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森纳——医中之王阿维森纳(980~1037)阿维森纳,阿拉伯医学家,出生在布哈拉附近的卡尔迈森(今乌兹别克境内)一个小镇的一个穆斯林家里。
伊斯兰教重实践、讲效率的精神,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成名以后,通过诊断实践,他又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当时的人称他为“医中之王”。
阿维森纳一生撰写了99部科学著作,仅大部头的著作就有21部传世,医学著作有16种。
他的学术成就包含哲学、医学、几何学、天文学、教义学、语言学和艺术。他的科学论著中最重要的有两部,一是《治疗论》,这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这部书是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新柏拉图派和伊斯兰教义学之大成,是部不朽的著作;一是《医典》,它是一部医学巨著,不仅继承了希腊的古典医学遗产,而且吸收了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医学成就,对各种疾病及治疗方法都有详尽的论述。
自中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医典》奉为医学经典。许多大学把它作为医学教科书,为许多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后来,《医典》也传到了中国。阿维森纳对医学的贡献是杰出的,称他为“医中之王”毫不过誉。
不收诊费的大夫
阿维森纳十八九岁的时候,一个名叫努哈的郡王得了一种奇特的病症,整天疯疯癫癫、胡言乱语。郡王府在各地请来了成百名医、巫师为王爷治病,他们为其开了无数药方和做了不少巫术,都无效果。阿维森纳听说后,便自告奋勇地去王府,要求给郡王看病。可是郡王府的看门人见他是一位穿着俭朴的青年,就连王府的门也不让他进。阿维森纳为了治病救人,毫不在意王府这些人的态度,进不去王府就根据人们对努哈郡王病情的传闻,写了一份诊断书,设法送进了府中。郡王的近臣一见,大为惊叹,立即传他进府。
阿维森纳进府后,认真诊断郡王的病,并没有马上开药给他服,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精神疗法。几天以后,郡王便神志清醒。接着以少许药物辅助治疗,一个月后,郡王完全恢复正常。
努哈为了表示感谢,要赏给阿维森纳金银财宝。他说什么都不要,只请求王爷让他在王室图书馆查阅一切图书资料。努哈郡王哈哈一笑,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得到了这个机会,阿维森纳非常珍惜,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把整个图书馆的书籍都读完了。从此他的医术更加高明了,并为他后来在哲学、医学几何学、天文学、教义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杀牛”医生
有位阿拉伯王子患了一种奇怪的精神病,被“强迫观念”支配得无法摆脱。他坚信自己已变为牛,拒绝进食,拒绝医治,整天学牛叫,嚷着:“把我杀了吧!我的肉可以做牛肉羹!”御医束手无策,国王心如刀绞,宫中乱作一团。最后求助于阿维森纳。他问明病情后,派去一名助手通知王子,屠夫已经起程,叫他稍候。片刻,阿维森纳手持光闪闪的屠刀,闯进王子的卧室,以屠夫粗粗的嗓门喝道:“牛在哪儿?快捆起来宰!”待助手把王子手足捆好,阿维森纳一手举刀,一手摸着“牛颈”寻找下刀部位。忽然叫喊:“这头牛太瘦了,杀之无肉,喂肥点后再宰!”王子听说喂肥后便可称心如意被宰,于是开始进食。体力逐渐恢复之际,他的“强迫观念”也慢慢地消失了,后来康复以至痊愈。
近代天文地
理学的发展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天文地理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近代天文学始祖”称号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奠定天体力学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有科学的天才——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伽利略,有现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有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第谷发现新星第谷·布拉赫(1546~1601)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出身于斯坎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
第谷被称为“近代天文学始祖”。他的最大贡献是1572年11月11日发现仙后星座中的一颗新星,并于1573年发表题为《新星》的重要论文,这颗新星的发现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天体不变”的学说。
为了完成庞大的天体观测计划,第谷把丹麦国王赠与的全部补助金用于在弗恩岛上建立有名的福堡天文观测台,并设计制造了许多仪器。第谷未竟事业由开普勒继承下来,开普勒在总结第谷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并完成鲁道夫星表编制工作。有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事前天文台预报了这次日食的发生时间,因此,在那天,人们都翘首仰望天空,等待着日食的到来。果然,原来光芒四射的太阳慢慢地缺了一角,就像一块圆饼被人咬了一口。接着,缺口越变越大,天色也越变越暗。激动的人们为这一奇观拍手欢呼。
人群当中有一位少年,一言不发地站在那儿,目光紧紧地盯住太阳,眼睛不眨一下,仿佛要把这一过程完完整整地印在脑海中。这位少年的名字叫第谷。
“星空原来也蕴涵着这么多的奥秘。天文台的科学家真厉害,竟然事先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通过这一次观看日食,第谷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大后,他到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毕业后,专心致志地研究心爱的天文学。
他在学习、工作期间,每天晚上总要抽出一段时间观测天空,从不间断。
1572年11月11日晚上,第谷习惯地来到“老地方”。他像查户口似的用望远镜扫过一个又一个的星星。当他“查”到仙后座附近时,突然发现那儿多了一颗星星。
“难道这是一颗新星?”第谷喃喃自语道。要知道,在当时,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理论还统治着天文学界。人们普遍地认为,天空中的星星是永远不会变的。第谷能立即闪过这样的念头,实属不易。
在这以后,第谷紧紧地盯住这颗“陌生的星”。它一天比一天亮,甚至有时在白天太阳光下也能见到它的“倩影”。
“这一定是颗新星!”第谷终于做出了判断。这无异于一声春雷,使沉闷的天文学界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第谷紧追不舍地对新星做了长达1年零4个月的观测,直至1574年3月,这颗星消失为止。在这期间,他详尽地记录了新星的颜色、光度、所处的方位等情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这颗新星命名为“第谷新星”。由于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被后人尊称为“近代天文学始祖”。
开普勒奠定天体力学开普勒(1571~1630)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生于魏尔。
开普勒青年时在符腾堡的德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学习。1588年进蒂宾根大学,开始研究哥白尼的天文学。1594年成为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数学教师。1598年开普勒被迫离开家乡到布拉格,在那里结识了天文学家第谷,1601年第谷逝世,开普勒继承了第谷的未竟事业。开普勒的主要成就为天体力学奠定了基础,他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第一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呈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即相等面积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第三定律即调和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径长的立方成正比。这三条定律为以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开普勒在第谷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计算,最终于1627年完成了鲁道夫(丹麦国王之姓)恒星星表编制工作。还创立了大气折射理论,并据此提出了天体望远镜即折射望远镜的原理。
开普勒的主要著作有《神秘的宇宙构造》、《天文新星》、《折射学》、《和谐的宇宙》等。
伽利略——科学的天才伽利略(1564~1642)伽利略,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比萨。
11岁随家迁居佛罗伦萨,进修道院学习。17岁开始钻研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阿基米得等的著作。
伽利略纪念碑伽利略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个科学家。他的重要发现有: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自转,金星、水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新时代,还证明根据木星的卫星位置可判定海面的地理经度,对发展航海事业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