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想必这就是人的真实写照吧。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英国学者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于是,世人甚爱读书。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同样,离开书本的日子也会是最乏味的,与书相伴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懂得生活的人就会懂得书中的美妙,愿我们都珍惜读书时间,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书阅读吧,开始愉悦的阅读人生。
1.读书可以增加知识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读书,便能读懂历史,明了世界,于是古人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2.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可以显现出内在的涵养。
3.读书可以调整心情
吃饭的时候,适合看杂志;白天能挤出时间的时候,适合看小说;晚上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适合看散文、诗和词。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
在忙碌而焦躁的生活里,在寂寞的风雨夜里,书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和充实。当你遇到烦恼、忧愁和不快的事时,应首先学会自我解脱,去读一读或翻一翻你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分散心思,改变心态,冷静情绪,减少精神痛苦。
4.读书可以寻找高尚的朋友
书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和一个优秀的安慰者。
雨果曾经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才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挥洒洒,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万甲兵”,如诸葛孔明悠然抚琴退强兵。
闲来一杯茶,品茶悟人生
中国喜欢喝茶,茶是中国的第一饮料。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把茶叶当作礼物送给途经各国。茶叶与咖啡,是世界两大饮料。咖啡,初时尚甜,一会儿变淡、涩,甚而苦,而且还须有牛奶与糖做伴。茶则相反,无须陪衬,先涩,继而甘、醇。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也在此吧。
年轻人喜欢喝茶,因为茶比任何饮料都解渴。烈日当头,口渴难耐时,端起一碗凉茶,一饮而尽,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痛快!老年人喜欢喝茶,因为他们能从中品出人生的滋味,茶能让他们回忆起往昔的酸甜苦辣。
茶如人生,闻之则香味扑鼻,入口则是苦的,但仔细口味,却又有一股香甜之气从口至舌,至喉,至嗓,久久萦绕。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之分。绿茶消热解暑,适宜夏季饮用;红茶清香浓郁,养气清肺,适宜冬季饮用;花茶爽心,适宜于春秋天饮用。此外,中国名茶如云,知名的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罗春等等。
巴利说:“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如能品出茶的种类便高出一般,如能品出茶的出处更是不凡,最是不凡者能从茶的轻淡厚重中品出茶出自何人之手,是年轻的小姑娘,还是年过半百的长者。饮茶重在那份情趣。泡一壶淡茶,静坐看山,或独步寻芳,慢慢揭开悠长的寂静。喝着茶,对着山,对着树,对着雾,春去也,秋去也,冬去也,连太阳的血色也褪尽了,品着苦涩后的香醇,蓦然抬头,似乎从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内涵。
喝茶又不能太过于讲究。日本人喝茶讲究茶道,据说完整的茶会有三段十八步,什么“沐淋瓯杯”,什么“茶海慈航”,什么“杯里观色”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人喝茶不太讲究,紫砂壶也可,瓷壶也行,玻璃杯可以,大粗碗照样,实在没有碗,嘴对嘴也行,中国才是真正懂得茶的国家。喝茶不能为茶所困,太过讲究,否则,反而被束缚。
一部《茶经》,洋洋洒洒:什么茶用什么水,什么水用什么壶,什么壶用什么火……详细得连日本人也叫绝,但只有饱食终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参照实施,一般平民百姓,谁个去讲“扬子江中水,云峰顶上茶”?这一点日本人应该向咱们中国人学习。当然,中国人喝茶并非全不讲究情调。如果你想要一种情调,那便去北京的老舍茶馆。老舍茶馆的气氛,是仿古多于现实,瞎子说书外,还兼京剧坐唱,不但卖茶,还出售“茶文化系列”物品。那门楼、桌椅、杯壶,无不力求古色古香。
茶是一缕清风,令人安静悠闲;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烦恼与悲苦。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淀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便又不要太过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只要能够喝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但是都会有一种苦味在其中。再茗一口,含在齿端,感受其润滑。当你如此慢慢品下去,你会感觉到茶苦中带甜。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爱上游泳,冲刷一天的压抑
游泳是一种人人喜欢的运动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如果你学过游泳的话,你会记得最初总是在水中胡乱拍打、挣扎,即使你努力去学,但似乎没有什么成就。后来,忽然之间你放松了自己,正是此时,你发现自己学会游泳了。
工作之余,不妨到游泳馆去释放一天的压抑,缓解身心的疲劳。水是有灵性的,它可以洗去你浑身的灰尘,也可以冲走心中的不畅。如果你心情烦闷,那你就使出全身力气,快速往前游,在喘息中把不快释放到水中;如果你生活有压力,那就来个仰泳,让自己浮在水面,把压力放到身下;如果你过得很惬意,那就来个自由泳。
如果你是个初学者,那你首先应该学一点游泳的常识,准备一些必需品。游泳的用具相对简单,包括泳衣、泳帽、泳镜、耳塞、浮漂和鼻夹等。合适的泳衣对游泳很关键,泳衣过大,容易兜水,加大身体的负担和游泳中的阻力。这和生活是多么的相像啊!生活中要有适合自己的追求,不能贪高,也不能走低,贪高则会有失落感,走低则可能大材小用。
泳帽可以防止头发散乱,保护头发。同时,还有利于池水卫生。泳镜和耳塞都是为防止眼耳进水,避免引发相关炎症。泳镜还可帮助初学者纠正在水中不敢睁眼的毛病。浮漂是初学者应自备的救生工具,使用前要做好检查工作,看是否漏气,以防止发生事故。
抽筋是游泳中时常发生的事情,游泳时间过长,水中用力过大,都容易引起抽筋。这时游泳者首先要保持镇静,一边呼救,一边自救。发生抽筋时,应上岸休息,并注意身体保暖,以防止再抽筋,可适当地补充些盐水。这似乎也和生活中类似,烦恼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日子过久了,谁还没有个心烦的时候,这时不妨也采取抽筋时的处理方法,暂时离开令人心烦的地方,到别处散散心。
初学游泳时,除了掌握一些游泳方法外,还应该大胆下水尝试,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只能成为一个“理论家”。正如塞姆·斯里克所说:“不要站在岸上胆战心惊,大胆跳到水里,你就可以游过去。”生活中不能害怕困难而拒绝走向社会,正如同游泳时不能害怕被水淹而不敢下水一样。上帝有时会把人放在深水里,生性胆小的人认为上帝存心淹死他,于是就不采取任何自救的方式,无声无息地沉入生命的终点。而自信的人却认为上帝给他一个游泳的机会,于是他放开身心去搏击,最后,他成为生活的弄潮儿,也成了上帝的宠儿。
游泳不仅让人放松身心,还能教人许多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闲来无事时,生活压力太大时,不妨到游泳馆去待上一会,哪怕是一小会。你带着压力与烦恼走进去,等你出来时就会感到无事一身轻,而把不快全扔到游泳池中了。
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修身养性也
整日生活在嘈杂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心烦气躁,让人增加心理负荷,从而有碍身心健康,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等多种病症。所以,我们应该工作休闲两不误,在工作的同时,不忘给心情一个放松的机会。如果放长假,时间允许,你可以选择去远足,但如果忙里偷闲,那最好选择钓鱼,这既不会让你太过劳累,又能让你消除紧张的精神状态,使你恢复良好的心境。
钓鱼活动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静可以养神,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心平气和,使心灵得到陶冶,动则可以养形,让人舒展筋骨,锻炼身体。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钓鱼时,手握鱼竿,独坐在钓鱼台前,不需费尽心思,专等“愿者上钩”即可,这种意境,让人心旷神怡,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早已抛到脑后,心情会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说,钓鱼可谓是修身养性,防治疾病和增强体质的最佳运动方式。坚持垂钓,不但可以陶冶性格,培养耐性,调剂生活,消除疲劳,还能让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让人以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再次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
佛家修身养性讲究静,认为静可以“炼心,强体”,所以打坐是他们的必修课。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来的小和尚夏天热得受不了,一个劲地扇扇子还是汗流浃背,可他却见自己的师父坐在蒲团上闭目养神,一点也不感到热,似有凉风吹过。他便好奇地问:“师父,为何弟子感到这般闷热,而你却如此清凉?”师父笑着说道:“心静自然凉,心里能放得下,不去想着热,也就不感到热了。”看来,“静”字对修身、处事都是大有好处的。钓鱼也讲究一个“静”字。钓鱼时你要能耐得三分静,有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要能够冷看鱼漂起伏静观竿梢颤动。如果你心浮气躁,永远也不会钓到鱼,你必须忘我,你必须全身心放松,你必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此时,你心如止水,似眠非眠,哪里还有什么名利、是非之争啊?
钓鱼讲究一个火候,讲究恰到好处,讲究一点“中庸之道”,钓鱼时竿提早了,钩子还未被鱼吃进嘴不行;提晚了,吃进鱼嘴的钩子又被吐出来也不行。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有我们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希望,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从容追求沉着守候,才能适时抓住机遇,在生命的长河里钓起人生的辉煌。此外,钓鱼时也能让人心起慈悲怜悯之心,眼见得活生生的一个生命,在自己手中泯灭,心中肯定会忏悔。生活中也需要有这样一种心态,为人也讲究一个“善”字。真正的钓鱼之人,个个都有菩萨心肠。
钓鱼不仅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放松身心,而且可以锻炼心性。脾气急躁者钓不得鱼,因为他们耐不得寂静;心胸狭窄者钓不得鱼,因为身旁的人钓到鱼会让他们嫉妒,让他们心中起波澜;贪婪吝啬者钓不得鱼,因为他们只想钓到更多更大的鱼,而不想下大鱼饵,他们满脑子是鱼,最后却钓不到鱼。
真正的钓鱼高手,是不为钓鱼而钓鱼的人,他们图的是个过程,是种体验,正所谓“钓翁之意不在鱼”。不管是姜太公垂钓、还是诸葛亮、罗斯福和达尔文在余暇时去钓鱼,都不是仅为了吃鱼,而是为了修炼身心,为了松弛一下紧张情绪和有意磨炼毅力和耐力,为了静心休养。
朋友,整日奔波劳苦的你,不妨离开繁忙的都市,到郊外觅个好去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于和风暖日之中,执杆垂钓,亲身体验一下张志和《渔歌子》诗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垂钓意境,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而在垂钓时的全神贯注,静观水面鱼漂的沉浮动静,定会倍感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也大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
人生如同钓鱼,每次都满怀欣喜地抛出手中的钩,并不见得都有收获,但心中总会有钓到鱼儿的希望,经得起鱼漂的上下沉浮,把握好手中的这根鱼竿,快乐面对每一天!
在水墨丹青中寻找乐趣愉悦身心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碰上点障碍在所难免,忧郁、彷徨、烦恼、悲愤可能每个人都体验过。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寄情于水墨丹青,让这些充满灵性的艺术瑰宝去抚慰你那伤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