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7岁开始读书,10岁就能写文章。他曾经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有2700多首,词有340多首。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独创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新的境界,豪放中透着婉约;他的散文挥洒自如,写景和抒情都十分自然,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的诗
北宋初年,文坛上仍然沿袭着晚唐和五代时期的颓废纤丽的风气。许多官僚和文人都喜欢吟唱一些内容浮华的诗文。而苏轼的诗歌创作扫荡了这种习气,给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苏轼的诗现存有2700多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一些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还有一些诗篇抒写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一些小诗还很富有哲理,常常是通过形象的描述,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某种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表达出来。例如《题西林壁》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后的感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在这首哲理诗中,苏轼不是单纯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东坡的词
北宋初期,词还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因此,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它的地位仍不及有着悠久传统的诗赋那么重要。此外,词的形式、内容和语言,虽然有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作品的风格仍然过于柔和。苏东坡创作的词有力地扭转了这种风气,大力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方法,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苏东坡对词的贡献远远超过以前的词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例如游历、惜别、登临以及山河风貌、田园风光、哲理探讨等等,几乎无所不写。他摧毁了词原来所具有的那种狭隘的风气,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天地,并且在形式、语言、音律等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苏东坡的词风豪迈奔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凭吊。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作者拿周瑜和自己作比,表露了自己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的情感,发出了人生易老、应当早建功业的感慨。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现的是宏伟的古战场的画卷,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便将整个词的豪放气势表达了出来;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了一幅壮伟的画面。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塑像在苏东坡以前,词的风格大部分以婉约类为主,而提倡“新意”和“豪放”是苏东坡词的主要特征。他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是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了独立的抒情文学形式,所以说苏东坡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苏东坡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当时另三位书法大师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他有许多书法作品,如《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都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