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群大厦(BionicTower)是一个垂直城市的设计构想,引起了香港和上海两地的浓厚兴趣,这两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相当高。如果这一设计方案最终通过,那么将有一座高3950英尺(约合1200米)、内部总面积达0.8平方英里的摩天建筑在香港或是上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超群大厦有300层楼那么高,将建在一个和内陆相连的,面积约为0.4平方英里的人工岛上,让10万人在此安居乐业。香港和上海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超群大厦建在这种城市,造价会是多少呢?答案是150亿美元。
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是由地面、地上、地下三维空间协调扩展而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大力开发城市的地下空间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地上空间逐渐被高楼和道路蚕食,现代化都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扩张地下空间就成为一个城市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空间发展,应当从过去主要向四周扩展和兴建大量高层建筑转到重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轨道上来。有人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城市建设应当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突出抓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对发展城市经济、改善环境、方便人民生活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于是,城市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上转向地下。
只有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才能缓解城市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靠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和现行体制的限制。而向高空发展,建高层、修高架路和立交桥,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使城市空间发展逐步走向恶性循环。因此,最明智的选择是转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停车场等项目改善了城市地面环境,保证地面有更多绿地、可以建更多广场,缓解了市内交通的拥挤状况,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今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大规模展开,开发利用内容的扩大和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设施水平与效率的提高,城市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基本还停留在停车的功能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大都市历来十分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东京、纽约、巴黎等世界级城市,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构筑了一个以地铁、隧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网络,不仅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也带动了沿线经济活动的繁荣。西方发达国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1860年伦敦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现在世界开通地铁的城市已达100多个。伦敦地铁总长400千米,每天运量300多万人次。巴黎的地下城称为地下水道,可行船,并有地铁以及70多个车站,仅地铁就有14条线路,交织成网,总长200多千米,车流间隔80秒,每天运送480万人次。除地下交通外,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广场也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内容。例如,日本全国每天1/9的人口要光顾地下商业街。这些地下项目的开发利用,为地面留出了更多的绿地和广场等休闲场所,保证了城市各部分之间联系的方便快捷,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档次的同时,也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增加了就业渠道,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的地下空间不是孤立的,不是仅仅作为大仓库,而是跟整个地上空间有机合一,每一个楼层地下的空间不是间隔的,而是连通在一起,其功能和美观都实现了与地上空间的统一。地下设施一经建成,对其再度改造与改建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自然地温的原因,不可能向地下无限开掘,需要有良好的施工技术付诸实施。地下空间一旦开发利用,就不能推倒重建,具有不可再生性。城市地下空间属于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地下空间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
美国南部大城市休斯敦的地下空间开发就值得借鉴。休斯敦中心区的地下,楼与楼、街与街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网络,由于标示清楚,其步行没有交通干扰,反而比地面方便。目前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未来城市必须进一步加大综合、科学、经济、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力度,建成一个纵横交错、功能多样、分工有序的多层次、立体式地下空间,形成一个统一、集约、高效、便捷的公共空间体系,这也必将是一个高效、智能、生态、人性化的地下空间。
未来城市对地下空间开发有以下几种形式:
地铁。目前,很多科学家、城市规划建设者、政府官员,都认识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要解决客运交通问题必须规划建设地下铁。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的地铁已经编织了一个非常完备的地下交通网络图。
道路隧道。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在地层的深处建构地下高速公路系统。加拿大蒙特利尔大搞地铁的同时,还在建筑物的底下建构了完整的人行步道系统,帮助市民度过漫长的冬天。
立体化双层城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把城市的各种功能性设施全部转移到地下,地面留给市民,地下有地铁、商业街、下沉式广场。地下街是日本人发明的,即地下街道。它把过街的人行通道和沿街布置的商店及停车库、地铁换乘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放入地下。多伦多的地下街就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市空间。
科学研究与地下空间利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建造了一个距地面30米的空间研究中心。该中心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把地面的景色、地面的阳光、通过折射、反射系统,传送到地下去,让地下30米深处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感觉到地面的景色。
城市多功能区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工业时代,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人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娱乐以及购物等活动,不必成天在拥挤的城市之中穿梭。这样,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多功能城市。
自从城市产生,人类就不断地探索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对于现在城市规划设计影响最大的关于城市形态的论述莫过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霍华德指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该具有城乡二者的优点,使得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力那样相互吸引,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过度发展后疏散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生命力,为以后许多的城市设计师所采纳和遵循。
现代大部分的城市发展模式还是遵循了城市规划和发展要处理好工作、游憩、交通、居住四项基本功能的观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明确,现在不少城市都形成了城市中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鉴于交通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少人认为,地域上的距离不会使得各个功能区块间产生隔阂,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来彼此衔接各个区块。究竟这些做法正确与否,现状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教育区块和城市其他区块的衔接不紧密,公共交通无法跟上导致了教育区中人流的出行难。现在许多高教园区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种高投入的被动的建设,每逢节假日和学期结束时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和连绵百米的等车队伍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区块的分离导致原来在城市内部的可以为其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不得不进行重复建设,但现状往往是这种建设根本没有跟上,学生要买本参考书,不得不坐近一个小时的汽车回到本部附近的书店去购买。至于居住,功能分区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居住区和工作区(往往是商业和工业区)的分离导致的交通成本的提高,使得工薪阶层的家庭根本没法享受到规划者所认为的最为适合居住的场所,而市区虚高的房价更是使得广大老百姓无所适从。以上这些,都是现代的城市模式对于每一个市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而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城市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
缺乏肌理的城市功能分区,简化城市的功能,这些在现代城市中被广为采用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必须要寻求一种适合人们生存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模式和形态。过于生硬的功能分区只会导致城市各个区块间可达性的下降,从而导致更多的人无法享受到城市中心所带来的功能。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应当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城市功能要满足富翁们的需要,也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高科技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生活条件,而由于环保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功能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现代许多的工厂安静整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们安置在相对靠近居住区的地方,这也为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可见,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城市将不适应未来的区域合作和发展,城市的弊病将越来越突出,这种城市也是必将被淘汰的。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未来理想城市的模式的初步定义:未来的理想城市是具有均一性、生态性、技术性,城市各个功能区块相融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在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上,多功能城市将远优于现代城市。未来城市的模式能够保证居民到各个区块间有很好的可达性,但现代的城市规划中生硬的功能分区正好破坏了这种可达性。可达性的破坏势必导致了居民生活的不便,居民要享受到城市的功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多功能城市的功能融合,使得城市各个部分的居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最完善的城市功能服务,即使居住在分区的居民也能获得与老市中心同样的服务,因为多功能城市强调每个组团都是一个具备完善城市功能的区域。
多功能城市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远大于现代的城市,这将消除城市间的等级制度,避免了大量的中小城市依赖于大城市发展的格局。大量中小城市依赖于大城市发展只会导致大城市的负荷不断加重,城市基础设施无法跟上社会需求,城市环境恶化,而大城市一旦出现衰败现象,整个区域就将出现危机。
多功能城市可以弥补现代城市发展中郊区化所带来的问题,如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盲目的郊区化导致城市中心的衰败等等。而多功能城市的郊区化绝非简单的功能外迁或人口外迁,而是由于老城区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后在其外围建立起来的新的城市乡村结合体,它应该既保留乡村优质的自然环境又继承了老城区的各项功能,进一步强调了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联系,使得城市始终保持着一个整体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城市的机能不再是依赖大规模化,而是集聚并协调各个功能复杂的多变区域,以多元经济模式取代规模经济模式,城区功能多样化,城市多中心化,部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多价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功能强化,使得城市适应多样化的需求,从公共设施向个人化的设施与服务改变。建筑设计上,未来城市的规划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设计,为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性。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城市,但是一些新区建设,如法国巴黎的德方斯新区的规划建设已经出现了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子。巴黎的德方斯新区不得不让我们为其超前的规划设计、紧凑的空间安排、便捷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功能设置、高效的土地利用以及至今仍不落后的现代化水平所感叹。在功能布置上,德方斯采取了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所不同的方法。高层写字楼与低层的住宅彼此毗邻,使得这个新市区昼夜一样充满生气。在白天商业贸易的繁忙喧闹之后,晚上主要是文娱社交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类建筑,如电影院、药房、旅馆、游泳池等;也包括其他各种新的设施,如艺术中心和业余活动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展览馆等。在一块并不大的区域,设计者将多种城市的功能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已经有了多功能城市的雏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相反,纽约的曼哈顿是商业金融中心,但它缺乏的是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导致经过白天的喧哗后夜晚的曼哈顿成为一座死城,这也是单一的城市功能带来的不良城市景观的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