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76300000016

第16章 航天先驱与英雄(3)

钱学森

“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放他回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抵得上5个师。”说这话的是当年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而那个被金布尔称为能抵得上5个师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生于上海。3岁时他随父亲来到北京,在此开始了小学和中学的读书生活。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钱学森怀着振兴祖国的热情,考取了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交大毕业后,钱学森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1935年春天,钱学森东渡美国,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大陆,钱学森暗自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一定努力学好外国的科学技术,以便将来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

在美国学习期间,由于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钱学森很快学有所长,他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到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但是,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没能磨灭钱学森报效祖国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学森就开始做回国的准备。没想到,美国政府先是千方百计地予以阻挠,后来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拘留了钱学森。两个星期以后钱学森虽然得到了保释,但他的行动仍然受到联邦调查局探员们的非法监视,以致钱学森无辜滞留美国5年之久。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才设法在一封家书中夹带出一封给祖国的信。信中他恳请政府尽快帮助他返回朝思暮想的祖国。后来,这封信被转送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经过我国政府的多次交涉,美国政府才不得不放钱学森回国。

离开美国前夕,钱学森去和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告别。当时那位已经74岁的力学大师一边翻看着钱学森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边感慨地对这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听到这话,钱学森心里产生了一种以往不曾有过的激动。他奋斗20年的目标终于要实现了。

回国后,钱学森把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全部献给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早年,陈赓大将曾专程从北京赶回哈尔滨,接见正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参观的钱学森。陈赓见到钱学森后就开门见山地问:“中国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坚定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满意地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

从那以后,钱学森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结构、气动力、计算机和质量控制学领域的渊博知识,在组织领导新中国的导弹、火箭和航天器的研究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导弹研制初期,各种困难多得堆成山,钱学森就和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为了抓紧时间,钱学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到星期天下午,他就把各型号的技术负责人请到自己的宿舍里共同研究问题。直到晚年,钱学森还常常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念的星期天会议。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中近程和中程导弹先后研制成功,中远程导弹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使钱学森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该是中国人进入太空的时候了。于是,这位早在1953年就开始研究星际航行理论的科学家,于1965年1月建议中央早日制订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尽快把它列入国家任务。

钱学森的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我国提出了1970年至1971年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经过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们4年多的共同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70年初制造完成了。

这颗命名为“东方红”1号的卫星是一个直径1米的球形多面体,重量为173千克,超过了苏、美、法、日4国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它由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3个部分组成。为了使人们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抓得着”,卫星上除了装有微波、超短波无线电跟踪设备和能够发出《东方红》乐曲的乐音装置及转播系统外,还在末级火箭上装了提高亮度的“观测裙”。卫星研制过程中,钱学森为解决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贡献了聪明才智。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我国的第一枚“长征”1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13分钟后,指挥控制中心传来了火箭分离、卫星入轨的喜讯。顿时,发射场上的人们沸腾了,他们尽情地欢呼跳跃,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发射场召开的庆祝大会上,钱学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当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时,钱学森同其他一些参与卫星研制的代表一起被邀请到“五一”节的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为了表彰钱学森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所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1989年6月29日,“国际技术与学术交流大会”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1991年10月14日,我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面对这些荣誉,钱学森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他表示还要继续努力。

1994年,在中国工程院第一次院士大会上,钱学森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钱学森获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首届(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后改称“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6年,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第一次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在他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命名仪式。该图书馆坐落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新世纪广场。

1998年,钱学森被聘为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他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1年,钱学森获霍英东奖金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1年,记录钱学森光辉历程的“钱学森业绩馆”在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开馆,并面向社会开放。馆中收藏展出的有钱学森1929年~1934年在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专业学习时的水利工程学试卷,钱学森赠给母校的一批珍贵手稿,著作《钱学森手稿》、《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创新系统学》以及介绍和反映他科学思想、科技成就及辉煌人生历程的论著及其他作品。

2008年2月,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

尤里·加加林

前苏联英雄著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东方”1号飞船,用1小时29分钟34秒的时间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作为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人类,加加林无疑是幸运的。

1934年3月9日,尤里·阿列克赛维奇·加加林出生于前苏联斯摩棱斯克区的小乡村——克鲁什纳,他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父亲更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木匠。

加加林少年时就具有了坚毅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加加林曾说他童年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到星星上去”,并且他一直在为自己童年的梦想而努力。

然而,他15岁时就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困窘而停止了中学的学习并进入了工厂工作,以便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加加林在工厂的翻砂车间工作,这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种强度的体力劳动对于年仅15岁的加加林来说绝不是简单的事。然而,年轻的加加林并没有被繁重的劳动压垮,更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在劳累的工作之余依然坚持每天到工人夜校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加加林在夜校学习毕业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伏尔加河流域附近的萨拉托夫的一所中等技校。加加林的命运也由此开始转变。

加加林在萨拉托夫加入了当地的航空俱乐部,后来又考入航空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加林成了一名出色的空军飞行员,他的航空生涯从萨拉托夫开始了,他已经向儿时的梦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60年,前苏联航空委员会在空军系统招考宇航员,经过极其严格的“超级选拔”,加加林“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为前苏联第一批6名宇航员之一,并被送往莫斯科的宇航员基地接受各种特种训练,开始了他的宇航员生涯。

1961年4月12日清晨,加加林在酣睡中被医生叫醒(足见加加林心理素质的完善,曾经排在首飞第一位的航天员季托夫就是因为上天前心理压力太重而遭淘汰),吃了一顿特别的早餐,穿上了橙色的航天服。此时,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碧空万里,预示着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行会有一个好结果。2小时后,加加林被固定在“东方”1号飞船内。飞船重4545千克,包括直径2米多的环形乘员舱和一个圆筒形的机械舱。乘员舱有3个观测窗口,另外还有监测温度、湿度和气体比例的仪表及电视摄像机等设备。机械舱中则装有动力、驾驶、降落及通信设备等。

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7分,SL-3型运载火箭尾部喷出了炽热的橙色火焰,呼啸着托着飞船离开地面飞向阳光明媚的天空。加加林在升空后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他的感受和印象,“美丽极了!我看见了地球和上面的森林、海洋和云彩……”。当飞船被加速到2.7万千米/时,他的体重加大了6倍。当飞船进入近地点180千米、远地点222~327千米的预定轨道时,加加林体验到了失重,但这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加加林在太空中的动作是敏捷而正确的,太空飞行仅1小时48分后就将返回地面。10时25分,飞船制动装置按照程序接通,飞船逐渐减速,离开了运行轨道,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加加林从窗口看出去,飞船像一颗正猛烈燃烧着的火球,飞船会被熔化掉吗?或许人们会有这种担心,但加加林并不担心,因为以前发射的无人飞船能安全返回地面,他相信自己乘坐的飞船也一样可以安全着陆。10时55分,飞船将巨大的降落伞弹射出去,加加林和降落伞一起飘落到伏尔加河畔距预定着陆点10千米处的一个村庄附近,平安从天外归来。加加林勇敢地开辟了人类通往太空的道路,证明了人类可以安全地进入太空,他因此荣获了列宁勋章和金质十字章,成为了前苏联的英雄。

加加林完成第一次宇宙飞行任务后胜利归来108分钟的太空飞行,使加加林成了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的英雄,莫斯科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从太空凯旋的航天英雄,加加林由上尉荣升至少校,还被授予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勋章。然而加加林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客观地认识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为此,他进入了茹克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加加林当选为最高苏维埃的代表,还进入了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和飞行教练谢列金一起,为再次进入太空飞行进行飞行训练。他们所驾驶的是经过认真检查,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米格-15歼击教练机。这次飞行由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一级试飞员谢列金担任检查员,加加林也做好了应付特殊情况的准备,但意想不到的空难还是发生了。经反复调查,从加加林最后一次飞行报告中获知:飞行员当时是在8~10级浓雾中飞行,仪表显示距地面有900米,而实际上飞机距地面只有400~500米,如此大的误差是加加林遇难的致命原因。当加加林接到返航命令后迅即从4200米的飞行高度降到3000~3500米,由于云层密布,又可能陷入了前面飞机高速动作引起的大气涡流中,气压高度计的信号迟钝,出现距地面高度数百米的误差。加加林根据测高计显示的高度认为一切正常,就放心地驾机俯冲出云层,只见飞机离地面高度仅250~300米,而且俯冲角度达70~90度,这意味着飞机着陆只有1秒多的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飞行员是无法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的,即使预先已准备了应急手段。就这样,前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和弗·谢列金同时遇难。人类航天史上最杰出的宇航员不幸早逝,死时年仅34岁。

同类推荐
  •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比较、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35个大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政策建议等。
  • 新编柴油车故障检修精选300例

    新编柴油车故障检修精选300例

    本书以装用柴油机的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所出现的故障实例为主体,介绍了东风、解放、斯太尔、依维柯、五十铃等系列柴油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内容通俗易懂,且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阅读,也可供大中专院校汽车专业的在校师生学习参考。
  •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 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人防热、 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如今,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向太空进军的步伐,把探测目标投向了更远的 地方,而对火箭的研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研制出更先进,飞得更远的火箭,把探测器送到 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涵盖我国各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米粉、米糕、米粥、米饼、油炸米制品、汤圆等米制品的加工技术,重点介绍了25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米制食品加工实例的原料配方、技术要点和产品特色。本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书适合米制品加工企业、传统食品加工作坊的生产技术人员及食品餐饮从业人员使用,也适合广大城乡家庭使用。
热门推荐
  • 百物语

    百物语

    生物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听,那是他们低语的声音。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自然平衡人类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最后还是无法逃脱这样的法则。事实上,人类确实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生物,但是,当我们抬头看去,原来,我们一直都在我们母亲的怀抱之中。
  • 盛世宠欢小娇妻
  • 先婚厚宠

    先婚厚宠

    婚礼前夕,她遭遇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大龄失婚,她在母亲疯狂的轰炸下走上了相亲之路,却将他错认为相亲对象,短短一下午,她就从单身贵族踏入已婚妇女的行列……
  • 无限之超越梦想

    无限之超越梦想

    迄今多少不平事,且抒郁气共我行!主角的名字叫孔宣,既然叫这个名字,自然是跟圣人之下战力第一的佛母脱不开关系。本故事讲的是身为一普通地球人的孔宣在得到了主神空间的胚胎后如何一步步发展,最终将整个宇宙纳入无限空间的故事!主角说:在这茫茫人海我们不曾孤单,只因一路上有兄弟相伴!他们的收藏,推荐,都是他们无声的呐喊!
  • 遣梦轮回

    遣梦轮回

    轮回百世,浴火重生。苍天让我迷失自我,何为正,何又为邪。若这一世只是梦境,又当如何跳出这个轮回。是寻自我,亦或者只为寻求一个答案。万法为道,是谁又在一手遮天。我欲问天,合而为之。万法当道,我即无道。
  • 阴阳葬棺

    阴阳葬棺

    我叫武四,很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由于名中带四,与死谐音,注定了我一生将与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有所交集,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了阴阳先生,开始了我不为人知却又充满了传奇的故事。一个阴阳先生的一生。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 公子释无双

    公子释无双

    黄尘今古,白骨蓬蒿,仙魔之战的血幕正缓缓拉开!面对强大的仙与魔,人类何去何从?是成为千秋万载的谦卑的奴隶,还是血与火中不屈的斗士?释锋,身负太极灵源,手持地母神剑,驰骋于人魔之间,游弋于灵妖之界,从年少轻狂,到历尽沧桑;从仗剑任侠,到四顾茫然,一把剑、一壶酒,一身热血,一往深情,燃一颗炙热之心,追一场未竟之梦,公子,无双!!!!
  • 随身带着百草田

    随身带着百草田

    哥哥我有几亩田,快快乐乐做神仙仙。灵丹妙药我全有,还有一本修仙决。修仙诀里真奇妙,炼丹炼器都需要!逆袭之路已开始,从此以后我称王!著名屌丝胡百万,不慎掉入粪坑,吞入大粪之后,身体内生出灵田,田内灵丹妙药,上古玄铁.....胡大大说过,吞了这大便!美女,金钱,权利都会有地!
  • 爱情编曲

    爱情编曲

    只喜欢平淡的生活,就像,,,,,,,,,反正就是平凡。。。。。。
  • 圣斗士王虎

    圣斗士王虎

    重生在70年代的中国,一直生活到七岁,父母兄姐被杀后童虎出现,才发现这是圣斗士的世界。那,亵渎女神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