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大学生在自己的北大生活感悟中写道:与其说是北大让我痴迷,不如说是北大人孜孜不倦追求学业的精神让人痴迷。在北大,很少感受到那种浪漫于游玩的气息,而到处弥漫着追求学业的气氛,好像未名湖的水都在静静地思考着问题,静园里的草木都在默默地增长知识。正是这种气氛,让人不敢懈怠和放松。只有痴迷于学业中,才能感受到苦却是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学业上,忘却时间,忘掉疲累,在有限的求学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人生精华。
2002年,李双伍获得了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学位,之后进入中央联络部研究室,现任中共中央联络部研究室一处副处长,负责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研究。工作5年多来,他起草了多篇对中央重大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先后随中央及部领导出访十多个国家,多次随团或单独参加重要多边国际会议。
读书期间,李双伍非常痴迷于学习,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之后以很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师范本科院校。在本科院校里,他开始向往北大的学习氛围,进北大成了他美好的梦想。199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终于圆了自己的北大梦。
在北大读研的日子里,他每天五六点钟起床,早早地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每天都匆匆地往返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学习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时间和闭馆时间。他还注重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讲座、论坛、国际会议等活动,并日益成为北大的一名“活跃分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收获的果实再一次印证了“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在众人羡慕而惊讶的目光中,他被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袁明教授钦点麾下。刚一接触到工作,他面临了从学术研究尽快向政策研究的过渡,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他适应新的环境创造了条件,李双伍不仅很快适应了工作,而且成了精英骨干。他说:“爱因斯坦的名言‘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对学业和工作有痴迷以求的精神,任何的困难都难不倒北大人。”
是的,求学也好,工作也罢,只要把全部心思都用到所从事的事业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会被一一克服掉,达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北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我国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培源先生,一生信奉的格言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早在20世纪20看代至30年代,周培源就选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经过他近70年的不懈研究,终于到20个世纪90年代取得可喜进展,而这时,他已是90岁高龄的人了。周培源院士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毅力与勤奋和执著,总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痴迷一般的努力走向成功的。北大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决定于晚上8点至10点之间。在拥有数万学生的北大校园里,每天晚上8点至10点,很少有学生闲逛。因为几乎都投入读书学习中去了。北大人知道,晚上8点至10点之间是他们消化一天所学、开阔思考视野的最好时间。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学生问他:“你在哈佛大学没有毕业,后来却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功,这是不是说明无须学习,靠着天分也可以成功呢?”比尔·盖茨回答说:“是的,我确实在哈佛大学没有毕业。但是这不等于我就放弃了学习。你们知道吗,我对计算机和数学理论的痴迷程度不次于世界上的任何人。创立我的事业后,我更是一个工作狂人,常常在半夜里或凌晨向下属发送电子邮件。加班到晚上10点是家常便饭。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痴迷于学业和事业永远是不矛盾的。只有痴迷的成功之路者,少有痴迷的失败人。”
北大教授说:“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其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具有痴迷于事业的追求精神。痴迷的人往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劳动,他们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所以才取得了成功。而失败者,却常常缺少痴迷于事业的精神,遇难就退,遇硬就回,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
痴迷是一切成功者的伟大品性。杰出的作家在写作时经常是深夜孤灯,把生命陶醉在意识的海洋里,没有了时空的存在,只有肆意流淌的真情宣泄于笔端。杰出的商人常常战斗于商场之上,暂且搁下对亲人的爱恋,心中常怀愧疚,但仍痴迷地去追求自己所衷爱的事业;杰出的科学家无不以夜为昼,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观察和研究;杰出的画家也总是在笔端倾注了心血的色彩,陶醉于忘我的艺术追求中。
这个世界不是痴迷的人多了,而是痴迷的人太少了。只有痴迷的人,才会义无返顾地去追求成功的鲜花,才能把成功变为一座座人生的驿站,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充满深情与热爱地去做永远的追求者。痴迷就是执著,就是锲而不舍,就是顽强毅力的体现。在痴迷于事业的人生里,只有精彩而没有平淡。
向时间窃贼宣战
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会感到时间的宝贵。而越是拿时间不当一回事的人,越觉得时间太多了。北大的学生当然是前者。在北大,几乎少有不珍惜时间的学生,他们个个都惜时如金,每一分钟都不愿意轻易放过,每一秒钟都要创造出每一秒钟的价值。
有些高校一到傍晚,便会成为一个自由的天堂,许多天之骄子们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走出校园,投入到灯红酒绿的城市夜生活中,享受着惬意的大都市生活。而北大的夜晚,却是读书的夜晚。几乎每个教室里都座无虚席。在北大的教室特别是图书馆里,寻找读书座位几乎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每个北大的学生都在争分夺秒地增长着自己的学业水平。他们知道,大多数人在北大只有区区的4年时间,每个北大学生都认为,4年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想要有所作为的北大学生,是绝对没有时间游玩的。只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多读一本书,多思考一个问题,多与大师们探讨一次问题,对于人生的成功都是极为难得的,他们绝不舍得浪费掉眼前的分分秒秒。从眼下做起,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惋惜也已无法追回;明天尚未到来,与其坐等,不如利用好眼前,抓住了今天,就能弥补昨天的不足,又可以提前迎接明天的晨光。在北大学生的眼里,如果用一条链环把昨天和明天连接起来,那么,今天就是中心环节。珍惜每一个“今天”,尽量压缩生活中每一分的“时间开支”,每当翻开日历的时候,这4年的每一天才不会出现空白。
珍惜时间是北大人的优良传统。北大教授朱自清先生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时间篇《匆匆》,他想起自己已经度过的8000多个日日夜夜,就感慨不已,觉得再也没有时间的流失更让人心痛不已了。他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表达了向时间的窃贼追讨时间的强烈愿望。然而,逝去的时间将一去不复返,只有把握住眼下正一分一秒逝去的时间,才会创造出人生的伟业来。
北大教授梁实秋曾写出《谈时间》一文:“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根本有人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又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姐姐常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钟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察觉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上划一痕迹,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奥格·曼狄诺指出,时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生命和时间,紧紧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便丧失了意义。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比之时间的长河,人的一生是那样短暂,然而,就在这流星般的一瞬,有的人如日月生辉,光焰回射;有的人却浑浑噩噩,默默沉沦。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的不同态度。敢于向时间窃贼宣战的人,时间就会更多地得到利用,并创造出丰富的人生成就。而懒于向时间窃贼宣战的人,时间就会在他的眼皮底下静悄悄地溜走,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
曾任北大校长、教授的胡适先生是个极珍惜时间的人,每次陪太太打麻将都让他心中痛楚,都会产生一种负罪感,但又苦于说不出来,无法表达心中的不满。他在《漫游的感想》之六《麻将》一文中写道:“西洋勤劳奋斗的民族绝不会做麻将的信徒,绝不会受麻将的征服。麻将只是我们这种好闲爱荡,不爱惜光阴的精神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专利品。”在胡适看来,打麻将最耗费时间,这与胡适那么争分夺秒的工作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鲁迅先生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他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
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可以说,北大百年的历史,就是珍惜时间的历史,就是分秒必争的历史。北大人的成就,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从时间这个窃贼手里抢来的。没有分秒必争的精神,即使是聪明绝伦的人,也会一事无成。相反,一个珍惜时间、惜时如金的人,就算资质有一些不足,也会通过分秒必争的努力,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凡是人生成就卓著的人,没有一个是躺在床上等来的,都是靠争分夺秒的努力取得的。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一生写下和翻译了600多万字的著作。爱迪生的伟大,在于他一生有1000多项的伟大的科学发明。
一个人即使再忙,每天可支配的零星时间至少也有两个小时:如果从你20岁工作,到60岁退休,每天拿出2个小时来有计划地从事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加起来就有29200小时,等于3650个工作日,整整10年,足以干一番事业。
一个人所能做的,比他已经做的要多得无法计算。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达到自己限度的一半。人类巨大的潜力,正等待我们去开发,而人的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又取决于时间潜力的挖掘。
时间是死的,人是活的。时间犹如一位公正的匠人,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生命的碑石上镂刻下辉煌业绩;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懦夫懒汉,它却像一个可憎的魔鬼,难以打发。总之,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谁对时间慷慨,时间就对谁无情。谁向时间窃贼宣战,时间这个窃贼就会对谁高看一眼,厚爱十分,成就一生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