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王建《精卫词》
(一)正在消失的森林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与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与自然基础。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第一,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20世纪70年代,日本林业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日本森林一年内的贮水量达2,300亿吨,防止土沙流失量达57亿立方米,保持栖息鸟类100万只,供给氧气5,200吨,环境效益总价值1,200万亿日元。芬兰有人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价值与木材价值的估算认为,芬兰森林的环境保护价值是52亿马克,而木材价值仅17亿马克,二者之比为3∶1以上。美国计算的森林环境价值与木材价值之比为9∶1。另外,森林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近1吨二氧化碳,释放0.75吨的氧。能满足973人的需氧量。据估计,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亿吨二氧化碳,这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当。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
第二,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森林能阻滞酸雨、降尘,还可以衰减噪声,降低风速、减弱风力。如在5级风时,人造林带外的风速9.5米/秒,而林内只有7.7米/秒,减弱近20%。连片的森林能使台风减弱1~2级。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以净化空气。
第三,森林可以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减少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我国陕西的测定表明,林内的径流可消减78.4%。径流的减少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据西双版纳的观测,在年降水量为1,459.4毫米时,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冲刷量仅2.8千克,而相同面积的刀耕火种地却高达3,647.5千克,是前者的1,302.7倍。
第四,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缩小年温差与日温差,减缓温度变
化的剧烈程度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与蒸发水分,消耗了大量热能。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与水平的一定范围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冬季又因林地内散热较空旷地少而又使气温略高于林外。森林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改善小气候,增加降雨量。例如我国广东雷州,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年降雨量有所增加。据观测,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雨量为1,300.3毫米,60年代为1,425毫米,70年代达到1,708.8毫米。
第五,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据估计仅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与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实际上,农作物与药材都来自野生生物种。目前,仅印度就有2,500种植物可作药物。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许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发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从生态学角度看,森林是世界上较复杂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有巨大的影响。森林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过滤灰尘、防止风沙与病菌、减弱噪音等等。森林又是木材与木材产品的来源,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据国外报道,目前世界上仍有1/3的人类是以木材为做饭的燃料,就柴火这一用途来说,到2000年,人类需要种植30亿亩的树木。但目前,这方面的造林速度仅达3亿亩,如果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势必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以至于消失。农村能源问题能否解决,将对今后世界森林资源破坏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其他目的,大量砍伐森林,已造成了世界森林量的迅速减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环境规划署1981年的估计,每年约有1,110万亩稀疏林被用做耕地或作为薪柴砍伐。如果按这种毁林速度,热带潮湿森林将在177年后全部被毁。有的国家毁林问题更严重,如科特迪瓦与尼日利亚每年损失其森林的5.2%。巴西每年对密闭林的砍伐占拉丁美洲砍伐量的35%。
美国:只剩有不到15%的原始森林
苏格兰:只剩有不到1%的原始森林
中国:10年内将消耗所有可采伐的森林
加拿大:50%的原始森林破砍伐
挪威:只剩有3%的原始森林
孟加拉:90%以上的原始热带森林已被破坏
海地:几乎所有的原始雨林已被破坏
厄瓜多尔:每年有14,000公顷的森林被破坏
巴西亚马逊:3,6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破坏与8,000年前相比,全球森林的面积足足减少了80%。当前,每两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据资料显示,世界森林资源面临着两大威胁:一个是亚洲森林消失速度越来越快,另一个是非洲森林大量减少。由于亚洲人口集中的压力和商业性伐木的增加,其仅存的森林正在逐渐消失,其中有些亚洲国家的森林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
我们再来看看非洲的森林状况。非洲的森林每年要减少约130万公顷,许多非洲国家的森林面积从本世纪初以来减少了一半,其中一些国家的森林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非洲森林大量减少的原因除了沙漠侵蚀、干旱和森林火灾以外,就是大量的树木被当做木柴烧掉了。在非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们的主要生活燃料就是木柴,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木柴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今天更可怕的是,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南美洲亚马逊森林,占地700万平方千米,现在正遭受着来自人类的毁灭性破坏。据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16.3%遭到破坏,总面积达65.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法国和葡萄牙两国国土面积之和。
仅在2002~2003年度,被毁的森林就有2.375万平方千米,比塞尔希培州的面积还大,比2001~2002年度因自然灾害遭破坏的面积还多2%。森林遭破坏最严重的是马托格罗索州,有1.0416万平方千米。
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各州毁林种地,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上大豆供不应求,价格上扬,有的州政府和农民不顾国家长远利益毁林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而且在数年之内至少有50万~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苏门答腊岛森林砍伐使野生动物面临生存危机
森林不仅是极其重要的植物资源,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大气、防止污染,同人类的生活及经济建设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人说,地球的死亡起始于森林的消失,这是因为森林在生命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所有生物总量的三分之二和约一半的氧的主要生产都是由森林承担的。在生态环境中的森林资源被喻为人类的摇篮,森林与人类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共存关系,在地球生态史上,森林面积曾达到了76亿公顷,有三分之二的陆面为森林所覆盖。而据今天的统计,现在世界仅约有林地28亿公顷。如果说地球的死亡起始于森林的消失,那么保护森林、开发森林资源,这无疑应当是人类保护其生存环境所要做的头等大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公顷,覆盖率13.0%。20世纪70年代减少到1.8亿公顷,覆盖率12.7%。到20世纪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立方米“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立方米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与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第一,树种与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我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我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第二,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亿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中国森林分布图
第三,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与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与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第四,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与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与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第五,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与生长率不高。
(二)退化的草原与荒漠化
千百年来,草原发挥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功能,又是可适度利用进行家畜放牧生产的草地资源,保持着生物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输入输出的自然平衡,成为天然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在很大程度上超负荷利用和开发草地资源,成为造成草原荒漠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根源。草原的荒漠化现象的日趋加重,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叫荒漠化呢?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荒漠化一词是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以后才为国际正式广泛采用的一个科学名词。
从世界范围来看,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其定义作了简要归纳,所谓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这一概念也为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