全国,巡行到会稽郡,路过吴中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都去看热闹。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那样威严盛大,便说:“我可以取而代之!”意思是说,我也可以做皇帝。项梁忙掩住了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啊!”当时项羽才二十岁左右。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九百余人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就和叔父项梁起而响应,经多年征战,终于同刘邦等一道推翻了秦朝统治。项羽生性暴烈、凶悍骄横,灭秦后即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终因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身亡。少年时“取而代之”的宏言也随之化作泡影!
“取而代之”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力而代替他,也泛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取精用弘春秋中期,郑国的执政伯有,权势显赫,生活极为奢侈。他酷爱喝酒,为了避免来客的打扰,特地建造了一个地下室,里面陈设了钟鼓乐器,好让他躲在这里作长夜之饮。那些想会见他的人,都被拒之门外。
一天,伯有朝见郑君,提出要派同族兄弟公孙黑出使楚国。当时郑、楚不和,公孙黑认为这是存心让他去送死,不愿接受差遣,跑去向伯有说理。谁知伯有的家臣对他说:“主人已进地下室饮酒,不敢通报。”
公孙黑大怒,就发动家兵,会同族中兄弟公孙段,把伯有的家院包围起来放火烧了。伯有这时正喝得酩酊大醉,由家臣把他扶上车,慌慌忙忙逃出了国都。
伯有酒醒后,听说国内有权势的各宗族结成联盟反对他,而大夫子皮却没有参与,觉得有人内应,就回军反攻郑都。公孙黑派他侄儿驷带和公孙段领兵抗击,将伯有打败,杀死在闹市上。
大夫子产闻听伯有被杀,跑去伏在伯有的尸体上嚎啕痛哭,说:“兄弟之间各不相容,以致动兵残杀,太不幸了。”随即命人收殓所有被杀的人,埋葬在一处叫“斗城”的地方。
公孙黑见子产怜悯伯有,又想来攻打子产。大夫子皮忙加阻止,对公孙黑说:“子产对死者如此有礼,对生者就更不用说了。杀害有礼之人,将遭到国人的反对。”公孙黑终于依从了子皮的话。
伯有死后,子皮执掌国政。他认为子产比自己贤德,极力向郑简公推荐。于是,郑君就委政于子产。
子产执政,实行政治改革,郑国气象一新。不久,公孙黑又想作乱。子产历数公孙黑的罪状,迫令他自缢。
公孙黑虽然死了,民间却传说被他害死的伯有时常鬼魂出现,郑国人非常害怕,疑神疑鬼,只要一提“伯有来了”,男女老少就奔走若狂。
一天,有人梦见伯有身披铠甲,手执矛戈走来,口中说:“驷带和公孙段杀我,我要报仇杀掉他们。”这人醒来,把梦境告诉别人,讲得活灵活现。
可巧,不久驷带和公孙段先后都病死了。这更加引起国内的不安,对伯有万分恐惧。
子产眼见民间这般混乱,立即向郑君请求,把伯有的儿子良止,和另一位多年前被杀的大夫子孔的儿子公孙絏,封为大夫,让他们继承父爵。这样一来,国内的流言就平息下来了。
有人问子产,为什么把他们二人同时立为继承者?子产说:“伯有为人无义,因他魂魄作崇,才封他的后代。而如果以此为教,将使国人都迷信鬼神,所以把公孙絏同时封为大夫。”
不久,子产出使到晋国去,晋中军佐赵景子会见他以后,嘲笑郑国这番混乱的情形,向子产诘问说:“伯有果真能为鬼吗?”子产未被难倒,以他广博的识见,作了巧妙的回答。
他机敏地解答说:“人的神气叫魂魄,权势强大的人魂魄旺盛。伯有是我国上卿,他家三代执政,享有的权势和财富都极贵重(‘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遭害而死,能化为鬼,也是不足为怪的。”
赵景子见他回答得振振有辞,对子产表示十分敬佩。成语“取精用弘”,就是从“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一语简化而来的,意思是从所占有的丰富资料中吸取精华。曲高和寡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曲突徙薪
西汉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权高威重,政由己出,汉宣帝为此颇不放心。
有个名叫徐福的人,上书给宣帝说:“陛下如果真的感令霍氏迎立你的功绩,就应该抑制他家的权势,否则霍氏终有一天要因谋反遭到灭亡啊!”但宣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后来,霍光死了,他的家人果然要谋反。正要动手时,有人告发了。宣帝便将霍氏一族诛灭,并对告发的人大加赏赐,而那个上书提醒宣帝抑制霍氏权势的徐福,却被遗忘了。
有人感到不平,向宣帝上书,用了一个“曲突徙薪”的比喻:“从前有个人去朋友家”,他看到灶上的烟囱直矗,而灶边又堆着柴薪,很容易失火。为了防患于未然,劝主人把烟囱上部砌成弯曲的,把柴薪搬得远些,可是主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不久果然失了火。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火扑灭,不少人还因此受了伤。
“主人杀牛打酒酬谢邻舍,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论功排座次,却把那个劝他曲突徙薪的朋友遗忘了。
“有人便对主人说:‘当初你如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也就不会失火,今天便用不着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建议你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得到酬谢,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倒应该成为上客吗?
“主人被提醒,马上邀请那位劝自己曲突徙薪的朋友来,在宴会上坐了首席……”
宣帝听了这个故事,恍然大悟,赏了徐福十匹绢,还封了他一个官职。后来人们便把“曲突徙薪”比喻为防患于未然,把“焦头烂额”比喻境况狼狈。
全无心肝
南朝陈国最后一个皇帝叫陈叔宝,字元秀,史称陈后主。他在位时,根本无心治理国家,只顾大建宫殿,沉湎在荒淫奢侈的生活中。隋兵南下逼近都城时,他自以为有长江天险阻挡,毫不在乎,日日与嫔妃宠臣们在宫中饮宴,制作艳词淫曲。公元589年,隋兵攻下建康,陈后主被俘虏,送到隋都长安。
隋文帝没有杀他,还让他享受三品官的待遇,赏赐了不少东西。隋文帝很细心,每逢有陈后主参加的宴会,就吩咐乐官不要演奏江南音乐,以免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和伤感。谁知陈叔宝做了亡国奴根本无动于衷,还厚颜无耻地向隋文帝提出正式封他一个隋朝的官职。隋文帝听了非常鄙视他,说:“陈叔宝这个人简直没有心肝!”
陈叔宝不仅不因亡国而悔恨,还不改往日劣习,天天沉溺于酒色。隋文帝听说他和子弟们每日饮酒一石,大吃一惊,先劝他节制饮酒量,后来见他依然不改,失望地说:“这种窝囊废,由他去吧。不然,他用什么混日子呢?”
后来,陈叔宝跟随隋文帝东巡时,还作诗颂扬隋文帝功德,同时再次请求封官,隋文帝还是没有同意。公元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
犬牙交错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削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穷兵黩武
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残暴专横,为求得自己的安乐,经常滥杀无辜,荒淫无度。对外任意兴兵扩张,根本不考虑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考虑人民的死活,国力一天天衰败了。
当时,吴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将领陆抗,担任镇南大将军,掌管着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军事。陆抗看到司马炎灭魏、蜀后建立了西晋王朝,国势逐渐强盛,而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心中十分焦虑不安。于是,在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如再不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将更加衰败。如再听任诸位将军滥用兵力,随意发动战争(原文为:‘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耗费数以万计的资财,将会使兵士更加疲惫,更缺乏战斗力……”
孙皓没有采纳陆抗的建议。公元280年,晋国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就此灭亡了。
“穷兵黩武”即由此而来,意思是用尽全部兵力,好战无厌,任意发动战争。
秋风过耳
春秋时代,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睐,最小的儿子叫季札。其中季札的品德最为贤良,而且又很有才学,最得父王宠爱。
公元前561年,寿梦得了病,把季札叫到床前,想变更传位给长子的惯例,让他来继承王位。季札谦逊地不肯接受,回答说:“礼法一向有所规定,父王为何废弃旧制,而对我独施私情呢?”
寿梦见他不允,就对长子诸樊说:“我想把君位传给季札,他不愿破坏旧制。你接位后,希望不要忘记我的遗愿。”诸樊恭敬地点头应命。
吴王寿梦死后,诸樊当国执政,把余祭、余睐两个兄弟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议,相互立下誓约:今后王位,兄弟以次相传,最后务必让季札继承为王。
于是三个哥哥相继当了吴王。季札忠诚地辅助他们治理国事,出使各国,结交邻邦,十分尽力。因而,他的贤名传扬四方。
后来三兄余睐将死时,要把王位授给季札。季札还是坚不从命,在朝中推让说:“我早就表明态度,不受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富贵荣华,不过像过耳的秋风,我是漠不关心的。”
为了表明他的心迹,季札就私下逃往自己的封地——延陵(今江苏常州),隐没起来。直到余睐的儿子僚被立为吴王,他才打算再回朝中,帮助僚治理国事。
这样,又过了十二年,季札大兄的儿子、吴公子光(即阖闾)认为君位既没有兄弟相传,就该恢复旧制子袭父位,他是长兄之子,论理自己该当吴王。于是,他暗中蓄谋,要把僚置于死地。
公子光通过当时在吴国避难的伍子胥,请来一位刺客名叫专诸,共同商定了刺杀吴王僚的密计。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十二年),公子光借宴请僚的机会,让专诸扮作厨夫进献鱼炙,用密藏在鱼腹中的匕首,于席间将吴王僚当场刺死。
僚被刺杀后,公子光为了避免舆论指责,假惺惺地请季札来受国位。季札非但拒绝了邀请,反而对他这种弑杀兄弟的卑劣行为,给予严词斥责。
从此,季札逃归延陵,躬耕田亩,再没有到吴都来。他的高风亮节,后来一直被人传颂:“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也就成为名言,长期流传人口。
秋毫无犯
刘邦在汉中时,韩信因未被重用,便私自离开汉营,准备投奔到别处去。相国萧何知道韩信才能出众,亲自连夜骑马追赶,把他又请了回来。
萧何追回韩信,在刘邦面前极力保奏。刘邦依从他的话,设下拜将坛,召集全军将士举行盛大的仪式,把韩信拜为大将。
礼毕,刘邦将韩信拖入上座,恭敬地求教说:“萧何丞相多次谈起将军的才能,将军有什么高见来指点我呢?”
韩信谦让一番,反问刘邦:“大王想争夺天下,对手不就是项羽吗?”刘邦点头说:“是的。”韩信接着又问:“目前大王各方面的实力,和项羽相比,谁强?”刘邦沉默了半晌,回道:“我不如他。”
韩信佩服刘邦有自知之明,离席再次拜贺说:“我也认为大王的实力不如项王。但我曾当过项羽的部下,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项羽恼起火来,大声一喝,能吓退上千人;可是他对部下将领不能大胆信任。这只是匹夫之勇,不能发挥众人的力量。
“项羽与人接触,态度恭敬,言语温和,人家有了疾病,他难过得流出泪水,把自己的饮食也分给大家;然而对功臣应当封官赐爵时,他握着印信舍不得放手,几乎将印把子的棱角都快磨光了。这叫妇人之仁,不识大体。
“项羽表面上将楚怀王立为义帝,实际上却把他迁逐到江南去。诸侯学项羽的样子,也纷纷赶走各自的君主,抢夺地盘,自己称起王来。
“项羽的军队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残害破坏,天下人对他怨恨已极。名义上他虽是诸侯的首领,实际却已经丧尽人心。他外强中干,是很容易被挫败的。
“如今大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放手任用天下勇敢善战的人,把所得城邑封给功臣,率领思念东归的起义军征伐背约的人,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按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的约言,大王原该在关中称王。可当初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军队纪律严明,民众利益丝毫不受侵犯,当地老百姓都希望大王能留在那里为王。
“后来,项羽背弃约言,改封大王到汉中,关中百姓很失望。项羽封在关中的章邯等人都是降楚的秦将,秦人恨之入骨,如今大王若是挥兵北进,关中一带不难攻取。”
刘邦听罢这番长篇大论,认为句句说得有理,心中十分高兴,深悔自己对韩信重视得晚了,于是把军权委托给他,请他指挥调度。
韩信受命,召集军中将领,逐一部署出击任务。后来,刘邦很快打回关中,把关中作为根据地,经过数年奋战,终于消灭了项羽,建立汉朝。
群策群力
西汉的哲学家、文学家扬雄有口吃的毛病,不能与人长久谈话,但写的文章非常有名。他早年爱作辞赋,后来又转而研究哲学,模仿孔子的《论语》,著作了《法言》。
在《法言·重黎》中,扬雄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斗的情况。项羽兵多将广,但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起来。后来他虽然突出重围,但到乌江边时,跟随他的只有28名骑兵了,而追杀他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他知道末日已到,感叹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灭亡。说罢,拔出宝剑自杀。
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此天之亡我”,这是一种天命观。扬雄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法言·重黎》中假托一个人问自己:“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临死时还说‘此天之亡我’,这话对吗?”
扬雄回答说:“汉王刘邦善于采纳大家的计策,而大家的计策又增强了众人的力量;项羽不采纳大家的计策,只靠自己的勇猛行事。凡是善于采纳别人计策的就能胜利,只靠自己勇猛之力的就会失败。这与天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说,扬雄对汉楚相争中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评价和看法是很正确的。
人心如面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郑国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人自为战
在楚汉战争中,汉将韩信有一次带领军队数万人攻打赵国,因为当时的赵国依附楚王项羽。
赵王赵歇与主将陈余守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号称二十万,数倍于汉军。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故意派出一支军队驻扎在井陉附近的绵蔓水边上,背靠绵蔓水摆开了阵势。
这样背水列阵,是自断退路,犯了兵法的大忌。赵军看了都觉得好笑,韩信的将士们也感到很难理解。
双方交战以后,韩信假装败走,退到绵蔓水边的阵地上,和在那里列阵的士兵会合,回过头来再和赵军作战。
两军再次交战,韩信的军队突然变了样,人人拼死作战,个个奋勇前进,把赵军打得大败。
战争结束后,将领们纷纷来报功,有的呈献上敌军的首级,有的押来了俘虏,大家都向韩信祝贺。
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将领们纷纷回顾这场战争的经过,大家对韩信的指挥,布置感到疑惑,特别是对背水列阵而能打胜仗,感到不理解。他们憋不住了,就把这个问题向韩信提出来:“兵法上说,选择阵地要右面、后面靠山,左面、前面临水,可是将军为什么相反,叫我们背水作战呢?”
韩信回答道:“我这样做,也是兵法有的,只是诸位没有想到而已。兵书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有把军队安置在有死亡威胁的地方,战士们才会人人各自为生存而拼死作战。”
这一讲,将领们都恍然大悟,十分佩服韩信的才能。现在,“人自为战”这个成语,就用来指每个人都能独立作战。
人弃我取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做相国,推行变法,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经济上实施“尽地力”、鼓励农耕的政策,促进社会生产。
李悝还实行“平籴”法,即国家在丰年时以平价收购余粮,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大大有利于农民和发展农业。
当时有个大富商名叫白圭,是一个很善于观察时机变化的人。他从李悝的经济改革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贸易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意思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要的我就给。具体的做法是:在丰年时,农民粮食收成多了,粮价便宜,他就大量收进粮食。
粮食贱价时,蚕丝、油漆等货物的价格却很高,因为这时不是养蚕收丝或割漆的季节,市上丝、漆的存货减少,价钱很贵。他就乘机把这些货物卖出。
按照同样的道理,到了养蚕收茧的季节,蚕丝价钱便宜,但粮食的价格却提高了,他就收进蚕丝而卖出粮食。
这样,买进的时候价钱都很低,而卖出的时候价钱却很高,这就是他采用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他认为经商必须运用智谋,就像伊尹、吕尚(商、周名臣)的治国,孙武、吴起的用兵,商鞅的变法一样。
白圭,世称“治生祖”;治生,就是谋生计,含经商之意。他的致富办法,在当初有与众不同之处。他所说的“人弃我取”,后来就作为成语流传下来,用以表示兴趣或见解不同于他人。
人琴俱亡
东晋时期的王徽之和王献之,都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俩性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兄弟情意深厚。
哥哥王徽之自恃有才,非常任性,做事情喜欢我行我素。开始,他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也就是将府的参谋。他整天蓬头垢面,不梳不理,官袍子穿在身上连带也不系。别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常常嘲讽讥笑。后来,王徽之又给车骑将军桓冲当骑兵参军,仍旧是懒散成性,不问自己该管的事情。一天,桓冲问他:“你是管哪个差事的呀?”“好像是管战马的吧?”王徽之含含糊糊地回答。“你管多少马呀?”“连马我还不知道呢,哪里知道马数。”“近日马死了几匹?”“活马我还没弄清,哪里弄得清死马!”桓冲见他这副如呆如痴的样子,哭笑不得,只好叹口气走开了。
有一次,王徽之听说一户人家的院里种有好竹子,便坐车去观竹。主人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椅子请他坐。可他只顾看竹子,对院主人理也不理,别人对他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还有一回,夜雪初晴,月色清朗,王徽之心情畅快,自吟自斟。忽然,他想起了朋友戴逵,便连夜乘船去找,小船划了一宿,才走到戴逵家门口。可王徽之并不靠岸登门,又掉转船头住家划去。家人奇怪地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回答说:“我是乘兴而去,兴尽而返,何必非见戴逵不可呢!”
王徽之处事看来近乎古怪,可与弟弟王献之很要好,两人常在一块读书、做诗。王献之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后来到朝廷做了中书令。王徽之晚年弃官回到故乡,正赶上献之重病卧床。他很伤感,便求巫师说:“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死人,我的才能不如弟弟,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给他,我替他去死,让弟弟再活几年吧!”巫师说:“不行啊,你的寿命也到了限数啦,没有给别人的了。”王徽之沉默了。
没过几天,王献之病故,一家人悲痛欲绝,惟独王徽之没有哭。他坐在灵床上,取下王献之的琴弹起来,但怎么也弹不上个调子。他长叹一口气,哀伤地说:“呜乎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哎呀,献之呀,你死了,琴也死啦!
人死留名
王彦章是五代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跟随梁太祖打仗,立下不少的战绩。太祖死后,他又为末帝巩固了梁朝的江山,功劳不能说不大。可是当王彦章攻打后唐连续两次失败后,向来对他有反感的人趁机向末帝说王彦章的坏话,最后王彦章被罢免了兵权。不到半年,后梁江山不保,只好再度请出王彦章。
一次,王彦章被唐兵活捉了,后唐庄宗很赏识他,想让他做将领。王彦章说:“哪有当将领的人,早上替这个国家效力,晚上又为另一个国家做事的?所以请大王给我一刀,我没有怨言,只会感到很荣幸。”最后虽然他还是死了,但是却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人面桃花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人人自危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命令中东府赵高写诏书,要公子扶苏速回咸阳奔丧。赵高却扣下遗诏,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进行密谋。他们伪造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逼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阴谋得逞,胡亥当了皇帝,称秦二世。胡亥拜赵高为郎中令,朝中政事全由赵高把持。胡亥和赵高生怕别人不服,制订了更加严酷的刑法。他们还大杀信不过的人,首先杀死了蒙恬的弟弟蒙毅。胡亥又将12个兄弟和10个姐妹一起杀掉。受牵连而被杀的无法计数。
由于秦二世昏庸残暴,法令苛严,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人人自危,朝廷一片混乱。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后来,人们以“人人自危”作成语,形容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有危险,不安全。
任贤使能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荒淫无道的齐襄公被杀死了。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避难,另一个叫小白,当时在莒国避难。他们两人各有一位贤能的老师,公子纠的老师叫管仲,小白的老师叫鲍叔牙。
公子纠和小白得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赶回齐国去争夺君位。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考虑到莒国离齐国更近,担心小白赶在前头,就先带了一队人马去拦住小白。管仲在路上遇到小白以后,就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了一声,就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射死了,就放下心来,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纠到齐国去。没想到,小白当时是装死倒下,为了麻痹管仲。等到管仲陪着公子纠到达齐国时,小白已经抢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到齐国,结果被齐桓公的军队打败,只好杀了公子纠,并把管仲用囚车装着送到齐国去治罪。
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他知道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强,就劝齐桓公重用管仲。
管仲到了齐国以后,齐桓公果然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不记管仲曾用箭射过自己的仇,让管仲担任齐国的相国,管理国家大事。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日不暇给
刘邦经过多年战争,战胜了项羽,在公元前202年,登基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汉高祖。
刚刚开始建立一个王朝,事情真够多的:要分封爵位,平定叛乱,还要解决因为连年战乱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可是秦朝的各种规章制度都给废除了,新的还没有建立,一切都显得有些乱。
刘邦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规章制度是不行的,但是秦法太苛刻了,大家已经深恶痛绝。于是命令丞相萧何制订一个既简便又行之有效的国家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
萧何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还在刘邦攻入咸阳的那一年,他就收集秦皇宫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资料。于是他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很快制订出了《九章律》。
刘邦另一得力的助手韩信,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在楚汉战争中打了许多胜仗。刘邦就叫他重整军法,加强部队的建设,使军队进一步正规化。
大臣张苍是一位历算家,通历法,懂音律。他根据刘邦的旨意,进行改定音律和历法的工作。
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许多朋友,如今虽然分了君臣尊卑,大家却仍旧很随便,闹闹嚷嚷的没有规矩。刘邦觉得很不成体统。
于是令博士官叔孙通制订出一套君臣上下的礼仪,让大家遵照执行。
刘邦还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及时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把善于写文章的陆贾找来,让他把秦朝所以失天下、自己所以得天下,以及历史上各朝成败的原因总结论述一下。
文章写成了,共计有十二篇。刘邦看后觉得很好,就把它命名为《新语》。
刘邦还叫人将封功臣的文书用朱砂书写,铸成铁契,放入金匮(金属做的盒子)石室中,藏在宗庙里面,以表示永远保存的意思。
刘邦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虽日不暇给,规摹宏远矣”,就是说他虽然每天忙得一点空间也没有,但想办的事情还是办不完啊!
日暮途穷
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费无忌得到楚平王的宠爱,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他便诬告太子。没想到平王竟然相信,还把太子调到边关去。但是费无忌还是不放心,担心太子找机会报复,因此他又将伍奢囚禁,并且派人杀害太子。
心狠的费无忌还不愿罢休,他想到伍奢有两个儿子,于是他又派人杀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只有伍奢的小儿子伍员逃走了。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谎言,认为伍员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员。伍员为了逃命,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全白了。后来他逃到了吴国,帮助吴王,建议派兵攻打楚。经过五次战争,终于打到楚国都城。这时平王已死,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尸体,亲自鞭尸。伍员的老朋友知道之后便责备他。伤心的伍员对他说:“我像一个走路的人,此时天色已晚,但是路却很远,所以会做些违背常理的事。”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出自《晋书·杜预传》所附《杜锡传》。它讲的是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成语“如坐针毡”由此而来,形容一个人因某种因素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