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是巴西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他小时候当过擦鞋童,做过苦工,后来成为工会领导并且步入政坛。
卢位在1980年创建巴西劳工党,从1988年起,他开始竞选巴西总统,但失败了,之后的十年中,他又参加了几次总统的竞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没有就此放弃,早在第一次参选失败后不久,他就在劳工党内成立了公民权利研究所,聘请全国著名学者专家讲课,为党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在1993~2001年间,他走遍了全国,实地考察和了解社会,为竞选总统和施政积累感性知识。
卢拉为了获得2002年入选的胜利作了许多努力,作为巴西众多穷人的希望,他知道由于自己一贯以工人的形象参选,其政见也被对手批评为过于偏激,这导致他在此前的三次总统失利,这次再度上阵,卢拉决定要向英国工党学习,将自己包装成“巴西的布莱尔”,改变以前的“激进工人领袖”形象。为此,他雇了形象顾问,把大胡子进行了一番修整,一身西装革履的打扮。
面对广场上的众多群众,卢拉说:“我在不断改变自己,因为这个世界在不断地改变。”
针对选民求变但怕乱的心理,卢拉提出了“和平与爱心”的竞选口号以重塑形象、改变主张,从激进派变成求稳又务实的左派,这一改变赢得了人心,卢拉竞选成功,成为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忽视包装的效果。对于那些大明星或是大人物,身后会有专业设计师为他包装策划,可普通的百姓呢,也是要通过包装来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其实没有专门的策划也无妨,我们可以借助小道具,来给自己包装一下,提提精神,打打气。
最简便的包装工具就是书籍了。在今天的中国家庭,如果你的书架上放的是一些生活杂志,就是平民趣味;摆放的是一些时尚杂志,就是力争上游的小资;摆放的是几本英文杂志,你差不多就是一个精英了。
包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包装不可以由着个性随意发挥,你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是一回事,根据你的出身、职业、所面对的环境和对未来角色的期待,所形成的形象定位是另一回事。并且“喜欢”一定要为“需要”让步。
钻石法则41:积极的身体语言和消极的身体语言
⑴积极的身体语言:
最好把名片装在名片夹中,而不可随手拿出一叠来;
抬头、挺胸、微笑,眼睛扬起;
尽量舒展身体;
倾听他人讲话时,身体微微前倾;
看上去很愉快,放松地坐着;
双手保持安静,自然放松;
保持旺盛的精力。
⑵消极的身体语言:
无精打采、皱眉、垂头丧气、眼睛向下;
身体懒散、双腿交叉;
紧张地扭绞双手;
忽视周围的人,玩弄铅笔、钢笔或眼镜,用脚打拍子或是双腿不停地抖动;
打呵欠,嚼口香糖;
表现出烦躁或局促不安。
4.给自己脸上贴金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
——[英国]菲尔丁
在社会上打拼,必然要时常接触到一些陌生人和事,当有人对你的资格和能力产生怀疑时,默默无闻、埋头做事常常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自我贴金倒是一种有效的攻防之道。自夸和狂言是全景的展示,自我贴金则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标榜。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经历传奇故事,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身价,就要善于把个人的美好、强大的一面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主要包括创业故事、打单故事、谈判与竞争的故事等,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向世人展现出当事人的过人之处,如勤奋、耐力、智慧、技巧。
鸿海企业集团总裁郭台铭为人十分低调,却对自己第一次到美国争取订单的事情津津乐道。他回忆说,对方公司的采购经理没有立刻见他,他只好先住在一间小旅馆里等。缺现金、怕花钱,每天吃一餐,每餐吃两个汉堡包。等了五天时间才终于见到了客户,但刚开始谈了没有五分钟,对方就说:“这是一张产品蓝图,你们试试看吧,把价钱开出来!”郭台铭说:“饿的人,脑筋特别清楚”,在小旅馆等待的时间里,他已经完成了美国市场的拓展计划,他在美国找到一个当地人做行销经理,两人逐个拜访客户,“他不但可以帮忙跑业务,还可以顺便当司机,又可以让我练习英文”。每天早出晚归,短短几年下来,郭台铭竟然跑了美国32个州!这就是一个创业者的形象,过人的勤奋与吃苦的精神,再加上精明和务实。有了这样的经历垫底,郭台铭贵为台湾首富之后,人们对他便毫无嫉妒,只剩下心悦诚服了。
如果没有故事可讲,那就干脆“大吹特吹”,抛出豪言壮语让人振聋发聩,释放出强势的信号,这种强烈的气势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算不会全信,至少也会半信半疑:“如果没有一点把握,他敢吹这么大的牛吗?”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9世纪末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提到,结论越是专断,语气越是肯定,对公众的影响力越大。据他的观察,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证明一件事情,是说服听众的最好方法。
当然,这里说的大吹特吹绝不是空口说白话、一戳就破的吹嘘,这样只会自取其辱。优秀的“大话王”是要在对某件事情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说出惊人之语,或者仅将这种话语作为一种信心与决心的宣示,别人无法具体检验,也不会在上面斤斤计较。
日本著名作家深田佐介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一位曾经的同事,这位同事从年轻时开始就很有抱负,常对深田佐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国会的议员。”然而这位同事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时,他的许多同事都说:“这个人是个有远见,很了不起的大人物。”甚至公司方面对他也产生了一种好感,认为“有这种志向的人在我们公司里服务,真是难得”。就这样,他很快就升为部长,不久后又升为经理。
深田佐介的这位朋友,当时是否真的把成为国会议员做为自己的目标我们无从考证,但他能说出这种大话,就足以使周围的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让别人佩服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和他人相比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就要为将来编织一幅宏伟蓝图,即使这副蓝图在未来的若干年并没有实现,但却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比如,你可以对你身边的人说:“我将来一定自己创业,而且我一定会做到。”并将这样的话向人反复说起。时间长了,连那些对原来不太相信你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不能小瞧了这个人,他有一天很可能真的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老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说:“即使将我剥光衣服一文不名地丢到沙漠里,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也可以很快变成亿万富翁。”
马云:“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在央视的创业大赛上,马云这样反问一个准备创办高端人士交际网络的参赛选手:“如果我打一个电话,会有90个投资人跑过来跟我汇报,而不是我去找他们。我为什么要入你的会?”
Google公司曾邀请唐骏任中国区总裁,但被他拒绝了,他这样向媒体透露:“我是最好的人选,懂技术、懂市场,有软件和互联网公司的经验,在国际大公司微软做过,又在中国大公司工作过,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们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鸿海企业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这样点名台湾某家报社:“再不修改报道方向,你们上市就把你们买下来!”
如果觉得在他人和媒体面前吹嘘几句甚至发几句牛气冲天的话还不够,那就把自己的光辉业绩、传奇人生编成一本书或制作成电视记录片,也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报道,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既有足够的版面和时间供人了解,还可以由自己把控内容,并且可以起到盖棺定论的效果。
所以,很多企业家和社会名人此举很是热衷,即使自己掏腰包也要替自己出版几本传记,然后送给朋友、同事、业务单位,如王石、冯小刚等。渐渐地,为知名人士写传记、出版专著、拍摄电视专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永不疲软的市场。
从业十多年来,叶茂中陆续出版了十多本自己的案例总结和理论专著——《叶茂中策划》(分“想”卷与“做”卷)、《创意就是权力》、《广告人手记》、《圣象品牌整合策划纪实》、《转身看策划》、《新策划理念》(包括《叶茂中谈广告》、《叶茂中谈策划》、《叶茂中谈创意》、《叶茂中谈品牌》、《叶茂中谈营销》、《叶茂中谈调研》等6册)。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叶茂中都会对自己策划工作的成效褒扬一番,甚至还以大量的数据为证:“这种品牌形象的提升更直接促进了雪津啤酒的市场销售。2001年雪津产销量约30万吨,2002上半年雪津产销量就达到20.6万吨。到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43万吨……福建媒体称之为‘雪津现象’。”虽然有些叶茂中服务过的企业并不认为他的工作对自己公司的业绩起了什么关键作用,但是在厚厚的著作和高调的宣传面前,你不得不相信叶茂中的能力和经验。
如果你觉得自己说自己如何了不起,会让很多人觉得有夸张、吹嘘之嫌,从而使可信度降低,那么,你可以采用最客观的方式来给自己脸上贴金,那就是引述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借他人之口来吹嘘自己,比自己评价自己效果更好,如果给予赞誉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那么这种评价将更具权威性。
王志纲在一书中这样描述他与胡润初识的经过:某次开会,坐在他身边的胡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跳了起来:“请问,您就是王志纲先生?大名鼎鼎的地产‘教父’?”“我叫胡润,就是弄《福布斯》排行榜的那个胡润。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一直找您找不着,没想到今天碰上了。”“许多人都对我说,要想了解中国的富豪,王志纲这个人非见不可。与他来往的老板都是重量级的。所以我早就想拜访您。只是您这个人太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
钻石法则42:如何在大众面前建立你的自信
⑴认为自己是信息的中心、权威、专家;
⑵大众不是专家,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⑶一次不要给大众太多的信息、太多的选择;
⑷突出重点,让记者报道你的重点,让大众传播你的重点;
⑸向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而不是你要他们知道的;
⑹要尽量用那些可能被媒体采用的语言:简短、引人注目;
⑺向大众提供故事,而不仅仅是信息;
⑻帮助记者找到一个报道角度、新闻点;
⑼大众没有耐心,但是,你要有信心。
5.点燃你的热情
没有热情,世界上没有一件伟大的事能完成。
——[德国]黑格尔
卡耐基和麦克阿瑟将军的办公室里都挂着一块同样的牌匾,他们两人的牌匾上写着同样的名言:“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你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你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快乐和热情,就损伤了灵魂。”
这是对热情最好的赞美词。
一件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要看做事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即使你才智平庸,只要你把全部的热情投入进去,一样可以成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如果你没有这份热情,即使有再高的天分、再强的能力,成功对你来说也只是湖面上的那轮明月。“热情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只要你投入了自己百分之百的热情,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热情的人可以拥有事业的话,他们一定能够在事业上挥洒自如,使上下级甚至对手都能对他的工作能力心悦诚服。在工作上,他们举重若轻,急大局之所急,办事细致稳妥。拥有热情,就一定能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正如西点军校将军戴维·格立森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热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工作中无小事》一书中,作者说:“对于一名员工来说,热情就如同生命。凭借热情,我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发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里,只要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充满热情的去工作,别人对你的评价会越来越高,自然会慢慢地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处理,你就会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从而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比尔·盖茨创业初期,每一个程序都需要自己亲自来编写,那些没完没了的程序,对谁来说都是一件无比枯燥乏味的事。可是,比尔·盖茨对这件工作充满着热情,他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所以他甚至可以做到一连几天不休不眠,当别人都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却心甘情愿地对着一堆枯燥的数据,眼睛很少离开电脑屏幕。他自己也说:“如果不是我对这份事业有无比的热情,我恐怕一天也坚持不了。”
热情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你追求成功的热情越强,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它可以让你释放出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如果没有它,你就像是一节没有电的电池,无法发光发热。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一个充满热情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怀着深厚的兴趣,竭尽全力地去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解决它。这样的人,家庭、事业、交际等,都可以一帆风顺,偶尔出现的挫折打击,总能被她们轻巧化解,举手投足间,便可以让事情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转变。
微软CEO鲍尔默的出场可以在每次全球年度营销大会时都能赢得几万人的掌声和欢呼。华尔街的估价师不得不服气地说,如果华尔街人气指数可以买卖的话,鲍尔默的指数一定会在一天中冲上一万点。
鲍尔默说过:好的教练不光要懂得控制比赛的节奏和进程,还要懂得如何激发队员的激情和斗志,你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他们。
如果是外人看到这个人,这个场面,一定会认为微软请了演讲家,一个脑袋硕大的人手舞足蹈,他的眼睛和光头同时向观众们放射着光芒,并且大声高喊,声情并茂,其实这只是微软的普通会议,演讲者不是什么请来了演讲家,而是鲍尔默。微软人对此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但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都被他感染得热血沸腾。
曾在微软工作了几年的一位推销经理说:“鲍尔默非常富于感染力,他充满热情。除非你是死人,否则每次与他一起开会,你不可能不被他的热情洋溢所感染。”
鲍尔默可以让一些讨厌计算机的人集中精力去编程序代码,只要鲍尔默走进哪个部门,就会像燃烧的火球一样使全场升温,就像大家集体吃了兴奋药,全体拼命为公司工作。鲍尔默正是利用这种无与伦比的热情成功地引领着微软,从十几名个员工壮大到几万员工,形成一套鲍尔默特色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