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从小就喜爱读书习武。父母双亡后,家贫无依,渐渐染上不求上进的毛病。行为放纵不检,加之他又不善于经商谋生,常常靠别人施舍过日子。因生活拮据,常常在淮阴城下的小河钓鱼,以此糊口,但还是免不了挨饿。有几位老妈妈也经常到这条小河来洗衣物。她们每次来干活,总是带着饭菜,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就在河边吃饭。韩信每见她们吃饭,就饿得忍不住盯着她们看。有一次,其中一位老妈妈看出韩信饥饿难挨,就分出一些吃的给他。就这样一连10天,韩信每天都能吃到这位老妈妈省给的饭菜。他心里非常感激,有一次他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不想老妈妈却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一个大男人却混不饱肚了,实在是可怜你,哪里想到要你回报呢!只希望你将来有出息就好了。”韩信听完之后,默默记在心里。
韩信喜欢习武,所以常常佩带一把宝剑。当地一些调皮的少年,老是讥笑戏弄他。有一次,一个好欺人的恶少年想侮辱他,他说:“看你长得挺高大,还带着宝剑,其实你的胆子小得很。”说完大伙也起哄讥笑他。那个恶少年又说:“你不怕我,就和我比试比试,你若怕我,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气得盯着他看了好大一会儿,最后还是伏下身来,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哄笑他胆子太小了。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军中,当了一个小兵,经萧何多次推荐,拜为大将,以后功绩显赫,官封王侯。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昔日经常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妈妈。韩信派人去把那位老妈妈请来,韩信向她深深表示谢意,并赠送给她一千金,实现了他当日的诺言。韩信又把那个侮辱过他的恶少年找来,非但没有惩治他,反而给他一个小官做。韩信的部下都大惑不解,韩信却笑着对他们说:“当初他侮辱我时,我何尝不能杀了他?可是为了这么点事杀人,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所以我就忍受下了。没有当时的容忍,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我把他也看做是激励我上进的人哪。”对韩信来说,漂母的恩情不仅仅在于施食救命,更宝贵的是在于她激发了他的志气。所以,漂母对他的恩情看来事情虽小,但是他却一直铭记在心。
在江苏淮安城西北不远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青砖飞檐的古建筑“漂母祠”,这就是后人为纪念韩信和他的恩人漂母所建的祠堂。班超光明正大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耻言》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却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20多岁时,有一次,有人告发班固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气愤极了,他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以后,觉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说些什么。好一个班超!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一点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词,口若悬河。既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作用。汉明帝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
班超也跟着班固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弟的志向却不在这方面。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抄着抄着,他烦躁起来。最后,他干脆把毛笔扔在地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身为大丈夫,就该像古时候的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大功,封万户侯,怎么能整天闷在书房里靠抄抄写写来糊口养家呢!”这时候,正赶上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来到窦固的帐下,做了军人。后来有句成语叫“投笔从戎”,说的就是班超扔下笔杆去从军的典故。
班超在军中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很受窦固的赏识。汉明帝准备派人出使西域时,窦固就把班超推荐了上去。汉明帝也还记得那个为哥哥慷慨陈词的班超,觉得这人既胆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下令封班超为司马(官名),让他带着36个随从,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负众望,他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国。消息传回京都,汉明帝很高兴,让窦固给班超增兵。可班超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身边有原先的36名勇士就足够了,降服各国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并施,人多了反而不方便。接着,他带着这36人又征服了于阗、疏勒等西域大国。还联合各国军队击败龟兹国,尉头国的进攻,又平定了各国的小股叛乱,还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家。西域从此又与汉朝建立了往来,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在这期间,班超的人马最多不过上千人,但班超对下级诚心诚意,胸怀坦白。遇到危险,他冲在前面;有了功劳,他不独占。为了这,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他手下的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班超功劳越来越大,就有人嫉妒他,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且让乌孙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帝。这时候,汉明帝已经死了,汉章帝在位。他见了使臣,非常高兴,大大赞扬了班超的才干,并且同意按班超的主张,联合乌孙攻打龟兹国。汉章帝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了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章帝还派了个叫李邑的卫侯(官名)护送使臣回国。
不料,这个李邑却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率队走到于阗国的时候,正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虽然他驻扎的地方离战场很远,而且还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到达乌孙国。可李邑却死活也不敢再往前走了,他生怕哪天会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运丢在这荒凉僻远的塞外沙漠上。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个恶毒的主意,李邑一听,这才转忧为喜,连忙吩咐人按这个主意去办。
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这里娶了娇妻美妾,整天抱着儿子享清福,他当然不愿意回到中原,所以班超才对陛下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他这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让国家白白地劳民伤财呀!我劝陛下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并召班超回京问罪。
这封奏疏的内容一下子就在朝廷里传开了,李邑派回来送信的人又到处散播谣言,那些原来就对班超有成见的人也都活动起来,准备劝汉章帝改变对西域的政策。一时间,班超欺骗皇上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对班超很不利。
远在疏勒国的班超听说这个情况后,不禁叹气道:“古时候有个曾参,以仁爱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去造谣,说曾参杀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开始有点怀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为真了。所以说,谣言重复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并没有曾参那样大的名气,却碰到了他那样的遭遇。”
没想到,汉章帝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跟班超一条心,为他出生入死呢?”
随后,汉章帝就下了一道诏书,把李邑臭骂了一顿,责令他老老实实地到疏勒国去见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
李邑领了诏书,直后悔自己当初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怕真是没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国,班超却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家。还让使臣带信给乌孙国王,劝他按照常规,把王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以表示对汉朝的忠诚。乌孙国王欣然答应了班超的劝说,很快就把儿子送到了班超这里。
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件公务要劳你的大驾,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你看怎么样?”
李邑听后大吃一惊,他原以为班超会狠狠报复自己,没想到班超能这么轻易地放自己回去。他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过错吗?”
班超淡淡一笑说:“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家效力呢?既然你的才干不适合在这里发挥,勉强你留下来,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还是请你回去,我们各自诚心为国尽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后来,他回到洛阳再也没有说过班超一句坏话。
这边,班超手下的人们却有点不解气,他们对班超说:“李邑这家伙昧着良心造谣生事,险些坏了将军的大事。虽说您胸怀坦诚,不记他过错,可也不应该放他回去呀,万一他又在京城胡说八道怎么办?”
班超答道:“正因为他说过我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只要我们在反省自己的内心时,没有什么感到内疚的事情,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众人听班超这样讲,虽然还有点不解气,可都打心眼里佩服班超诚实、坦荡的胸怀,也就更愿意跟着班超去为国尽忠了。
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的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直到他71岁那年,才奉诏回到洛阳。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陈纪卖房诚实不欺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诚实不欺的故事,千古流传,很能给人以启迪。这里要讲的是后汉时陈纪卖房的故事。
后汉时,名士陈实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纪,字元方,二儿子陈湛,字纪方,都是品学兼优的人。当时,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诚实不欺,品德高尚。
陈纪在东郡有一所房子,因无人居住,打算卖掉。陈纪请家人找一位买主。经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买房子的人。家人向买房子的人介绍了房子的建筑材料如何好,工程质量如何好,价钱如何公道等等。买房子的人实地察看后,觉得实际情况和所介绍的一样,便决定买下来。
正当双方谈妥,拍板成交的时候,陈纪突然走了出来,对买房子的人说:“这房子的确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出水之处,每当天下大雨,积水很难排泄出去,这是个很伤脑筋的事情。你要好好考虑。”
买房子的人一听,便不买了。家人埋怨陈纪说:“买卖已经谈妥,就你把缺点说了出来,人家就不买了。”陈纪很不以为然,批评家人说:“为人应当诚实,宁肯房子卖不出去,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欺骗别人。”家人听了,感到他讲得很在情理。
甄彬还金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
——《潜夫论·务本》
中国南北朝时候.有一个叫甄彬的人。他心地纯洁,不占人家便宜。
这年春荒时节,家里连柴米油盐都买不起了,还剩下一捆头年秋天收获的苎麻,本来打算织成夏布做暑天衣服用,为了糊口,只好拿到长沙寺开设的当铺里去抵押,当了钱,好买米下锅。
秋收后,甄彬凑足了钱,到当铺赎回了那捆苎麻。回家打开麻捆,发现麻捆里夹带了一个手巾包,手巾包里竟是黄澄澄的金子,足足有五两重。
甄彬对妻子和孩子说:“不该我们本分应得的东西,别说是五两黄金,就是十两,我们也不能要。依我看,这些东西还是还给人家。”全家人听后都表示赞同。
当铺里的人见甄彬来送还捡到的金子,才猛然想起,那是不久前有人用这包金子做抵押来换钱,当时没来得及安放,顺手塞进麻捆里了,事后也就忘了。若不是甄彬把金子交送回来,他竟不知金子是怎样丢掉的。
长沙寺的道人见金子失而复得,非常感谢甄彬,决意要把一半金子分给甄彬,可甄彬说啥也不肯接受。就这样,那道人往返十余次都被谢绝了。甄彬对道人说:“你看我这么热的天还穿着老羊皮,每天上山打柴,我如果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梁武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件事,因此,当他任益州刺史时便任用甄彬做自己的秘书官。当时,人们都赞扬甄彬是一个最可信任的人。李勉穷不贪财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
唐朝时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都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
长大后,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个房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