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今旧时人,潸然泪沾袖。”这首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陈毅于1938年5月率新四军第一支队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登上蚂蚁山约事岗写成的。诗中回今的“旧时人”,指的是长眠在蚂蚁山上的红7军团军团长、北上抗日先遣队初期的主要领导者寻淮洲。在寻淮洲墓前,陈毅对第一支队的指战员们激动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光荣牺牲。我们要完成其遗志,以东线胜利,驱逐日军,回答先烈,庶几无愧……”。当天晚上,陈毅亲自起草碑文,精心挑选了一块光洁平整的大碑石,找到当地著名石匠,连夜镌刻在碑上。第二天又率领第一支队全体指战员,在悲壮的军乐声中举行隆重的立碑仪式,并整修了墓道。1949年全国解放后,寻淮洲的陵墓被重新修建,朱德元帅亲自为他题写碑序。
2009年9月14日,寻淮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2年是英雄模范寻淮洲诞辰100周年。社港,英模寻淮洲故里。他生长于我们社港镇大洛黄狮塘。15岁跟随毛泽东秋收起义上井冈山,21岁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即红七军军团长)。是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他没有进过任何军事学校,完全是靠自己在战争中学习从一个普通战士而迅速成长为红军高级将领的。21岁零4个月,在北上途中,牺牲于安徽黄山茂林。逝世前,他带头遵守军纪将衣服脱下留给战友。是唯一一位赤身下葬的红军高级将领。王耀武拙开坟墓割下其头颅送到蒋介石处领赏5000大洋。
斯人已去,事业未竟。他的乡亲们前赴后继。当时一个近2.5万人的社港镇有近500名先烈牺牲在人民解放事业上。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仍有许多舍利取义的乡亲,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小到一个普通百姓为父亲做媒、一个邻居发生火灾大家去救火的小事,大到革命先辈为国捐躯。都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质,读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书中的人和事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一个局部地区的具体体现。是当今社会很少见到的。这些事都值得人们学习、这些人都值得人们尊敬。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间人物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这里的民风淳朴,人民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我想,一个地方有正确的文化引导,这个地方的道德水准应该有相应提高。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搞好了,国家也就搞好了。这便是本作者所倾注的一番心血!
英模的风采、英模的故里,让我们一起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