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阴柔,而且在最下位,是猥琐的小人,在辛劳的旅途中,更加吝啬小器,所以抛来灾难。《象传》说:这是在失意时,人穷志短,所以会有灾难。这一爻说明在不安定中,不可斤斤计较于小节,应当大处着眼。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旅行中最安定的时刻,是投宿在旅舍中;最能心安的,是带有充足的旅费;最可靠的,是有忠实的僮仆。“六二”柔顺中正,因而具备这些最佳的旅行条件;所以《象传》说:最后不会有怨尤。这一爻,说明转危为安,必须有万全的准备。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旅途中,投宿的旅舍失火,随身的童仆又逃亡,即或坚守正道,也有危险。因为“九三”刚爻刚位,过于刚直;不在中位,难以安定;而且又在下卦的最高位,态度高傲,难怪就会遭遇这些不幸。
《象传》说:投宿的旅舍失火。不也够悲伤了。在旅途中,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下人,必然就会逃走。这一爻,说明必须以谦虚的态度,得到一切助力,才能转危为安。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九四”阳爻阴位,刚柔并济,又在上卦的最下位,态度谦虚;所以,在旅行时,能够得到安稳的住处,露宿时,也有利斧可以整理宿营的场地。然而,阳爻阴位。毕竟不是正当的场所,而且,上方“六五”是阴爻没有强力的援手,向下虽然与“初六”相应,但也是阴爻力量弱;因而,虽然在旅行中有足够的旅费与应用的器具,心中仍然不会愉快。这一爻,强调安定必须正当。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六五”是上卦“离”的主爻,离卦是明;所以,用羽毛光采鲜明的山鸡比似。“六五”阴爻得中,柔顺中庸,就像在射山鸡时,最初虽然不顺利,丧失一枝箭,但最后仍然得到荣誉与爵命。古时被任命为官吏时,有将山鸡当作礼物,献给君王的习俗,以象征立身处世光明磊落的态度。《象传》说:这是由于他的为人,可以上达的缘故,“逮”是及的意思。这一爻,说明求安定应有不计一时得失、光明磊落的态度。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口先。丧牛于易,凶。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鸟飞得高,最“上九”的高位。像鸟焚烧了巢,旅人先发笑后号啕大哭,在郊外又丢失了牛,凶险。
《象传》说:以旅客的身份居于上位。从义理上看必然会招致焚巢之灾。被外人抢夺牛群的事件终究不敢告诉别人。
【总结】
火在山上蔓延,驱逐着前面的动物和人群离开,像旅行赶路一般。在人生的道路旅途中,会遇到风险和挫折,此时,我们一定要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在困顿和动荡之中,开辟新的道路。另外,旅途的过程,也是不断求新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原有城市的割舍,对新城市追逐的过程。正所谓,唯有放手眼前,才能收获更美好的风景。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李泌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由于他醉心山林,痴心向道,对官场权势,毫无半分热爱,因此,他又被称为布衣宰相。
安禄山叛乱之后,唐明皇仓皇出逃,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唐肃宗即位之后,就到处找李泌,请他帮忙。
李泌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人物。据说,他少年时,身轻如燕,能在屏风上行走,能在细竹笼上站立。稍长之后,就出现了辟谷现象。7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看到他写的诗文,十分器重他,称赞他是个“神童”。
肃宗当太子的时候,李泌已经长大了,他向玄宗上了奏章,对国家大事提了一些意见。唐玄宗看了很欣赏,召见他,想给他一个官职。他推说自己年轻,不愿做官。玄宗就要他和太子交个朋友。以后,他经常到东宫去,太子也特别喜欢接近李泌,把他当做老师看待。
后来,李泌看不惯杨国忠掌权,曾经写诗讽刺杨国忠。为此,他被杨国忠排挤出长安。他看到政局混乱,就躲到颍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此次,唐肃宗请他出山,他就料定朝廷正遭到困难,于是,就跟着来到了灵武。唐肃宗看见李泌,分外高兴。他不仅和李泌同出同进,而且,军事上的所有事情,他全都跟李泌商量。李泌有什么主意,唐肃宗也是言听计从。
当时,唐肃宗想封他当宰相,可是,却被李泌拒绝了。他说:“陛下待我像知心朋友一样,这就比当宰相的地位还贵了,何必非要我挂个名不可呢?”肃宗见不能勉强他,也就罢了。
有一次,李泌陪唐肃宗一起骑着马巡视军队,兵士们在后面,指指点点说:“那个穿黄袍的是皇上,穿白褂子的是山里来的隐士。”
唐肃宗听到兵士们的议论,觉得这样太显眼了,就给李泌一件紫色的官服,一定要他穿上。李泌无奈,只好穿上。肃宗笑着说:“你既然穿上了官服,还能没有个官衔?”说着,从袖里拿出一份诏书,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
李泌先是拒不接受,唐肃宗说道:“现在国家困难,只好暂时委屈你一下,等平定叛乱之后,还是任由你自由。”
不久之后,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说:“如今敌人势力强大,我们怎样才能攻入长安呢?”
李泌回答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真心帮他出力的是少数,其余都是被迫参加的。照我的估计,不出两年,就可以把他们消灭。”接着,他又给肃宗定了一个军事计划,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盗众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粹劲骑,不逾年而蔽。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各路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帝子建宁王李谈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果然,第二年,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己称帝。要消灭叛军,这本来是个好机会。但是肃宗急于回长安,不听李泌的计划,把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调回,强攻长安,结果打了一个败仗。后来,郭子仪借了回纥的精兵,集中了十五万人马,才把长安攻了下来。接着,又收复了洛阳,叛乱头目安庆绪逃到河北,史思明也被迫投降。
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虽然,表面上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河北没有彻底肃清,仍然沦陷于盗贼之手,这便为晚唐与五代之际华夷战乱留下了后遗症。
两京收复之后,唐明皇还都做太上皇,肃宗重用奸臣李辅国。李泌一看政局不对,怕有祸害,忽然又变得庸庸碌碌,请求隐退,遁避到衡山去修道。
有一天晚上,唐肃宗请李泌喝酒,并且留他一起睡。李泌趁机会就对肃宗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再做个闲人吧!”
唐肃宗说:“哎,我与先生共了几年患难,现在正想跟您一起享受安乐,怎么您倒要走了呢?”
李泌恳切地说:“我和陛下结交太早;陛下太重用我,信任我。就是因为这些缘故,我不能不走。”
唐肃宗说:“今天先睡吧,隔天再说。”
李泌说:“今天我跟陛下坐在一个榻上谈话,你不答应我。将来到了公堂上面,就没有我说话的余地了。如果你不让走,那就等于杀我了。”肃宗见留他不住,便准他退隐,并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颁予三品禄位。
7.涣①卦
——唯涣不破,分权谋合
【原文】
涣:亨。王假②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涣奔其机③,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六三:涣其躬④,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⑤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⑥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字词义】
①涣:是冰融解破裂,离散的意思。
②假:是至,到达的意思。
③机:即几,矮脚的桌子,古时席地而坐,所以用几。
④躬:自身,在此处是利己心的意思。
⑤夷:是平,平常人的意思。
⑥逖(tì):是远的意思;“逖出”,即是远远流出;“涣其血去逖出”,此处有《尚书.武成》中的“血流漂杵”的含义,是说君王为了发展壮大,在进行战争时,被杀戮的鲜血远远流出,借此形容战争的惨烈。
【释义】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序卦传》说:“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这一卦,下卦“坎”是水,上卦“巽”是风,风吹水上,形成水波离散的现象,所以称作涣卦,象征喜悦使郁闷涣散。
“九二”刚爻得中,“六三”与“六四”,两个阴爻同心同德,所以亨通。当天下离散时,君王应以至诚,至宗庙祈祷,获得神的保佑,使人民看到君王的诚意,因而感化,再重新聚集,就能像涉过大河般,有利于冒险犯难,所以也有挽救涣散的含意。又,上卦“巽”是木,下卦“坎”是水,木舟在水上行,也象征有利于渡河,但必须坚守正道。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桑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涣卦亨通,因为这一卦,来自渐卦,渐卦的“九三”,刚爻下降,来到“二”得中,成为涣卦,就不会阻塞。相对的,渐卦的“六二”柔爻,上升到“三”的刚位,与上方的“六四”柔爻,就能同心同德。又“九五”在中位,刚毅中正。有利于涉过大河,是指上卦是木、下卦是水,在水上乘坐木船,才能发挥渡河的功效。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亨于帝立庙。
这一卦,上卦是风,下卦是水,风吹水上,使水波涣散。古代帝王,看到这种现象,就祭礼天帝,建立宗庙,以使民心聚集。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初六”正当涣散的开始,迹象还不严重,用健壮的马追赶,就可以拯救,转为吉祥。而且“初六”柔弱,没有拯救涣散的力量,必须得到壮马才行。壮马指阳刚的“九二”,所以《象传》说“初六”所以吉祥,是顺从“九二”的缘故。这一爻,说明拯救涣散,应在开始时就用积极的手段。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九二”阳爻阴位不正,应当有后悔;不过,“九二”是渐卦的“九三”由外奔来,到达内卦的中位,就像坐下来依靠在矮桌上,得以安定,使预料中的后悔消除。
《象传》说:在涣散的时刻,人人都期望得到安全的场所,能够安定,“九二”达成这一愿望。这一爻,说明挽救涣散,须先求安定。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三”阴柔,不中不正,本来有自我有利的性格。可是,因为在刚位,能够克制私心,使私欲涣散,积极有所作为,因而使后悔消失。《象传》说:因为“六三”的志向,是在救济本身以外的人。由此以下的四爻,都是说要将什么涣散,以救济时弊。这一爻,说明拯救涣散,要先除去私心。
六四:涣其群,无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无吉”;光大也。
“六四”阴爻阴位得正,上方与“九五”的君王接近,相当于担当拯救涣散的重任的人。“六四”在下卦回应,象征团结;亦即团结一致以奉公,当然大吉大利。群众团结得像山丘,这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象传》说:这种灭私为公的行为,是非常光明正大的。
这一爻,说明挽救涣散,应当促成大团结。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五,像挥发身上的汗水一样发布重大的命令,同时亦能疏散君王的积蓄用以聚拢民心,这样做一定不会有什么祸患。《象传》说:“王宫里没有什么灾祸”,是因为君王居于正确的地位。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上九,摆脱伤害,远远地避开它,不再接近它,不会有什么祸患。《象辞》说:摆脱伤害,这就是避祸之道。
【总结】
涣,是分散之意。但是,该卦所讲述的并非使人涣散离心之道,而是借涣之象,传达一种哲理。那就是,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求取制胜的方法策略。表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在军事中,就是把敌人从整体上撕裂开来,使其首尾不可相望,从而取得分而治之的效果。
唯涣不破,分权谋合
分而治之,目的不是分,而是为了更好的合。其实,分而治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孟德斯鸠就提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这样就打破了封建君主一言堂的统治局面,从而可以使政治管理更加民主化,透明化,并因此增强民众的社会凝聚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立也是分而治之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现形式。
据说,早在三国时期。蜀王刘备去世前,曾说过,要设立左、右两个丞相。不言而喻,刘备的意思就是要分而治之。由此,我们可见,分而治之,是一种平衡权利,防止过度集中的有效方法。
如果我们把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拼搏,称之为“勇”的话,那么,分而治之,则是一种兵不血刃的“大智”。
汉高祖开国初期,在统治方式上,实施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结果王国势力大增,严重威胁中央。针对这种情况,身为太子家令的颖川人晁错提出用削夺诸侯封地的办法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是,汉文帝仔细斟酌之后,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就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
文帝去世之后,太子刘启即位,为是汉景帝。此时,刘邦所分封的同姓子弟,都已长大成人,权势也越来越大。由于他们有大块封地,还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等特权,一个个都成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汉兴以来,无论是对异姓诸侯王,还是同姓王,在朝廷内有一共识,强大的诸侯王必然要造反,最强的先造反,薄弱的后造反。事实确实如此。有鉴于此,晁错再次上疏,说道:“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终于在公元前154年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晁错也顿时没了主张。由于当时叛军打出的是“清君侧”的旗号,于是,汉景帝在听信了袁盎的建议后,便顺水推舟地将晁错腰斩于市了。然而,叛军并没有像汉景帝期望的那样,斩了晁错之后,便自动退兵。当此之时,景帝才恍然大悟,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叛乱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就被平息了。虽然,平定七国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领导,分化了诸侯王的实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为此朝廷还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