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新春伊始——立春
立春立春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所谓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的意思,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一般位于每年的2月4号或5号,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根据中国古代的分法,立春的十五天可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前五日温暖的东风吹起,大地解冻;五日后,蛰居的昆虫逐渐苏醒过来;再过五日,冰河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并且经常顶动未化开的冰片。事实也是如此,立春一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五九尾或春搭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春夏秋冬与人类生产生活立春之后,气温、日照、降水都渐渐趋于上升或增多。此时作物的长势明显,并有加快的趋势。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的需水量增加,于是农民们会及时地浇水,同时也适当地增加肥料来促进作物的生长。农谚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意思是大春备耕工作开始了。尽管立春,但是仍然春寒料峭,在华南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寒冷情景。种种的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事活动中都有着影响。这里有一首农事歌,概括了这一时段的农事活动:
走亲访友把年拜,莫忘怎样种好田。
二十四节掌握好,才能丰收夺高产。
看天看地讲科学,农林牧渔齐发展。
土地渐渐把冻化,耙耢保墒莫迟缓。
划锄耙压冬小麦,保墒增温分蘖添。
抗旱双保不能忘,开动机器灌春田。
农具机械早筹措,化肥农药备齐全。
粮棉种子准备足,优良品种要精选。
瓜菜窖子常检查,大棚瓜菜要细管。
林木果树看管好,严防破坏和糟践。
畜禽饲喂要认真,疫病防治须普遍。
鱼塘昼夜常巡逻,管鱼胜似管粮棉。
万众齐把春潮闹,争取又一丰收年。
细雨润物——雨水
正如其名,雨水这个节气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中国东南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自然界逐渐被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雨水一般处于每年的2月18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节气名称的意思基本有2个:①降雨随天气回暖而逐渐增多。②说明降雪减少而多为降雨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因为这一时期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一般降水量很少,因此,常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早春少雨的情况下,如果在雨水这一节气的前后及时补水灌溉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在此阶段则应该加强耕锄,搞好田间的水道,防止春雨过多。“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来增加荚、增重粒。在华南地区,这一时期正是双季早稻育秧的时候,要趁晴天播种。
古代将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意思是说,这个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把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5天后,大雁便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草木就在春雨中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渐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节气的前后,天气变化异常,全年的寒潮似乎都出现在这个时节。冷热的变化和乍暖还寒的天气对返青生长的作物和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农作物,特别是大棚蔬菜作好防寒防冻工作。
春雷萌动——惊蛰
惊蛰惊蛰之意就是惊醒了蛰伏在土地中冬眠的动物。这个节气前后有一种很明显的天气变化,就是渐渐出现了春雷。这就解释了冬眠动物为什么会被惊醒了。不光春雷出现,这一时期的气温,特别是地温不断升高。这时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处于每年3月4日~7日。
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的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古代也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已经到了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有诗云:“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时节正是“九九”的艳阳天,气温回升很快,雨水也逐步增多。这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了0℃以上,而在华北和沿江江南地区的平均气温则达3℃~8℃,西南和华南地区则达10℃~15℃。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十分重视惊蛰,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节气。唐诗有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还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农谚。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华北人民防旱保墒的经验之谈。华北地区在这个时期开始返青生长,但是土壤仍冻融交替,而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与此不同的是,在沿江江南地区,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因此,对水、肥的要求提高,应该及时追肥,还要在干旱少雨的地方适当浇水灌溉。南方的一些地区雨水比较充足,因此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但要注意防止湿害。有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可见搞好清沟沥水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应该抓紧早稻的播种,还要做好防寒工作。茶树随着气温的回升渐渐开始萌芽,必要的修建和“催芽肥”可以促进其多分枝、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果树此时也要注意施好花前肥。惊蛰时节,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应引起重视。
昼夜等分——春分
春分春分一般位于3月下旬。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古代也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之后,燕子会从南方飞回;下雨时天空中的雷声会伴着闪电。
“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春分时节,除了高寒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以外,全国各地的平均气温稳定地达到0℃以上,气温回升较快,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地区,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在辽阔的大地上,已经是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此时的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从气候规律角度来说,江南的降水在此时迅速增多,进入“桃花汛”期;但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降水却很少,于是这些地区的抗旱工作十分突出。“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而南方则需搞好排涝防渍。
在江南地区的早稻育秧、江淮地区的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因此时的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对冷空气的应对。谚语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此时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合理的播种。春茶此时要及时施加速效肥料,防止虫害,保证茶叶的质量。
三月迎节——清明
清明
清明一般位于4月上旬。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岁时百问》中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由此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争荣,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雨生百谷——谷雨
谷雨谷雨一般位于4月下旬,即每年4月19日~21日。谷雨之意为“雨生百谷”。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天气的温和,雨水的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有利于作物的返青和播种。所谓“雨生百谷”,也就形象地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古代谷雨也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这一时期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最后是桑树上能见到戴胜鸟。农谚有云:“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谷雨前后气温稳定,一般情况天气较暖,雨量显著增加,这时期雨水对越冬作物生长和春播的种子发芽出苗有利。但雨水过多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另外,谷雨节也是一年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时期,时而出现较高的温度,时而有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剧烈降温,甚至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这对小麦、油菜的成熟和春播造成一定的威胁。
夏满芒夏暑相连
春过迎夏——立夏
迎接夏天的到来——立夏立夏一般处于5月上旬,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这一天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被认为是夏天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其中的“假”是“大”的意思。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
立夏时节夏收作物已经进入生长的后期,年景基本成定局。此时的冬小麦扬花浇灌,油菜已接近成熟。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立夏。在周朝时,帝王会在立夏这一天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派遣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时节一到,江南地区便正式进入雨季,此时的雨量和雨日会显著增加。这时候尤其要注意阴雨不断引起的湿害,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病害。处于抽穗扬花时期的小麦,很容易感染赤霉病,因此预测到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时,应及时喷药防治。棉花在阴雨连绵和乍暖还寒的天气情况下,很容易得炭疽病、立枯病,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死苗,因此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棉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