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60600000004

第4章 金刚经(3)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所说法的义理,没有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是如来所宣说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不可以执取,也不能用语言诠释,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为什么呢?一切贤圣皆因为在所了知的无为法方面,因证悟的深浅不同而有深浅的差别。”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干世界七宝①,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②,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③,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释

①三千大千世界: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等。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古代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小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佛典的宇宙观认为,三千世界是一个佛所教化的领域,所以也称为一佛国。七宝:即七种珍宝,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大智度论》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颇梨(水晶)、砗渠、赤珠、玛瑙。

②福德性:即真正、超越、无相的福德,亦即自性中的智慧福德。

③偈(jì):又名为首卢迦,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音译伽陀、伽他、偈陀、偈他等。意译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谣等。汉译经典中,多处提及偈颂,但各经却没有一致的说法。《百论疏》卷上指出偈有两种,一种称通偈,即首卢迦,为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一种称别偈,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在禅宗,禅僧开悟时,也常有人将其悟境以偈颂的形式表现出来。

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全部拿来进行布施,你认为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说福德多呢?因为这样的世间福德本身是空性的,而非无相的福德,所以如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

佛又说:“如果又有一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此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及诸佛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皆从此经缘生的。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故非佛法。”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①,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②,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③,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④,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⑤,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⑥。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①须陀洹:旧译为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全称须陀般那,又称须毵多阿半那、章路陀阿钵囊、宰路多阿半那等。有三种意义:一、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二、逆流,是断三界之见惑,逆生死之流的意思;三、预流,是初证圣果,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得此果位者,再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②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义。

③阿那含:旧译不来、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等,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从名相上看,无来果可以有无来的概念,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④阿罗汉: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哕啰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是声闻四果中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约阿罗汉的恩德说,阿罗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之贼,故曰杀贼;约其智德说,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解脱生死不受后有,故谓之无生。广义而言,也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

⑤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众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三昧,从外在表现来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所以自不烦恼、无欲无念、不起争辩、争胜之心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诤就是能令诸有情不生贪嗔痴等烦恼之智慧,而且有止息他人烦恼之力,也指离烦恼之法。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⑥阿兰那:原意为“树林”,意译为寂静处、空闲处、无诤处、远离处等,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喜欢在清净的山林修清净行、无诤行的修行人。“阿兰那”也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玄奘译《金刚经》时,将此处译为“无诤住”。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人圣流,而实际又是无所人的,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证悟对五欲六尘无有执著的境界,因此才叫作须陀洹。”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而实际又是无所往来的,心中已没有往来不往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而实际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心念,那么,就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世尊,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不起这样的念头,说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个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阿兰那行者。正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执著心念,只是假名为须菩提,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修行者。”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①,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②?”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④,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①然灯佛: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等,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为于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成佛的本师。锭光本为提和卫国圣王的太子,国王临终前将国家付托给太子。但太子知世间之无常,复将国家授于其弟,自己却出家为沙门,后终成佛果,也就是然灯佛。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有一天,见城中市容整饬,街道洁净,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于是买得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供养然灯佛。见到佛及弟子的威仪,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滩的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掩盖污泥,让佛踏过。佛知他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祗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②庄严佛土:庄严,有庄盛严饬之意,即布列种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将浊恶世界净化,即庄严佛土,这是以愿力为本的。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万行功德、四摄的善行,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③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胜鬘宝窟上本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里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应该无执干任何所缘的境界、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④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音译为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等,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四王天则居于山腰四面。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因此山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如来往昔在然灯佛前,实际未得到任何妙法。”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菩萨有没有庄严清净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非胜义中存在实有的庄严,不过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当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法生起执著心,也不应于声、香、味、触及法等尘境生起执著心,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有什么看法?他的身体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回答:“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并不是实有的身体,只不过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①,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同类推荐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热门推荐
  • 天有命

    天有命

    何谓之始,何谓之终?唯愿望遍壮阔山河,看破生死,携美一人,行尽逍遥。当他翻过北原雪山,跨过南海古城,悲过朋里离合,笑过燕雀鸿鹄。再转身时,孑然一身。天命如何,巅峰又如何。不过荒冢之中一捧黄土,后世坊间一个传奇。
  • 迷失一零六八

    迷失一零六八

    在整个北宋年间的所有皇帝,说他们最想得到什么?钱?皇帝会没有钱?权?开玩笑吧?美色?逗我玩吧?要说,这些个当皇上的,最斤斤计较的就是那“燕云十六州”了,本来应该是大宋王朝的土地,差这一点就统一了,可是却被鞑子给占了。鞑子占了,怎么抢都抢不来,还弄得自己一身骚,怎么办?这时,突然来了一群人,他们把“燕云十六州”占了,他们还自称是汉人,他们还要向大宋朝称臣,只是,那些占了的土地,您老还是甭想了!于是这批人,在这一片土地上搞改革,嗯?改革?对!还不够,还要民主!民主?对!还不够,还要……还要……一切尽在《迷失一零六八》!————欢迎加书友QQ群:534241652
  • 我家夫君太有钱途

    我家夫君太有钱途

    她是成武候龙桀和长乐公主唯一的女儿,10岁离京拜师,16岁回归,被太后赐婚给天下最有钱的王爷贤王萧月桦,成亲夜,约法三章一摆,楚河汉界一分,成亲第二天变成众人口中的弃妃,贤王心上人找茬,那就反击回去,太子想挖墙角,不好意思我对变态不感兴趣,厉王要带我私奔,麻蛋,当劳资是麻袋啊,想带走就带走,贤王要求爱,哼!我认得你么?这是一个打死不说,一个打死不问的虐心爱情,明明相爱,非得弄得形同陌路。
  • 诡噩空间

    诡噩空间

    莫名的梦境让他进入了这个诡噩的地方,每日必来看不到顶端的空间,一个个神秘的房间,不定时发布的恐怖任务……都让人不知所措
  • 中兴中华

    中兴中华

    咸丰四年,中华大地狼烟四起,一个制造业的大学生魂穿到这个时代,他如何改变自己,改变这个国家,改变这个时代.
  • 苍玦

    苍玦

    大神盘古开天辟地,遂有大世。然而六界相争,俗世散,红尘乱。天星陨落,大世哀歌。这世界,又由谁人,来主沉浮?
  • 一招半式闯江湖

    一招半式闯江湖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熟,就练只要肯流汗,就会有回报只要肯用心,就会有成功
  • 纯然不动的已斑驳

    纯然不动的已斑驳

    我一直想知道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会不会有两个人还相互深爱着对方?那个我曾经急于画地为牢、圈地成城的你是否来得及听我说一句:“其实,我一直喜欢你,一直。”
  • 快穿之炮灰翻身

    快穿之炮灰翻身

    因救人反被杀的女主,为了生存下去,穿越一个个离奇古怪的世界,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豁出去了——渣男?送去和渣女凑成一对;原配?拆散一对是一对;小三?没你出场的份……
  • 快穿之男配翻身当主角

    快穿之男配翻身当主角

    叶子苏作为一个宅男,周末的日常就是补番【看小说】吃饭以及睡觉。他在星期一至五还是很爱学习的,虽然吧爱学习的他成绩不怎么好。【耽美主受向w不喜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