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产业的角度来说,传统第三产业估计还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适应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大趋势,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可能会加速成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的程度会继续有所上升,目前是三十一点几,未来可能还会继续相对稳定的上升,可能上升到35%左右,对整个经济7%以上的贡献程度略高于三分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将主要靠工业拉动,其次是服务业,再次才是农业。这样一个趋势估计是一个基本可能预期的趋势,但年度之间会有所变化,由此我们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未来15年间,或者在一个更长时间,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依然广阔,支撑经济成长保持较快成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具备,大概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翻,2000年是89404亿人民币,到2020年经济总量可能超过35万亿,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在7%以上。
与发达国家的各种经济指标相比,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差距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反映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GDP来看。中国的经济总量目前虽然排在世界第六,但人均GDP却仅排在第140位左右。如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56美元,相当于当年世界排名第一的挪威的2.29%;排名第二的日本的2.32%;排名第三的美国的2.44%;排名第四的瑞士的2.49%。
从产业结构看。美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占70%以上,英法德日等国均在60%以上,而中国只有33%左右。即使考虑统计方面的误差,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至少也有20-30个百分点。
从最终使用即需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消费比重会呈上升趋势。美国的消费率(即消费占GDP的比重)在80%以上,投资只占20%以下。而中国的消费率只有60%多一点。
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在农村。根据1991年确定的小康社会16个基本监测指标,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不难发现,这三项都集中在农村。那么,GDP翻两番,农业会不会拖后腿?只要农民可转移,来自农业之外的收入逐年上升,农业不会拖GDP的后腿,而是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占GDP比重高,对中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既有利也有弊。农业的增长率比二、三产业要低,因此,农业比重高且增长缓慢,对GDP总量增长的直接影响不利。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必然会逐步下降。农民大量向城镇转移,在二、三产业中创造新的增量的潜在可能性比较大。
中外学者有一个共识,21世纪中国经济有3个增长点,即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城镇化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据测算,建成一个四五万人的镇,人均投资不低于4万元。陈锡文为记者提供了一个例子:浙江省温州市龙岗镇,1984年建镇时只是三个小渔村,3000多人口。建镇以来,总投资规模达70多亿元,现在人口达到十二三万。他说:“如果中国出几千个龙岗镇,那就不得了!”
我们的结论:中国不仅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但重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坚持毫不动摇的改革开放方针,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在这一点上,中国经济能否避免像日本经济那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于低速增长区间。尽管中国问题很多,但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只要社会保持稳定,我相信有这么多年经验的积累,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会突然掉下来。
要把这个预期变为现实,中国应继续把未来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紧紧抓在手上,并充分利用好,同时尽可能延长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其次,要顺应经济成长新阶段可能带来的新变化,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摆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因为在未来一个新时期里面,无论是地区之间,产业之间,阶层之间还是企业之间这种保持相对和谐,相对协调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因此要及时的作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真正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更多地把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积极性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上,继续整顿好市场环境,把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环境继续培养好,把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最大,经济成长的动力才会继续增强。第四点就是继续做好经济日益国际化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的应对工作,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及时出台各种应对新情况新矛盾的措施,未来一定时期以内我们一定能够把前面所描述的经济成长7%以上这样一个宏伟的喜人的成长的前景变为现实。
多个预测模型
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何时才能赶上和超过以上5个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过研究。
中国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委托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经济的综合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10个方面对未来2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得出的结论是,1996至2000年(九五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2000-2010年是7-8%,2010-2020年是6-7%,25年平均增速为7-8%。中国着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尽管增长速度呈现递减趋势,但还是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高位上,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指出,2002后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至少不会低于7.5%,到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规模将位居世界第3位,并将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大循环”理论的作者、现中国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建认为,按照目前改革进程,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到21本世纪初会有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济体制雏形出现。国际资本由于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饱和状态转而投向呈高速经济扩张的中国。因此,若结合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可看到21世纪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景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将再次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大约会给中国带来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将长期维持在10%上下。以此推算,到2010年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38350亿美元,届时中国14亿人口,人均产值为274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产值达到2500美元,是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此时,居民的物质消费可基本满足,需求转向劳务,由此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即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而农村人口工业化进程更将持续到2020年。
中国科学院国情份析研究小组成员更是乐观地预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期将持续40年或更长些。他们利用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模型的计算结果,预测中国在1990-2020(205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见表5.1。按照表上所列的增长速度,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0倍,203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等于1990年的19倍。美国1990年GNP为54475亿美元,1970-1980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8%,1980-1991年为2.6%,预计2002后30年内其年平均增长率将为2.5-3%。日本由于位于东亚,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对日本将由促进作用,日本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34%和32%)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2%和21%),故日本的长期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3-4%,虽然目前日本经济还没有复苏。预计德国2002后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5-3%;俄罗斯由于基础小,人均GNP较低,其增长速度将较快,预计2002后的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3-5%。
按照表8.1所列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0年中国的GNP约等于1990年的243%,按基准年汇率计算法算,中国1990年的GNP为10288万亿美元(1990年美元下同);2000年中国的GNP约为2.5万亿元;2010年5.4万亿美元;2020年为10.6万亿美元;2030年GNP为19.6万亿美元;2050年的GNP为52万亿美元。预计中国在2020-2030年期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俄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首强地位。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2林毅夫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他对“技术进步”及“东亚发展经验”的研究之上。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要素(生产要素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中,林毅夫认为“技术进步”对于2002后的经济增长至为重要。由于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言,必须靠自行投资开发新的技术,因而具有投资大、成功率低、商业利用率更低的特点。中国由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因而可以通过摹仿、购买等方式迅速地实现技术进步,并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利用这一优势,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从60年代起也快速增长了将近40年。中国从1978年底开始走上快速增长之路,那时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所以,林认为,单单利用这一差距,中国经济就能维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2000-2050年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50年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203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阶段是2030-2050年,经济增长维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郭道丽在美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3%,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根据过200147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20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的基本结果之一是:未来20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民。
清华大学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朱恒源认为,在下个世纪中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方面仍存在梯次结构,中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市场与生产基地而参与世界经济,技术产品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核心技术可能仍来自发达国家,不会完全外溢到中国。同时,朱先生也认为,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之上,对于经济发展成败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以计算机操作系统为例,WINDOWS系统在即书上并不比苹果操作系统耕具有明显优势,其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更主要地取决于其庞大的市场占有率。鉴于此,由于中国在市场方面具有别国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仍有可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极。前提是必须字保持国内稳定的大局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尽快完成资本及劳动力市场化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现市场化原则的法律制度。同时通过改革瓦解消除目前阻碍市场化进程的一些重要因素。果能如此,朱认为经过30年,中国大体上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化体系,并在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与美国、欧盟、日本并存的世界经济一极。
上述研究结果中的研究目都各不相同:王小鲁博土和解三明博士只预测了经济增长率,没有预测经济总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较短,不足以回答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赶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问题。李京文教授只预测了按人民币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没有预测按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也没有预测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因此没有进行经济总量的具体比较。中国科学院国情份析研究小组成员、林毅夫教授和郭道丽等的估计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再维持30年或更长时间8%及以上的快速增长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