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后,杨利伟成为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征服太空归来之后,杨利伟一直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忙碌。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2008年7月22日,他晋升为少将军衔。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在北京市传递,他作为首棒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
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正如他在祖国和人民给予他“航天英雄”称号时所说的:“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知识点黑视
黑视,是当人体受到过载正加速度达到较高值时,人的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都消失,眼前出现漆黑一团的生理现象。这是因头部缺血而造成,因此大多数黑视现象是在超重情况下发生。在最低点处最为严重。为了冲出大气层,宇宙飞船必须加速度运行。如果航天员不具备良好的加速度耐力,飞船一飞冲天时,由于血流急剧涌向下肢,航天员会发生脑缺血导致黑视。
费俊龙:把筋斗翻到太空
2005年10月12日,自小喜爱绘画的费俊龙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画师,却在20年前把自己的作品从纸上“绘”到了蓝天上,继而又在这个金色的秋季“绘”到了更加浩渺的太空!
在蓝天上“绘”出精彩画卷
1965年5月,费俊龙出生于江苏昆山巴城,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江南小镇。费俊龙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受宠程度可想而知。
费俊龙小时候,费俊龙很羡慕军人,喜欢战争片和红五星。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五星,刷上红漆,戴在头上。恰巧,他的姐夫也是当兵的,于是一身戎装的姐夫成为他最早的崇拜偶像。军旅情结就这样早早种在了年幼的费俊龙心中。
由于家境贫寒,10岁的费俊龙边上学边挣工分,背麦子,背稻穗,背河泥,一天下来挣3个工分;他还在业余时间割草喂兔子,帮妈妈做饭。虽然农活繁重,但他胆大心细,从没摔过跤,全身上下没有留下一道疤痕,为以后通过招飞考试扫除了障碍。
上中学的时候,费俊龙十分顽皮,有时会用小虫子吓唬班上的女同学。他多才多艺,学习好,文采出众,尤其喜欢画画,然而年幼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来能将自己的人生画卷“绘制”到浩瀚的太空。
1982年,高中毕业的费俊龙碰上了空军来学校招收飞行员。驾驶战斗机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上画出的画卷,一定比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的更美吧?他瞒着家里,悄悄地报名参加了飞行员体检。
费家到费俊龙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他上边有两个姐姐。生他的时候,费家宝贝得不得了,特别是爷爷,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长辈们都把他叫“三囡囡”,特别当心肝宝贝。爷爷不舍得费俊龙去当兵。他对爷爷说:“我已经长大了,周总理小小年纪就离开家乡,我比总理那时大多了,能好好照顾自己。再说,我去的是部队,不是其他地方。”
“既然选择了上天,那就要好好飞。”从军前父亲的嘱托,成了费俊龙的人生座右铭。两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从空军飞行学院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进入航校以后,费俊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同期航校学员中一直是出类拔萃的。由于表现出色,毕业时学校决定要他留校,按大队长的话说:“费俊龙在天上飞,我可以丢掉话筒,不用我指挥他也能安全飞回来。”
在从事飞行教学训练的15年中,费俊龙带出了30多名学员,曾被评为军区优秀教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将飞行融入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飞行教员兼飞行员,费俊龙对自己职业的危险性早有认识。面对各种飞行事故,他做了深刻思考,将各种事故归类分析,编写了一部题为《警钟长鸣》的飞行事故调查报告。
在这本书里,他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告诫战友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飞行,上天以后思想千万不能开小差。
亲自处理过几次飞行事故的费俊龙,自己也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是在1992年7月的甘肃张掖飞机场。费俊龙对新型飞机的高空性能进行试飞。在试完飞机的最大转速后,他问机械师:“油加满了吗?”机械师回答:“加满了。”第二天,费俊龙又驾机飞行,飞到8000多米的高空时,油箱灯突然报警,油不多了。
危急时刻,费俊龙没有慌张,而是边向地面报告,边驾驶飞机往回飞。返回途中,为了尽量节省燃油,他打算空滑迫降。地面指挥员告诉他:“油不够了,跳伞吧。”但费俊龙没有放弃,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驾驶技术,最终安全降落。
等飞机着陆后,机械师拿试油杆插进油箱一测,竟然一点油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如果晚回来哪怕一分钟,飞机都会“空中停车”。就这样,凭借过人的勇气、过硬的技术与冷静的头脑,费俊龙在32岁那年成了一位年轻的空军特级飞行员。
“比在空军飞得更高。”
费俊龙第一次听到“航天员”三个字是在1996年6月,当时他对航天员是干什么的还不是很清楚,以为跟飞行员差不多。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报名。结果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他入选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当了航天员以后,家里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他究竟干什么工作。有一次,妈妈忍不住问他到底做什么。他说,还是飞,不过要比在空军飞得更高。
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进行模拟训练从“神舟五号”开始,航天员训练本身就是选拔的过程。费俊龙把近40万字的飞行手册全部背下来了,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有一次训练时,教员出了一道题:“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教员准备的标准答案是5种,费俊龙竟答了6种。检验结果证明,费俊龙是对的。
训练残酷,优选落选更残酷。14名航天员谁都想第一个上天,但是必须选择最优秀的。看到杨利伟代表中华民族完成了历史使命,费俊龙从内心感到骄傲,失落感变成了一种喜悦。杨利伟在天上飞的时候,费俊龙一直在指挥控制大厅值班。升空的时候,他流下了热泪。他说:“哭,实际上就是分享胜利的喜悦。”同时他也相信经过努力,自己今后还会有突破。杨利伟对他的评价是:费俊龙比较活泼,他是航校教员出身,在处理事情时协调能力很强。
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9时,秋风,掠过无边无际的戈壁滩,稍显臃肿的航天服丝毫没有影响费俊龙和聂海胜矫健的身姿,他们迈着军人特有的整齐步伐,走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
“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出发!”
2005年10月14日,是费俊龙进入太空的第三天。16时30分,费俊龙用双手撑住船舱中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连续翻了3个筋斗。其间,战友聂海胜一直在为他拍照,两人不时相视而笑。
身手矫健的费俊龙从没翻过如此费力和缓慢的筋斗,当然,他更没有翻过如此“高”水平和大速度的筋斗——在343千米的高度上,在3分钟里连翻4个筋斗,每翻一个筋斗,他都要飞行351千米。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毕竟是神话故事,而费俊龙这一连串动作,却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第一: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
这4个略显笨拙的筋斗,却使电视屏幕前的亿万中国人感受到了巨龙腾飞般的激动和振奋。连费俊龙自己也没有想到,名字里的“龙”与自己的命运竟如此相近。
费俊龙开始翻第一个跟头如果说他在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时就获得了如蛟龙般纵横长空的能力的话,在他成为一名航天员并乘坐“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后,这条“龙”更是扶摇直上,成为龙的子孙中第一批进入“天宫”的人。
在太空中,费俊龙一共飞行了115多个小时,飞行距离超过325万千米。其间,他第一个打开了返回舱门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脱下舱内压力服,换上工作服,并与战友聂海胜一道在轨道舱中完成了各种科学试验……
从田野间背着宣纸去上学、梦想着做一名画家的少年,到今天亿万人瞩目的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的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不断提升高度的过程。
知识点前庭与航天员选拔
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又称迷路),前庭就在人的内耳中,是内耳器官之一。前庭负责感知人体空间位置,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就是前庭所感知到的。前庭作为人的一个感知器官,如果其发生“故障”,则会影响人的感知能力,从而产生眩晕。目前眩晕的70%病例都是由于前庭系统不协调所致。作为航天员因为环境的剧烈变化,前庭要受到直接的冲击,所以前庭器官的检查成为航天员选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聂海胜:飞上太空的放羊娃
2005年10月17日,聂海胜和我国另一名航天员费俊龙乘坐“神舟六号”返回舱平安着陆在内蒙古的苍茫草原,他们在太空飞行了115.5小时,这是“神五”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了中国人遨游太空时长的新纪录!
为飞翔而生
1964年,聂海胜出生于湖北枣阳的一个小村庄。
小时候,聂海胜家境贫寒,他经常穿姐姐的旧衣服,打赤脚。每天吃的都是杂面饼和红薯面做的黑窝头,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为几元钱的学费东挪西借,甚至兔子,有时也成了他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有一次,他把一条摸来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鱼卖给老师,拿两元钱交了学费。
聂海胜知道学习的机会难得,所以一直很刻苦,寝室里一般都准时关灯,有时背诵内容没记住,他就在校园的路灯下读书。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考试几乎总是第一个交卷,而且经常是满分。
16岁上初中时,父亲病逝,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寒的聂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聂海胜忍痛放弃学业,帮家里干活。作为班上的尖子生,班主任非常喜欢这个勤奋好学肯吃苦的孩子。他力劝聂海胜的母亲,希望聂海胜能继续学业。在老师的劝说下,聂海胜终于复学。当他看到母亲一路小跑到田里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不禁扑到母亲的怀里失声痛哭。
从此,聂海胜学习更加刻苦努力,为了节省开支,他的下饭菜就只有咸菜和辣椒。虽然学校给了他助学金,但每次放假,他都去打工、做农活,挣上十几块钱,攒够上高中的学费。
聂海胜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好。高中时,学校旁有一条排水管道,离地有一层多楼高,同学们都不敢在上面走,唯独他能轻松走下来。而且,他从小就喜欢飞机,家里虽然穷,但他经常从同学那里借来一些关于飞机的书。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布置搞一些小创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个飞机模型,当时就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终圆飞翔梦
聂海胜曾说:“吃苦多的人,遇到什么都想得开。”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航校招飞行员,聂海胜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并如愿以偿被录取。临行前,他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让母亲送行,是怕母亲难过。
在航校,聂海胜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飞行天赋。不久,他就成了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事实上,飞行远不像聂海胜说得那般轻松。每一次飞行前,他都要手拿模型将飞行路线、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反反复复演练数遍,做到准确无误。正是凭借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反复的演练,他以优秀的成绩提前毕业。
不过,几乎每个航天员都有过惊险刺激的独特经历,聂海胜也不例外。
飞行员聂海胜1989年6月12日,聂海胜改任空军某部歼击机飞行员。第二天,他在飞行中就遇到了事故。当时,他正驾着某型歼击机在4000多米的高空执行任务,突然“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止了。飞机一下子转速下降、机体下坠,舱内温度急剧上升。
聂海胜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然而飞机还在下坠。地面指挥让聂海胜弃机跳伞,但他没有放弃,做了最后的努力,试着让歼击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
当歼击机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时,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然后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