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火的使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制造的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第一节原始先民的物质创造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黑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草木丰盛,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建国后,张掖文物工作者先后在甘州区、山丹县、肃南县、民乐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和出土的彩陶片和石器等大量文物中,可以证明:距今在五、六千年前,张掖大地上已经有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落生活的痕迹。
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距今已有4100年左右。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文化层中含有较丰富的遗物,是石器、陶器共存的一种文化。打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敲砸器;磨制石器有石斧、单孔石刀、石磨盘和石球等。陶器制作粗糙,有双耳罐、单耳罐、陶壶、陶杯和器盖,小型器物较多,有素面陶瓷,也有少量的画纹、绳纹和彩陶。
山丹山羊堡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西北约28公里处,东起山丹县的东乐乡,西至张掖市的碱滩乡,南与民乐县的六坝乡相邻,北靠兰新铁路。出土的文物有打制的石斧,磨制的单孔石刀,还有夹沙红陶片。器形以双耳罐、陶壶为主,并有单耳罐和器盖,表面较粗糙。
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东灰山位于民乐县城北27公里的六坝乡办林场东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5米,内涵丰富。出土陶器有罐、盆、钵、盘、杯;石器有斧、锄、纺轮和石祖,还有炭化麦粒、谷粒以及铜铁器等。1987年夏,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遗址东北面挖掘了320平方米,共发现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戈壁滩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7米,地面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底黑彩。纹饰以线条为主,有绳纹、网纹、弧线纹等。在断层中还发现有炭化麦粒、骨锥、铁箭头等。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属新石器四坝型文化遗址。
除此之外,高台县红崖子乡大洋坝村、肃南县隆畅河北岸的波罗台子、张掖市黑水国南城2公里处、甘州区大满镇西阐村二社、甘州区沙井镇上寨村、甘浚乡西洼滩等地,均发现有马场文化、齐家文化遗迹,这表明在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已经在张掖休养生息。
张掖还是我国栽培植物起源较早的农业区之一。据1989年《农业考古》第一期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番、李敬仪在1985年至1986年间,两次前往民乐县东灰山进行调查,在该地发现了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炭化五谷及石祖等古遗存实物,此外在灰炭土中还有猪、羊、牛、鹿的齿骨和一些烧焦的碎骨。由此可知,当时东灰山人已经能够种植多种谷类作物和果木,是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他们已经能够对经济植物进行有计划的选择和培育良种并饲养部分家畜。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C14实验室进行的东灰山遗址黑炭土标本年代測定结果,树轮校正年代为5000±159年。就是说,在距今五千年以前,张掖一带已经种植同现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一样的主要农作物大麦、小麦、高梁、粟、稷等优良品种。
东灰山土层样本中,乔木植物有温带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树种——松,亚热带针阔叶林中的铁杉和水青冈,以及灌木状的忍冬和草本植物山萝卜,蕨类的凤尾蕨和海金沙。这些植物现生长在我国亚热带和高寒地区,亦说明在五千年以前,张掖一带气候较温暖潮湿,喜温植物生长繁茂,是适宜人们居住生息的。
综上所述,可知张掖市距今五千年以前已经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之一。在此之后,由于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制的长期沿用,破坏了当时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许多地方变成撂荒不毛之地。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气候不断变得干燥起来,地貌荒漠化,成为草原型植被状态,张掖遂成为游牧民活动的场所。
第二节商周时期张掖先民的经济活动****时期,已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夏禹导弱水于合黎,有了造车技术。商代为青铜器的多产期,并开始出现铁器,已经有一定手工业生产铸造、锻打能力。西周时期,社会定安,农业、手工业发展很快。《甘肃省情》记载:“河西走廊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铜矿开采、冶炼、加工制作状况,同时也反映出木器制作、缝纫、狩猎工具等方面的进步。"夏时(约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据《禹贡》记载,而今张掖“其地沃野,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群畜塞道,且家养马"。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家畜骨骸有猪、牛、羊、马、狗、鸡,以羊为最多。如M277号墓中葬羊44只,证明当时河西一带畜牧业已很发达。《史记.国记列传》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驴、膏驼"。
商朝(约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开始有甲骨文记述,当时对家畜的护养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如甲骨文中有“"(猪圈),“牢"(牛棚),“"(羊栏),“"(马厩)"等记载,并记载有人、畜通用病名胃肠病,体内寄生虫,齿病以及出现了药酒等。当时已有阉割术的出现。
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后世所有家畜,当时种类全备"。据《周礼》记载,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时,牛已作为耕畜使用,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及“兽疡",同时已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有关马匹的政令由“夏官"大司马颁布,民间养马的事务则由“地官"大司徒处理。
西周时,张掖属雍州,是随牧迁徙的西戎部族游牧生活地。《逸周书》记载:“伊严为献令……月氏诸国以驼、骡马为献"。据《史记》记载,周穆王有善驾战车的造父,兼事兽医。后人总结其经验,编写了《造父八十一难经》,至今仍为中兽医的重要参考资料。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时,张掖还饲养有水牛,因稀少而视为珍异之物。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由乌孙、月氏人占据。其后,月氏人日趋强盛,赶走了乌孙人,独占整个河西,并在张掖设立牙帐。张掖成为月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月氏人统治河西300多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月氏人不仅从事畜牧业,而且也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月氏“有控弦之士十余万",这表明月氏人有制造兵器的手工业。战国末年,匈奴人逐渐强大。到秦末汉初三四十年间,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空前强盛,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月氏。匈奴将俘获各民族的工匠和当地的匠人作为工奴,在张掖开办木器、铁器作坊。除制作农具、生活日用品外,主要生产穹庐、车辆、弓箭等,在兵器中多为大刀、长矛和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