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空格外晴朗,傍晚时分,闲暇偷懒之际,我独自一人信步来到台儿庄古城步云桥,桥上的大理石扶手栏杆早已镶嵌进夕阳临坠草丛前斜洒的那缕余晖之中,愈显步云桥的娇贵和矜持,我拾级而上,倒垂的烟柳轻拂衣衫上的扑土,我的心为之一颤,那不是久驻心田的情人在频频招手?
桥下古运河面厚厚的冰层早已悄然融化,桥南头筑起的高高耸立的人工滑雪场,时而一人踏雪极速而下,在空中化作一道色彩斑斓的彩虹,彩虹升起,顿时引起一阵长时间的惊叫欢呼;时而一家三口从下半道蹒跚蜗行,由于很难掌握平衡和速度,行进不久就人仰马翻,随后就会听到温馨的埋怨和欢快的嬉笑。还有那急急赶去的人流,时时处处都沉浸在初春的娱乐里。走到桥的中间,抬眼望去,不远处一艘渔船静静地停靠在古运河畔的避风湾,虽然暂时没被渔家摇桨而渔,但从河中央渐已形成的涟漪上,已经看到,再过几天就该是渔家收获的日子,古运河上将再现“最是蓬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画面,给远方的游客平添到家的假象。
蛰居台儿庄40余年,步云桥上已留下我小小大大无数个脚印,只是平时无从获悉它的历史,更不知晓它的声望是从乾隆爷开始响起。顽童时的热季,赤脚踏在灰不溜秋的石条板上,凉遍全身的舒坦,那时觉得好玩,是儿时的好去处。上学了,每天在上面都来去好几趟,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特别是遇到心仪的,倒也对着桥上的物什仔细揣摩半天。我时,我猛然想起,周围的同学陆续都已飞黄腾达,我却还是原地踏步,毫无起色,我的心顿感落魄十分。心境,大抵只在饥寒落寞时,才会对周围的物事感到由衷的亲切和眷念。现如今的我身心亦然,饥寒已过去多年,就是我的发展空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惆怅和迷惘,在一番可有可无的物什净化下,我的思维开始活跃,我的情感开始敏捷,站在步云桥上,就开始研究步云桥来,它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幅石雕,包括石缝间已经萌发的牙草,我都不放过,参悟半天,我渐渐领悟到了步云桥畔《去思碑》的真谛。
“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早在200年前,乾隆皇帝是否把今天的景致早已描绘好了?我倒觉得有点真实。诚如我在明清县志里,读过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台儿庄版清明上河图,每幅画的节点都会在你屏息凝视以后,倏然间心旷神怡,留恋往返,顾盼连连,对步云桥来说,它不正是明代文人李东阳笔下“城中第一佳山水”现实版的最佳诠释吗,反正我信。
那么步云桥是何时修建的呢?有限的文献,我只查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李华龙主持,大开泇河,是年开通,台儿庄运河全线畅通,成为“通途”。之前的,不见记载,倒依上可以推断,之前,这里应是一条宽度有限的季节河,河上应有小桥。再往后,有文献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浙江余姚县才子马希曾出任峄县知县,他亲临台儿庄,拜访漕河官员和当地士绅,他发现运河上没有桥,于是捐资建了一座竹木桥,后被当地百姓尊称马公桥。直到清朝,马公桥仍坚固无比。
至于步云桥的出名,当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大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峄县李克敬,当时正在滕县讲学,听到康熙已到台儿庄,便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认《雅颂八章》。据文献记载,许多文人把自己的颂诗摆在马公桥上,乾隆从众多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第一。翌年乡试,李克敬获山东第一,后赴京会试,高中进士。不久就有人说,李克敬是在这座桥上平步青云的,于是马公桥改名为步云桥。桥上至今尚存的楹联“梯级可谐欣捷步,云程有路喜先登。”说的就是这件事。
来到步云桥的游客,都对桥上的楹联“梯级可谐欣捷步,云程有路喜先登。”情有独钟,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或者干脆和楹联合影留念。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副楹联所包涵的丰厚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那就是只要好学就可成为国家栋梁。沿着桥面上的石级抬脚而上,无不为美轮美奂的石雕艺术而叹为观止。桥面中央雕刻的大理石图卷,丰满了故事,凸显了内涵,使人过目不忘,记忆犹新,既有历史故事丰厚沉积,更有时代精神的丰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