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所以,淡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淡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淡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治理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淡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却又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如何合理用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的分布不相适应。
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1991~1997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设施。
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我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千米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问题之一。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古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古以及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千米扩展到18万平方千米;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千米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千克。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在1991年为128.63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5%。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立方米“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9亿立方米盈余,这表明我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
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产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大片的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采取一致的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应加紧退耕还林,及其他环保措施。
物种资源
生物物种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遗传材料。专家介绍说,每个生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基因,基因资源的挖掘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例如,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创造了中国杂交稻的奇迹。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以说物种资源丰富,但是破坏程度也很严重。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部分畜禽种质资源已经灭绝,严重濒危的畜禽品种达37个。
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私自携带出境等,使生物物种资源大量丧失和流失。有些外国公司或外国专家在我国各地搜集珍贵花卉植物资源,导致大量珍贵花卉资源,特别是兰科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和流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正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力求使这种不利局面得到缓解,经过多方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2004年底,我国共建自然保护区219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7处),面积达1482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8%。鼎湖山、长白山、卧龙、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和西双版纳等10处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鸟岛、鄱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等6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如前所述,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煤炭、水泥、钢、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以及原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至第五位。我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矿业大国之一,矿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中国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矿山后备资源不足或枯竭,未来资源形势十分严峻。2000年,不少矿山,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些矿山的生产能力大量消失,铁、煤、铜、金等重要矿产生产能力消失10%~70%。到2010年,45种矿产已探明有半数以上不能保证建设的需要,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一些能源基础性矿产、大宗支柱型矿产不能满足需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制约。到2020年后,45种矿产中大多数矿产将不能保证需要。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大。据对全国719个国有坑采矿山的调查,有56%的矿山回采率低于设计要求。全国矿产开发综合回收率仅为30%~50%,全国金属矿山矿井开采回采率平均为50%,国有煤矿矿井回采率仅50%,乡镇煤矿10%~30%,一些个体煤矿回采率在10%以下,资源总回收率为3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据对1845个矿山的调查,全国50%的矿山有益伴生综合回收率不到25%。二次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废铝回收只占全国铝产量的1.12%,锌不到6%,铁只有15%,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仅40%。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强度过大,单位资源的效益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为8.6倍,而同期能源消耗增长了16倍,生铁增长26.3倍。
(3)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国因矿产采掘产生的废弃物每年约为6亿吨。由于固体废弃物乱堆滥放,造成压占、采空塌陷等损坏土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现每年仍以0.025万平方千米速度发展。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尾矿及废气、烟尘的排泄,造成了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我国火电厂中小型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出发达国家约30%,大量中小型水泥厂的水泥排尘量在3千克/吨水平。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积存量超过60亿吨,而其综合利用率仅40%,处理率低,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体。
(4)矿产资源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有效的统一的政府和社会管理。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扭转,尚未建立矿权的流转制度,缺乏完善的资源核算制度和资源价值管理,资源的消耗补偿尚未形成合理机制。
地质—自然灾害
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水旱灾害、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频仍,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便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
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大规模的不合理开发及人为因素诱发或直接造成了更加惨烈的地质—自然灾害。
地震
我国处于地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震灾可想而知。13世纪以来,世界发生8次死亡10万人以上的特大地震,我国就占了4次。进入20世纪以后,全世界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27次,我国又占了6次。其中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地震,死者和失踪者的总数达到了8万余人。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115万,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总数的44.2%。
水灾
在我国,一般年景水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60%还要多。从公元前206年~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曾发生过的较大水灾就有1029次,平均两年一次。公元前206年以前因无确切记载而无法统计。洪水所到之处1949年以后,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约1000万公顷,受灾面近10%,其中400万公顷的农田减产30%以上,累计损失粮食100亿千克。因水灾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1.2万。
1998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死亡3000余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旱灾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特大旱灾不下百次,累计死亡几千万人,平均每次死亡60余万人,死亡人数占全部灾害死亡人数的78%还要多。
泥石流
我国的泥石流沟多达1万多条,绝大部分集中于四川、西藏、云南、甘肃。川、滇以雨水泥石流为主,青藏高原以冰雪泥石流为主。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70座。
地面沉降
我国中、东部已有38座城市因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出现地面沉降,严重的还出现了地下管道断裂、建筑物毁坏等现象。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地区沉降最为突出。2000年最大沉降量达到1069毫米/年,沉降面积进一步扩大,大于100毫米的沉降面积可达1000平方千米以上。天津市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到1985年底市区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2.43米,大于1.5米的面积达71平方千米,平均沉降量达86毫米/年。1986年以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市区沉降得到控制,但市区外围农业井的开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地面沉降不断向外围扩展,并与毗邻的河北省一些地区连成了一片,估计沉降面积可达13000平方千米。东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加大了海水入侵、倒灌的危害,部分地区导致坝堤下沉,内涝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