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坞,由于边、穷、陋、偏,村民对子女读书极不重视,村小成为可有可无的“圈栏”。林建华心酸万分,苦思冥想:怎样来感化这些顽固的家长呢?于是他决定“心病要有心药医”,将班上的32名同学,组合在王村、王坞、王家、毛岭队、余坞、林场6个学习小组里,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每晚都跋山涉水去辅导检查孩子们的自学情况。由于余坞到王坞山路陡滑难走,而且夜黑心急,他不知摔过多少回,经常弄得鼻青脸肿,浑身散架,可是他没有泄气,愈挫愈坚。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是老师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梦想放飞,再苦再累也值得。就这样,林建华默默地用爱心滋润学生,用恒心鼓励学生,用诚心感染家长,用信心扫除陋习,使学生们热爱学习,家长们关爱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原来全乡倒数第一的班,在小学升初中时升学率却达到100%,并有两个同学语、数总分名列全乡前五名,这掀开了余坞小学崭新的一页。
领导、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建华的无私付出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为此,他荣获了“县优秀班主任”、杨林乡人民政府“先进个人”和“先进教师”称号。
1992年3月,林建华被调到陈家寨乡八水源小学,接教语文兼班主任。由于私立小学的影响,转入的7个私立学校学生,成绩特差,加上离校又远,相当厌学。虽然29个学生不算多,但还是给教学带来了额外的难度。对此,他还是用在余坞小学的实招,将29个同学也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晚六点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陈家寨到熊家、郑家排、杨家、樊家、蒋家棚依次检查辅导小组学习情况,忙碌到深夜才回到住处。对待顽皮而贫困的学生,不但不厌弃,反而更加呵护,为他们垫交学费,使他们摆脱了辍学的厄运。与此同时,林建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组织学生们开展野炊、扫墓、踏青、登山等十几个兴趣活动,让同学们凝聚在一个爱的集体里。爱的种子开了花,结了果,学生的成绩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当年,林建华又荣获“县优秀班主任”的殊荣,从教的征程中,又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三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久,教办调林建华到陈家寨中心小学,以作中心小学教师的楷模,先后担任了教办中心小学出纳、少先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副校长等职。环境变了,林建华没有变。他凭着“只为人民办教育”的人生座右铭而奋斗着,出色地成为校长的得力参谋与助手,全校各项工作崭露头角,成绩优异。1994年,林建华再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县优秀辅导员”、“优秀团干”等,更让他欣喜的是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崇高的使命在召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林建华深感肩上的重任,他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激励自己,一方面,他发扬“恒学”、“苦学”、“精学”精神,一举拿下了本科学历,成为教育改革的闯将、学科发展的领头羊,仅获奖的数学论文就有几万字,成为江西省小学数学学会会员,江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铅山数学教研添色加彩。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于是,林建华倾注大量的心血,狠抓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至臻工作,让更多的教师放飞梦想。在指导学校青年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时,从教案设计到实际演练,从每一个字到每一句话,从常规教学到优质课均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教师成为学校乃至全县的教学骨干。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永平镇中心小学有十几个教学课题结了题,赢得了全县同行们的赞誉。另一方面,他崇高师德,成为全校有口皆碑的爱的使者。他坚信:爱是阳光,可以让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正因为他的出色表现,铅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其“师德标兵”。
他深爱着集体:1998年上半年,他获悉四(2)班数学教师因故多次交换,以至于成了学校的老大难。毅然将自己带上路的二(3)数学让给别的老师教,接教四(2)班数学。他着力抓好课堂四十分钟进行改革,让学生学得轻松,并且自己能学、爱学、勤学、会学。全班在毕业会考时平均分达到87。83分,在参加全区竞赛中,荣获二、三等奖各一人的好成绩。
他把帮助别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平时,同事中有需要他帮助的,总是积极主动,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钻。为了不辜负组织重托和同事们的信任,他总是尽心尽力地为学校、教师们多做事。每天,他早早地来到学校,看看学生们在做些什么。校园是不是整洁。经常与学生们一起扫扫地,捡一捡废纸和包装袋……由于白天忙于教学上的管理,备课只能在晚上进行,因此,他常在办公室忙到深夜,为此,门卫张师傅经常催他回家。
对工作,他是一丝不苟,勇挑重担;对自己,他却是毫不顾及,忘我奋战。一次,因劳累过度,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要他立即做手术,并且要住院卧床休息七天。而他却与医生商量,决定周五下午四点半动手术。这样,他在医院躺了两天一夜,周一,便站在国旗下,与同学们一起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此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步履蹒跚,同事们关心地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淡淡地一笑便掩饰过去了。由于没有卧床休息,伤口多次裂开,原本15天可以愈合的伤口,一直拖了一个月才完全康复。
不为生活而生活,只求为民办教育。他做到了。但是,对于家庭,他却亏欠的太多太多。每当听到学生考取了好的大学,他总是开心得手舞足蹈。妻子看在眼里心疼地埋怨他:“你总是把别人的孩子教育得那么好,自己的孩子从来不管。”是啊!自己的孩子因为读小学时自己没有及时辅导、关心不够,致使基础不扎实,本科都没考上。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很内疚、很难过。对于妻子,他关心的更少了。妻子肠胃不好,经常晚上疼得打滚,可是他总不在身旁,每次都只能咬紧牙关自己去打点滴……
四
2009年8月,林建华调任紫溪中心小学任校长。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意义更大了,因为紫溪中心小学是全县农村小学的窗口与旗帜。将学校发扬光大,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全新的挑战!
于是,他住进了紫小,以校为家,与全体师生心连心,细施妙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了五项创新“工程项目”:
以校为本,培育亲情文化。校园亲情文化是学校之魂,是催生留守生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优秀留守生学风的根本之源。
为了提升学校品味,统一理念,规范行为,打造形象,学校延续了“SIS识别系统”,内容包括:理念认同(含办学愿景、校园文化、亲情风格、“三训三风”等);视觉形象规范(含校园颜色、校徽、校旗、校歌、校服);质量管理(含常规管理、督导系统、评价系统等)。以统一标识促规范、促发展,形成“亲情校园”独特的标识文化。
学校追求人、环境和亲情文化三者相互交融的高度和谐。校园里,树上挂的是留守生自励警句,石头上刻的是名文诗词,窗户里展示的是留守生的得意之作,门上贴的是学习目标和亲情问候语,卡通音响里飘荡出轻柔的音乐,“亲情校园”的标识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整个校园就是孩子们展示“亲情文化”的舞台,时刻滋润、激励着学生,无不彰显着“亲情校园”之真、之美、之乐、之健!
立足农村,情注“亲情校园”。亲情的严重缺失是阻碍留守生成长的根本原因,让留守生感受亲情、感受到爱,探索出一条适合留守生学习和成长的办学模式就成为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为此,学校立足实际,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留守生“亲情校园”的建设,使学校成为留守生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温馨友爱的家园。
学校设立了师生固定的集体学习、活动的场所,有“亲情家园”、“亲情书屋”、“亲情热线”、“亲情网桥”、“亲情影院”、“亲情画室”、“知心茶座”、“七彩课堂”等。孩子们课余和周末可以在“亲情家园”里写作业,还可以通过“亲情热线”给父母打电话,也可以通过“亲情网桥”查看父母在“亲情网站”上的留言。特别是在“亲情书屋”里,孩子们可以在书海里遨游。孩子们还可以和“亲情辅导员”一起做游戏,参加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时还组织离退休老师定期到“亲情家园”里开设书法讲座,整个“亲情校园”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在寒暑假里,所有的留守生按所居住的行政村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配设一名以上“亲情导师”负责为孩子们制定学习和活动计划,并组织开展各项学习和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落实“小当家”校园管理模式。实际表明,仅仅给留守生以亲情上的呵护、学习和生活上的关爱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变得自强自立,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强者,因为以后的路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因此,学校进一步落实了“小当家”校园管理模式。现在,紫小随时都能看到“小当家”在执行“公务”。也许你还不知道吧,在“小当家”的岗位上,“小当家”们是要接受师生监督的哦,“无为者”或“不力者”被淘汰下岗,优秀者在一年后晋升为“大当家”,领导所有“小当家”的工作。“小当家”在岗位上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将偌大的校园管理得有条不紊,使学校成为由学生高度自主管理的学校。难怪,在紫小的校歌里,你能听到“小当家在这里扬帆……”
开放课堂,让教育呈现鲜活的生命色彩。为了让不同的孩子,学会不同的知识本领,这就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敬畏生命,成为个性丰富、人格强健、才智清明、情性通达的社会人,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学校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周一至周五上午将语文数学英语开齐,下午实施全开放,学生可以在同年级自由选择课堂。
开放的课程有:文学社、趣味数学、英语口语交际、中国象棋、科学(航空航海、养花种植)、音乐(合唱、竖笛)、美术(素描、剪纸、书法、手工制作)、体育(乒乓球、小篮球、羽毛球、田径项目等)、计算机、我爱算、阅读与理解、小小朗诵家(讲故事、演讲)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任由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堂,有着不同的要求,一句话: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还给了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学生尽情地体味着学习的快乐,享受着幸福的童年生活。
关爱留守生,爱心共建“七彩小屋”。“七彩小屋”的建设基地,是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的阵地,是留守儿童课余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是争取党政支持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规范化载体。团中央在江西省捐建了3个“七彩小屋”基地,紫溪中心小学喜获其中之一,这也是上饶地区唯一获得志愿服务的阵地。
为了打造“快乐阅读,亲情沟通,文体娱乐,心理咨询”等功能一体的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园,学校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帮扶档案,健全帮扶制度,定期开展志愿活动,使更多的社会志愿服务者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度过愉快难忘的童年时光。
五
世事随势转,无日不趋新。为了让学生、教师、学校进一步放飞梦想,2011年秋季,林建华见势求变,提出了又一个新特色办学理念:建设书香气校园,打造书卷气教师,培养学生气学生。通过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本文化,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让读书提升教师水平,让读书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校有书香气自华”。
营建浓浓的书香气。林建华认为“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就要有一种飘香四溢的书香气,用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喜欢书,读好书”。为此,林建华积极创造条件,花钱购置大量图书,建起了亲情图书阅览室,而且在每天中午、傍晚定时开放,班级建立起了图书角,保证教师和学生有书读。
一走进紫溪中心小学,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少小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勤动笔墨勤看书”“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一系列读书格言和警句扑面而来,浓浓的氛围催人奋发读书。
《新课标》中要求的小学生70首必备古诗,校园的每一面墙壁、走廊、过道、围栏都有,孩子们每当走过,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校园处处都是琅琅读书声。
国家教育部部署的学习国学教育活动精神,在紫溪中心小学得到充分落实。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让孩子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神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衔华佩实、浸明浸昌、沐仁浴义,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明朗起来、儒雅起来,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爱读书才有书卷气。林建华领悟到:学校提供了读书的环境和条件,营造了读书的氛围,这为师生读书创造了条件,然而要想做到教师要有书卷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有制度的保证。于是,他在建章立制上下了真功夫。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该校不仅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立体评教”制度,使教学工作评价科学化、具体化、透明化、可操作化,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同时,还建立健全了老师读书制度,把教师的读书成绩具体量化,并列为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评聘、年终考核等方面的依据,以促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教师文化功底和儒雅风度,彰显为人师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给人启迪最深的是:校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业余以读书为乐,坚持做读书笔记,给教师们以榜样的影响力。教师业余时间,读书,谈书,成立教师读书沙龙,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人人踊跃读书修养教师气质。学校还组织教师写作小组,编写《家乡》、《红色故事》等校本系列读物。教师人人爱读书,为学生做了很好的表率,起了很好的影响作用。
好读书才有书生气。林建华告诉我们:“学生要有书生气,就要好读书。读书能催化其心灵和改变气质,使之表现出书生气。”于是,紫溪中心小学不仅以教师的读书热情影响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更用活动催生学生读书的激情。学校开展了争做“勤奋读书星”评比活动,来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学习,促进“勤学、好问、多思、求异”的学风形成;举行读书专题报告,指导学生读好书;确立读书主题,开出读书目录,让学生到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中的藏书和社会上借阅;举办读书节活动,进行读书交流、读后感评比。
与此同时,林建华校长主动与县文联姚增华主席联手,开创了铅山县首个文学习作小组,邀请了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及县“鹅湖文学写作班”成员担任辅导老师,全校30余名“小作家”已露“尖尖角”,先后在《鹅湖文艺》《上饶晚报》发表了一系列习作,成为全县小学一大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