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已80多岁的退休老人——徐兆来,单骑行程万余里,足迹踏遍23个县、市、一区,义务地作了342场报告,累计受教育的师生达四十多万人。他不图名、不图利,究竟图啥?我们带着这个问号走近了他。
在楚州区苏嘴镇汤庄的一间小屋,我与老人谈起他宣讲周恩来事迹时,他激动得如数家珍:一本本像册记载着他一次次传播周恩来精神的热烈场面,一张张报纸记录着老人宣讲周恩来事迹的生动过程,两本由老人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工整抄录的《周恩来选集》上下卷(现已无偿捐赠给周恩来纪念馆)饱含着老人对总理无比深厚的感情。面对此情此景,我禁不住问老人,您倾注这么多的心血,不图名利,究竟图的是什么?老人说:“1996年,已退休的我骑车考察了多所学校,一些现象让我忧心忡忡。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满头脑都是歌星影星,其根本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回来后,便萌生了用周恩来事迹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想法。当我把自己的心思向家人吐露时,他们认为教了三十八年书够累的了,该享清福了。后在我的说服下,儿女们有的想开了,有的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知道,老爸执意要做的事谁也送不住。”我禁不住又一次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古稀老人,心底由衷地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这时,老人的大儿子特邀我们到他家坐一会儿,老人和他生活在一起。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个椅子,老人就在这个屋子中抄录了《周恩来选集》,这使我想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诗句。有人对老人说,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收取演讲报告费,老人总是笑着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收,这与总理精神格格不入。”其实,他的家庭也非常需要钱,四个儿子三个下岗,而且生活都很困难。看着这位乐观豁达的老人,我想一个人精神富有了,他就不畏贫困;一个人心中充满阳光了,他就永远感到温暖。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总理的影子。
我要告辞时,老人从像册中翻出几张照片送给我们,我们从一张张照片中看到了一张张笑脸,感受着一股股和煦春风,也读到了夕阳余辉的灿烂动人。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徐兆来老人这样无怨无悔地播种总理精神,那么在孩子的心灵天空中定会多一道通向明天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