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一直关注海外汉学,有机会访问一些海外学者,陆续整理发表了若干篇访谈。现在终于有机会汇为一集,作为“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刊”之一出版,乐何如之!
重读这些访谈,最想感谢的是这些亦师亦友的汉学家。即便在访谈结束以后,我也会不时在那些场景与时光中流连,品茗聊天,如沐春风,恰似孔子讲“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不用说“胜读十年书”的套话,但确实,有时看似琐碎的闲话,却悄然渗透了这些学者深厚的学养,也透露了无限的话语机锋,正如龚自珍诗所云:“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投宋于庭》)陈平原说,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妨有一种“声音”的现代性。虽然他所关心的是演说,但同理以推,这些访谈或许也形塑了一种近似意义上的“现代”?比起那些高深的晦涩理论,这些回归语言现场的活泼言论呈现出一脉更为平易近人的治学理路,同时也大大弥补了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总要“迟来一步”的遗憾。更为重要的是,借着对话的形式,让这些海外学者夫子自道、自省自察,既省却了吾辈隔靴搔痒的揣摩猜度,也让文化的交流走向更深一层。这些海外学者致力于异域语境中中国文学的流播,既有中学的造诣,又有西学的烛照,乾坤浩荡,笔底澎湃,让海外汉学的中国文学研究焕然一新,成为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线。
2008年,我曾将部分访谈结集为《海外汉学三家访谈》,请乐黛云老师作序,交付出版。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三家访谈未能出版。这让我对乐老师深怀歉疚。这次我把其他访谈与三家访谈合并成集,乐老师依然一口答应,重改序言,老师提携后进的热情与宽容令我感动。乐老师从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高度,充分肯定海外汉学的学术价值,明确海外汉学在推动不同文学的多元理解与融合方面的作用,高屋建瓴、丝丝入扣,当成为我今后研究海外汉学的重要指引。
这些访谈最早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书城》、《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渤海大学学报》、《上海文化》等刊物,谢谢朋友们的支持与厚爱。还要谢谢我的合作者,其中宇文所安的访谈是与钱锡生合作的,艾朗诺、叶凯蒂和顾彬的访谈是与余夏云合作的。另外四篇附录,都是我指导博士生或硕士生所作的独立访谈,现承蒙他们的允许,一并收入集中,以此呈现这些年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工作概貌。可惜的是,一些曾经来访的海外学者,比如胡志德(Theodore D。 Huters)教授、田晓菲教授、黄英哲教授等,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做成访谈,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弥补不足,使得这份并不完备的名单变得更为充实,也让更多的声音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众声喧哗的话语场之中。
江南三月,春和景明。这些天整理稿子,重温访谈情景,思想的春意扑面而来。春天真好。
季进
2011年3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