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纪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伏旱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秋旱
秋旱是指每年8月至10月,无透雨(一次连续下雨的过程雨量<;40毫米)连续时间≥30天为秋旱。无或≥40毫米降水,按各年最大一次连续30~39天为轻;40~49天为中等;≥50天为重。秋旱造成农作物生长需水不足,减少产量。
原因之一是少雨。我国北方秋季少雨,如果夏季也少雨,且容易形成夏秋连旱。华中、华南地区也可出现秋旱。华西秋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有的年份没有明显秋雨,因而形成秋旱。江西造成秋旱的主要原因是连续4年降水偏少,致使水库蓄水不足,江河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缺墒,出现秋旱、暖冬天气,加之没有大范围有效降雨,致使旱情呈加重态势。原因之二是温度偏高。在这两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气象干旱,蒸发严重。长沙出现连续60多天的秋旱,江河水位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降雨偏少、上游来水不足等。
秋旱灾害,轻者作物减产;重则河湖干涸,井泉枯竭,田土龟裂,禾稼槁死,人畜饮水无着。天气干燥时候,会出现一种小飞虫。飞虫之所以大量出现,经分析是跟天气有关。秋季持续不雨,很多草本植物过早枯黄死亡,小虫不得不倾巢出动,“期望”在省城能找到幼嫩植物作为食物。小长蝽其食性很杂,喜吸食草本植物汁液,对草本花卉以及草坪会产生危害。
秋旱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麻烦,各种“干燥病”明显增加。比如皮肤瘙痒、出鼻血,以及咽炎患者逐渐增多。患者中有超过4成是由于空气干燥等引发的皮肤瘙痒。秋旱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正常灌浆成熟,延误秋播作物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
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风暴潮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风暴潮成灾因素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当然,也决定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滨海地区的社会及经济(承灾体)情况。如果最大风暴潮位恰与天文大潮的高潮相叠,则会导致发生特大潮灾,如8923和9216号台风风暴潮。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非常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灾害。潮灾先后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风暴潮、巨浪、大风、大雨的综合影响,使南自福建东山岛,北到辽宁省沿海的近万千米的海岸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袭击。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死亡194人,毁坏海堤1170千米,受灾农田193.3万公顷,成灾3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
当然,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虽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会造成严重潮灾。8007号台风风暴潮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正逢天文潮平潮,由于出现了5.94米的特高风暴潮位,仍造成了严重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的防御
我国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国家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现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1974年正式向全国发布风暴潮预报,发布预报的方式,从最初的电报、电话,发展到目前的电视广播、传真电报和电话等传媒手段,经长期统计其平均时效为12.4小时,高潮位预报误差为25.5厘米,高潮时平均误差为19.8分钟。随后国家海洋局所属3个分局预报区台、海南省海洋局预报区台以及部分海洋站、水利部所属的沿海部分省市水文总站和水文、海军气象台等单位也相继开展了所辖省、地区和当地的风暴潮预报,至此一个全国性的预报网络已基本建成。
沿海是各个海洋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近20年来,各国沿海经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人口和资产密度均急剧增长,因而遭受灾害的损失也随之加大,在一些地区灾害已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如何防范和减少灾害的损失正为各国所重视。日本是经常遭受风暴潮袭击和影响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极为重视,不仅加强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制订了一系列应急措施。美英等一些国家,目前正以高科技装备实现了预警系统的自动化、现代化,对风暴潮的监测、监视、通讯、预警、服务等基本做到高速、实时、优质。美国不仅由所属海洋站的船只、浮标、卫星等自动化仪器实现对风暴潮的自动监测,还通过世界卫星通讯系统定时进行传输,有效地提高了时效,整个预警过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小时。此外,美国在现行联邦体制下,将处理自然灾害的主要职责放在州政府一级上,为此州政府运用税收和增加公益金等手段广泛收集资金,以从事广泛的灾害管理和应急自救等活动。近几年美国有些州遭到几次大飓风暴潮灾的侵袭,州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能掌握风暴潮的动向,在短时间内组织数十万人有序转移,大大减轻了灾害的损失,有效地实施灾后工作。
我国对风暴潮灾的防范工作,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目前在沿海已建立了由280多个海洋站、验潮站组成的监测网络,配备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利用电话、无线电、电视和基层广播网等传媒手段,进行灾害信息的传输。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比较好地发布了特大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同时沿海省市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积极加强防范并制订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如一些低洼港口和城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历来风暴潮侵袭资料,重新确定了警戒水位。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胜利油田和东营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几百千米的防潮海堤。随着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抗御潮灾已是实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霜冻
一谈起霜冻,人们自然联想到霜。然而,霜与霜冻并不是一回事。霜是指近地面物体或地面上温度降到0℃,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结在物体上的白色结晶。而霜冻则是指气温突然下降,降低到农作物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下,并足以引起植物受害或枯萎死亡的低温。因此,出现霜冻时可能有霜,也可能无霜。根据霜冻出现的时间,也可将其分为晚霜(春季出现)和早霜(秋季出现)。
霜冻
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所以,必须千方百计设法加以预防。各地农民朋友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霜冻好办法,如培育抗寒品种,增施农肥,合理追肥,喷施植物激素,以及育苗移栽等。早霜也可采取物理方法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