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伙子,从南京长江大桥步行到江浦附近的一个加油站,他发现此处进进出出的车辆很多,便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想在这儿碰碰运气。当他伸手拦下一辆车,表白自己想搭一程便车的诉求时,那个车主根本没听完他的介绍,就断然拒绝了他。紧接着,小伙子又一连碰了好几个钉子,这时偏巧他想搭车的意图被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听到了,他们竟毫不客气地驱赶他离开。小伙子只好继续徒步前行。
恰值滴水成冰的腊月天,在每个寒风呼啸的路口,小伙子都两手摊开写有“乌鲁木齐”的纸牌,努力地微笑着拦车。他的手招呼了无数次,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数十辆车从他面前疾驰而过,根本就没有要停的意思。但小伙子没有气馁,他继续朝驶来的车辆使劲挥舞着手臂,脸上绽露的微笑也更具亲和力。当他向前步行了三个小时几近崩溃时,终于有一辆卡车停了下来,司机师傅听完他的介绍,破天荒地同意他搭乘。
成功地搭到了第一辆车的他,高兴到几乎雀跃。在搭乘了近8公里的行程后,小伙子下了车,并为这位好心司机和他的车拍了照。他又一次站在了朔风凛冽的路口,继续向路过的车辆挥手。从南京到乌鲁木齐远隔3700公里之遥,这才仅仅是个开头,余下的路程还需要他耗费时日,继续一程一程地去搭陌生人的便车。但有了第一次搭车成功的经验,他的脸上此刻写满了自信。
接下来,依然充满了艰辛和历险的行程,似乎也在他眼里变得意趣非凡了。比如在安徽,有位开奥迪的三十岁男子,将他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看了很多遍,仔细打量了他无数次,又问了许多问题,才终于同意搭载他。没想到的是,在交谈中这位男子竟跟他说了很多知心话,原来该男子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却一直没有朋友,他把萍水相逢的他引为知己了。再比如在西安三桥,他巧遇几个维吾尔族老乡,可把他激动坏了,这让他简直产生了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当他发现老乡们根本看不懂路标牌时,就义不容辞地负责为大家指路,老乡们也拿出馕和苹果给他吃。还有,在青海青石嘴的一个小镇子里,在他伫立路边重复招手、放下的动作几乎麻木的时候,一辆小货车停了下来。满怀欣喜的他拉开车门,一股奇怪的味道扑面而来,原来这是一辆装鸡的货车。年轻的司机师傅热情地挪开秤,为他这位不速之客腾出座位,两人伴着此起彼伏的鸡叫声,愉快地交谈了一路,让他完全淡忘了那股浓烈的刺鼻味道。1月6日,天刚蒙蒙亮,他便站在了312国道哈密段3593千米处,一位姓何的师傅看到他举着写有“乌鲁木齐”的纸牌,让他上了车,并说了一句让他几乎泪奔的话:上了我的车,你就算到家了!当他得知这辆车要到六道湾时,不由连声感叹,这次是真的到家了!当日晚,在距家不到1公里的路口,他和何师傅挥手告别,向家里走去。
当日20时30分,这位名叫胡蓓蕾的23岁乌鲁木齐大男孩,历时13天,以沿途招手搭顺风车的方式,终于回到了家。一路上,奔驰、奥迪、拖拉机、大卡车、越野车……他换乘了25辆车,却没花一分钱路费。当他把自己的搭车经历告诉弟弟时,弟弟惊讶得将嘴巴张成了大大的O形,冒出一句话,哥,你太二了!弟弟想不明白,从南京到乌鲁木齐如果坐火车只要两个昼夜就可以到达,何必如此历险受罪呢?妈妈知道了,也后怕得直埋怨,你这个孩子啊,胆子太大了!路上遇到劫匪了怎么办?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你咋总干些让人担惊受怕的事情呀?
面对弟弟的嘲讽和妈妈的抱怨,小伙子却感觉不虚此行。他之所以选择搭车这样一种冒险的方式回家,是因为最近看了一部《搭车去柏林》的纪录片,讲的是2009年夏天,一位美籍华裔小伙选择仅仅依靠陌生人帮助,以一路“搭便车”的旅行方式,去德国柏林看女友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一下子击中了胡蓓蕾内心某个尘封已久的地方,让他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也想去体验一下这种“在路上”的充满自由浪漫精神的独特旅行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想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次难忘的冒险经历,但一路走下来才发现,其实遭受过的拒绝、经受过的挫败感都不算什么,一路上遇见的好心人让他终生铭记:在河南信阳,搭载他的陈师傅分别时给他名片,说以后需要帮忙尽管打电话;在青海大通收费站,几名工作人员帮他搭车三个小时;在甘肃玉门,风大路滑,一位杨师傅刹车后滑行100多米停车搭载他……如今的他,如愿以偿后再次回味起这段特殊的行程,他的心底浮起太多的感动和温暖。面对亲人的抱怨,他深情而淡定地回答:没什么可怕的。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