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智处事
我们在个人成长、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求我们面对,这其中有不少是我们未曾料到的、不愿碰到的、不能接受的,这时我们做出怎样的反应就很能见出我们驾驭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有的同学一遇到此类事便反应过度、情绪冲动,或因高兴之事而狂喜,或因伤心之事而绝望,或因气愤之事而冲动等,往往当时冲动之下说了过头话、做了过头事,头脑清醒之后,悔之晚矣。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好感情冲动的毛病而学会理智处事呢?
一、自我暗示法
容易感情冲动的同学自己是知道的,以前肯定犯过,于是在又面对容易激起冲动的事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醒自己“我好冲动,现在最需要的是冷静”、“在头脑发热时,不要做出任何决定”等。默默多念几遍,力求使自己的情绪回到理智的范围中来,再冷静考虑自己处理这件或那件事的态度和做法。
二、反向驱动法
即自己面对某事本来的反应是什么,那就有意识地迫使自己努力做出相反的反应来,效果会意想不到。比如有人告诉你某同学在背后说你坏话,你原可能勃然大怒,立刻找他去;现在你可以笑起来道:“是吗?你别说,他讲我的这些还当真是我的毛病呢,我要谢谢他,还要请他当面给我再提点意见。”可以预料,结果对方会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而别的同学也会钦佩你的大度、虚怀。
三、推迟愤怒法
当某一事件触发了你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表达出情绪之前,先为自己的情绪降降温,比如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三分钟后再发怒。”然后在心中默默地数,不要小看这三分钟,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恢复理智,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
四、环境转换法
在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请赶快转换—个环境,你的注意力和精力也会相应地转移,这可以使即将失控的情绪得到平息。值得提醒的是,你的行动必须及时,不要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以免最终酿成情绪的失控。
五、描述感觉法
当你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体的感觉上,去感觉“我现在心跳很快”、“我现在脸很红”、“我现在呼吸局促”等。当你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关注点从事件上转移了。
六、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生气的时候,去和身边的人谈谈彼此,听听对方最容易发怒的事情,想一个沟通感情的方式,注意不要生气。也可以约定写张纸条,或进行缓和情绪的散步,这样你们便不会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怒气来彼此虐待。经过几次缓和情绪的行动之后,你会发现冲动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七、让冲动的情绪在运动中消失
心理学家发现,运动是有效解决愤怒的方法,尤其是多参加户外活动,主动做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登山、游泳、武术或拳击等,使不快得以宣泄。当感觉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主动做一些运动,让冲动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淌掉。
八、寻求建议、帮助
遇事冲动时而产生的一些想法,先别急于付诸实践,以免覆水难收。俗话说:“旁观者清。”可向自己信赖的、亲近的人讲出你处理此事的想法,让他人对此提出看法和建议,可能会优于作为当事人的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
总之,经常冲动是不好的,它常常会使我们做出一些草率、简单、粗暴的行为,对人对己都不利。青少年朋友应尽可能避免冲动,学会理智处事。
做事要踏实
“脚踏实地”是我们对人的一句赞语,也用来表示对人的一种期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的对立面是“浮”,是“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它作用于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可能你并不聪明,思维并不敏捷,但因能沉下去努力,踏实地奋进,你会成为一个掌握丰富知识和能力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可能你挺聪明机灵,接受和反应能力都挺快,可是你靠小聪明,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最终你会一事无成。这并非危言耸听,有无数个例子可以证明。我们青少年朋友应努力戒除自身易“浮”的毛病,培养自己脚踏实地的品质,以利于自身成长。
一、戒“浮”求“实”,应该从思想上解决认识问题,真正下决心去克服、去培养。不要自以聪明为所长,不以勤奋为必需,聪明好比花蕾,如果不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浇灌,是不可能长出绚丽的花朵的。从历史上埋头苦干终于有成就的人物,如李时珍、爱迪生等等,到身边踏实学习的同学,再到自己本可以成绩更好些但因不能勤奋用功而不理想的现实,促使自己重视“易浮”为自身前进的障碍,主观上建立克服它、讲求踏实的内心动机。
二、用具体的做法来引导自己走向实在地学习、做事。如上课要求自己记笔记、划书本、回答老师的问题;如陈毅同志说的“不动笔墨不看书”,避免对应当掌握、钻研的知识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如考试时迫使自己复查到铃声响再交卷;如生活中给自己规定仔细观察某种事物并进行细致描述刻画的任务等等。良好的品质总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当然也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来逐步养成。让自己对学习、生活中的事都规定具体可操作的各项指标,并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以在实践中养成踏实的习惯。
三、时时进行自我督促。学习、做事易“浮”的人,往往自己可以意识到。所以可在遇事时进行自我暗示“我有易浮不实的毛病”等,使自己定下心来,切实做好面前的事。当然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关的格言警句来作为座右铭以提醒自己,形成习惯。相信经过长期的自我督促,我们会渐渐转变自己的做事态度,也就达到了纠正浮躁的效果。
四、从磨炼自己的意志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深沉稳重的性格、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冷静细致的作风,这些更高层次的追求中自然包含着使我们远离“浮华”、趋向“踏实”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也就相应地培养了我们踏踏实实的品质。
五、寻求外在督促。有的同学可能因为自己的自制力差,难以很好地把握自己,以至于有时因不坚决而难发挥效力,那么也就有必要寻求外在的监督了。可以请家长、老师或者同学作为自己的监督者,及时纠正自己做事时不踏实的行为。由于外在的(如家长、师长等)要求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也比较稳定有效,所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成功者立在辉煌的终点,他的背后是一串长长的、深深的、浸着汗水的足印。我们要想成功,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保持兴趣爱好
一位同学一开始对集邮很感兴趣,准备了集邮册,订了《集邮》杂志,常往邮局跑;没多久又喜欢上了书法,把集邮本送了人,买来纸、墨、笔、砚、字帖,练习起来;可现在,练书法的一套东西堆在一旁落灰,他又迷上了摄影……像这位同学这样见异思迁,可以断言任何兴趣都难以持久,当然更说不上结出丰硕的成果了。不能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持久的人,是没有恒心的人,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因此确实应当着力克服。那么,怎样培养我们稳固而持久的兴趣爱好,进而培养我们的恒心呢?
一、兴趣的出现之初虽是自发的,但深入地维持下去则需要自觉了。在自己对某种活动、某样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要加以认真分析,我们所看到的他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取得的成就背后是长期的、持久的努力。正如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既要看到“彩虹”,更要想到它前面的“风雨”才行,然后再权衡自己如果投入这项兴趣中是否有了充分准备,考虑满足这项兴趣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热情、耐性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成熟的人不会贸然行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理智地进行。
二、兴趣爱好真正开始后,要注意在过程中及时给自己一些正面的鼓励,以获得一定成功的喜悦。如果一段时间后进展不大,望望前面路途漫长,就容易降低兴趣甚至放弃了。如练习书法,有意留下第一次写的一张,一周后、半月后、一月后不断地自我对照,也可请行家评判,充分肯定进步,以激发自己进一步提高信心和动力。
三、制订长期的计划,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战胜的考验,而非可有可无的点缀。一般来说,明确的任务观、考验观,容易调动起我们自身的种种因素去努力完成。这可以作为自我要求,也可以转化为外在(如父母、师长、朋友等)要求,督促我们自己。但要注意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负担,否则将事与愿违。只有从中不断得到快乐,才会真正对之兴趣不减。
四、多结交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探讨共同的兴趣爱好,交流心得。这样能更好地让自己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也就能保持对这种兴趣的吸引力。当然,大家还可以一起开展一系列与共同兴趣有关的小活动,促进对这种兴趣的了解。只有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才会有新鲜感,也才能保持这份兴趣。
青少年时代总是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浓厚兴趣,同学们的兴趣不应该是昙花一现,而应该是精心培育、开花结果。
改变怯懦的性格
中小学生中有一些人遇事谨小慎微。遇到陌生人或老师、遇到人多的场合好退缩回避;对某些需要勇气或冒一定风险的事十分畏惧,不敢尝试;对别人于自己的看法很敏感,唯恐哪儿做得不好让人耻笑等等。凡此种种都表明你具有怯懦胆小的性格,亟待改变,否则将严重制约你的成长、限制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同学们正在生长发育,性格也完全是可塑的,应积极努力,促使自己摆脱羞怯、畏惧的心理,获得自信、勇敢、刚强、敢于承担风险迎接挑战的性格。
要想改变,首先应明了导致怯懦胆小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造成胆怯畏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少儿时代由所受父母、家庭的过分呵护和保护式指导或者过于严格、刻板的管教所致。二是具有内向型和抑郁气质特点,易表现出胆怯、紧张拘束等。三是由比较强烈的自卑感所致,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别人。四是由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增长,常担心遭到别人否定,因此以退缩回避的方式进行心理的自我防御。
对付怯懦胆小的性格虽有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无不需要自己的主动、积极,任何脱离自己主观努力的方法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