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4700000005

第5章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004年,中国经济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问题的探索。

(一)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

1.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判断,王岳平认为,一是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二是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是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三次产业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保持快速变动,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生了较大偏移;二是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变动加快。农业在稳步增长中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但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①

王德文等人利用最新的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其生产效率和就业吸纳的影响。他认为,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增长,提高了中国工业的总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而有助于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作者认为大力发展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②

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郑吉昌通过探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当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增强。他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认为我国的GDP结构类型为“二三一”,与发达国家类型“三二一”相比差一个发展阶段,处于不利地位。他认为服务业产值与就业比重过低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①江小涓等人详细考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的变化,并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服务业比重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稳定的发展特点,有悖规律,这种现象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包括: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认识和政策、统计口径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从改变观念、促进竞争、规范行为、扩大开放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②杨来科等人认为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则有赖于一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他认为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必须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长、就业吸纳力强、产业成长性和赢利性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第三产业部门,由此带动服务业以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③

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杨大楷等人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提升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虽然从拥有资产、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察,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完成了重工业化的转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力,但是由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有序的规模经济、分工协作效应尚未形成,微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领先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型。④

蔡红艳等人指出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对于各个工业行业的成长能力定价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而且政府对不同行业所给予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也明显不同。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这说明我国最具经济优势的行业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有效的识别和发展;同时,低成长行业的资本流动中,政府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在起着更大的作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为,结果必然是我国工业产业中高成长行业无法有效继续成长,而低成长行业依然在衰落、亏损中徘徊,进而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①

对于我国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陈建军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即长三角的产业同构和该地区同步发展、经济水平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要素流动有关,同时区域的产业集聚也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作者认为,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其实不在产业发展或者产业同构,而在于制度和市场结构,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过分夸大产业同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认为只有较高程度的产业同构,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水平分工,形成稳定的一体化模式。②

2.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型工业化

李江帆探讨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他指出,新型工业化并非只是发展工业,而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必须按三次产业演变的客观规律,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是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一方面要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现代服务设施的工业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工业资源丰富、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加入WTO引进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为工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产业服务业,促进第二产业效率的提高。③

赵美玲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产业结构演进方面必然表现为跨越式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要求:一是要确定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国家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促使其快速发展;二是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三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结构和技术层次。①

张明之等人认为,根据全球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谋划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现状,我国有理由而且也必须提前启动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渗透和整合来完成工业化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知识化跃进,即产业知识化与知识产业化的统一。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动能,以信息技术再造传统制造业、注重实体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产业整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同时应充分注重集聚机制的效能,努力培育区域制造业的竞争能力。②

3.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张魁伟认为二元结构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发展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结构。由于城市化存在特有的集聚效益,它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经济的增长。从供给方面说,由于资源分布状况、交通位置和良好的劳动力供给,会形成一定地区的比较成本利益,推动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从需求方面说,一个聚居区人口和收入的增长能推动地方生产的增长。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城市化的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

李诚固等人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模式及变化趋势。根据我国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要素、结构特点及发展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划分出不同地域产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互动调整的调控模式:大城市地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职能扩散、工矿型地域的产业、城镇体系重构、传统农业地域城镇化的适度超前、发展衰退地域产业重组与再城市化、边境口岸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地缘整合、环境脆弱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他们认为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是我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路径。①

4.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唐志红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产业结构的开放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制于世界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及世界性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的主要机制,这种互动机制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中。各种机制的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作用机制极为复杂,但所有的机制都可归结为:一是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主动融入世界的推力机制;二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一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力作用。拉力和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一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各种机制推动本国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面向世界市场的优化,在确保本国经济主体利益的同时,享受世界经济增长的福利,推动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②

张明之等人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知识化程度日益显著,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产业的国际转移并行;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生产体系加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由此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大规模整合,而后发国家成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地。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整合对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受制或依赖于外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能力继续削弱;产业体系发展结构脱节等。中国必须正视全球产业结构整合的必然性和其中蕴含的机会。③

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汪琦对其调整效应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存在明显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首先,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发挥资源补缺、传统产业转移、促进新兴产业成长、产业关联和辐射、海外投资收益等方面的效应有力地带动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次,对外直接投资又加剧东道国和投资国重合产业间的竞争,而且会对投资国的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带来负面效应,并由此影响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影响投资国的投资要素、需求结构和资源转移方式等因素把这些效应传导给本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并进而影响本国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效率。①

(二)产业布局问题研究

1.我国产业布局的整体问题

白重恩等人通过分析产业的地区集中度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发现:产业区域专业化的水平在以往享有较高利税率和国有成分比例较高的行业里,其区域专业化的程度比较低,反映了地方政府有动机保护这两类地方产业。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在决定区域专业化水平中超过了外部经济性和规模效用,仅次于历史影响的作用。②

范剑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已在提高,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制造业的地区分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结合国际经验进一步讨论认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比较低,而且滞后于对外一体化的水平,这两种不对称的一体化,使得中国内地地区出现了这样一样产业布局:东部沿海成为制造业中心而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低效率的农业与采掘业外围区域,进而推动了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极不平衡的产业空间布局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③

文玫利用第二、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在地理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行业变得更区域化,中国工业从过去的工业基地重新定位于现在的工业中心。研究表明,一个区域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也是与区域市场规模正相关的。进一步的计量分析支持新经济地理理论,即交易和运输费用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①

有的学者对产业布局的集聚趋势也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易英霞等人从产业布局的演进分析了信息时代产业布局的新动向: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集聚的优势在逐渐削弱,产业分散优势逐渐得到了体现。第一,自然资源禀赋已不再是企业选址的先决条件;第二,产业集聚已不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优途径;第三,产业集聚使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第四,人力资源在信息时代的配置更加合理;第五,信息技术使企业间的合作不再受空间的限制;第六,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再拘泥于空间上的靠近。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全球制造成为现实,产业布局将逐步从产业集聚向产业分散转变。②

2.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特点。隋广军等人基于动态的视角发掘区域产业如何生成、如何集聚的生命周期过程,认为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从区域产业生成到产业集聚是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上升过程,是一个集聚体规模不断扩大,价值链条不断延伸的过程,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拥挤现象而阻碍集聚体规模进一步扩大。他们把产业集聚生命周期分为生成期、集聚期、稳定期、衰退期和更新期五个时期。在区域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参与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激励着企业的行为,社会孕育的创业氛围又刺激着企业家能力的发挥,而企业则承担着产业生成、集聚与更新的实质性任务。①

胡昱等人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探讨了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发生条件和决定因素,认为产业集群形成一般有三种模式:市场创造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形成模式和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政府在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产生集群模式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是内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充分条件之一。青岛电子家电企业正确的战略选择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②

任寿根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通过揭示制度分割与新兴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对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解释,认为传统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自然历史条件、偶然性、规模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制度分割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制度分割的方式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③

魏后凯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的产业集聚现象,简单的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形成产业群。他认为我国产业集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我国地区工业增长继续保持“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的雏形,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7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核心区;三是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目前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四是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较大,二是工业园区建设离集群化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因此,促进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应是: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④

(2)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意义。郑胜利等人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是: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企业优势和扩张优势。这些优势对于区域内经济主体垄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产业集群能够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另外,这些优势也是该地区产业内企业所共享的,对该地区以外的企业而言,要想利用这些资源是有成本的。由于企业在地域邻近性条件下的长期互动形成的集群共同知识积累是其他非集群区域的企业难以模仿的,因此,产业集群能够为区域内企业带来租金,从而成为企业获得强劲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

对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吴晓军认为,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会实现范围经济;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相对的地理空间布局和资源布局的空间形成,它具有环境成本低、交易成本低、信息成本低及配套成本低的低成本经济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模式还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产业集群还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具有市场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②

(3)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风险,朱瑞博通过把导致产业集群衰退的潜在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后指出,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具有相互作用,内生性风险是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则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通过制度性安排来化解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斩断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相互耦合的联系机制,将会从根本上阻止外生性风险的发生。作者详细剖析了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存在的四大根源:资产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创新惰性风险,并论证模块化对化解这些风险的机理,认为模块集群具有信息异化、共同进化的系统结构以及“背对背”的竞争特征,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内生地化解一般产业集群的“自稔性”风险。①

肖丕楚等人分析了产业扩散、企业分蘖与空间再造,认为企业分蘖的目的、途径就是要再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和价值创造空间,这既是产业集聚的要求,更是产业扩散和产业演进的新趋势。分蘖组织结构特征的本质在于:它使得企业要摆脱行政边界的束缚,是一种跨行政区域的组织形式。企业设立和机构设置不仅是企业面临的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比较、企业和市场运行成本的比较,而且是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与讨价还价行为的比较。企业分蘖是传统优势企业、老工业基地企业和资源型企业组织变革的选择和发展趋势。②

(三)产业政策问题研究

1.产业政策取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建议:2004年我国产业政策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因此,我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一是制定和完善综合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增加资金投入,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三是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组织协调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六是加强产业政策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发挥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③

产业政策还必须体现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武海峰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应该以本国产业为政策对象,在竞争优势战略指导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规则。我国必须在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同时要考虑我国的工业发展阶段。根据我国产业的特点,应该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使产业政策的国际性在三次产业中得到体现,提高三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最终目标。①

产业政策还必须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李敬辉指出,新型工业化要求产业政策的立足点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走出一条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新路子。这就需要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全方位调整,建立新的产业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一是产业结构政策的主线是确立战略主导产业并采取政府适度干预来促进产业发展;二是形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促进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三是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的产业技术政策。②

2.产业技术政策

李韶瑾在内生技术进步的框架下分析了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升级路径与产业政策,指出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该以引进技术为主,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向注重投资的策略。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经济发展初期,高竞争性的政策使得经济从“引进技术”向“注重投资的策略”转型过慢,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不会收敛到世界技术前沿。但是高垄断性的政策将使得经济转移过快;在经济发展的后期,高度竞争的政策使得经济从“注重投资的策略”向“注重创新的策略”转型过快,而高垄断的政策将使得经济的转型过慢,甚至不能收敛到世界技术前沿。③

黄春兰等人通过分析各国政府在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的政策及所起作用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手段,目的是争夺技术优势,促进经济繁荣和保障国家安全。发达国家政府在选择技术时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与企业一起,制定和实施大型科技计划,选择关键技术;二是有目标地加大科技投入,重点保证国家关键科技研究开发项目;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的政策,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政府在关键技术选择时要着重注意:一是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引导职能,多层次、全方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二是关键技术选择要着眼长远、投入要长期持续;三是扩大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①

唐未兵等人研究了网络产业的联盟结构指出,网络产业中的企业技术联盟成为标准竞争的行动主体,市场表现为垄断和竞争型联盟结构。作者认为与垄断型联盟结构相比,竞争型联盟结构尽管损失了部分网络效应,但它促进了产品多样化,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有利于技术进步。他们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企业在与海外跨国公司结为技术联盟时,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使他们的私有标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与跨国公司的私有标准实现技术兼容,则本质上仍是跟踪和模仿,不可能摆脱路径依赖,不可能实现赶超和跨越。只有在技术合作中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关联效应,通过边干边学,迅速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网络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②

3.产业组织政策

对于反垄断和政府规制,于刃刚等人认为,产业融合现象使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日趋模糊,对反垄断政策和规制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业界定是反垄断法实施的关键,产业融合使得产业界定变得更加复杂,不仅要适当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进入壁垒等相关因素,而且要考虑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创新活动的频率和强度、研发密度等;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对规制机构和规制政策进行改革:进行立法改革;对规制机构进行重组,出现规制融合;从传统规制政策向激励性规制政策改革;加强社会性规制。③

王俊豪指出,为促进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消费者福利,许多国家都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包括接入管制、所有权分离、联合所有制、经营权分离以及政府将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割为若干互利的部分等。从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政策实践看,采取差异性的市场结构重组非常必要,中国也应该根据基本国情、根据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的特点制定与实施市场结构重组政策。①

对于厂商的进入和退出,杨蕙馨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利润率不是激励厂商进入的重要动机,亏损也并不能导致厂商退出。在中国主要是制度因素和制度壁垒吸引厂商进入和阻止厂商的退出。深植在中国经济体制中的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结构因素和国家经济政策因素在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导致进入退出的原因与后果也与其他国家不同。正是进入退出的不同原因与结果,有助于我们针对中国经济转轨进程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定产业组织政策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和反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情况、产业发展趋势,考虑到国内企业和产业的优势劣势所在,根据情况适时“微调”产业组织政策,才能达到一种比较“优”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境界。②

4.产业结构政策

对于产业结构总体政策的选择,战明华通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规律的研究,得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建议:一是通过弹性系数考察规模经济变化的结构变迁效应,指出为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在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偏重于一、三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第二产业始终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通过分析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特征,发现其变化呈现相对的平稳性,认为这一悖异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类型二产在转轨时期所受的政府保护期限长短存在差异;三是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三个产业内部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面对相同的外来冲击,不同产业的响应轨迹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实证,如果要实现相同的冲击效果,则要求对第三产业的初始冲击最小,对第一产业的初始冲击最大。因此,为了在长期实现一定水平与一定内部结构的经济增长,政府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不应均衡地配置资金,而应优先考虑要求外生的初始资金投入但可实现同样增长效果的产业。①

对于工业结构的政策选择,郭克莎认为,在加入WTO后的开放环境下,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应适应服务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是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为中心,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运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在WTO规则下有效地推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利用外资战略要在实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并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相应地,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策的关键。②

王云平认为,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选择,应包括地区差异化战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推进产业集群化进程和完善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加快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等等。认为要对不同类型产业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支持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起关键作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对衰退产业采取协助退出政策。并且要做到:完善市场引导机制,积极引导产业投资;为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运用WTO规则,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③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李冠霖认为,刺激服务需求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降低服务产品的价格,增加服务产品消费;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调整工作和休假时间;促进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支持和鼓励服务产品出口,向外拓展服务需求空间。增加服务供给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进一步在资金上向第三产业倾斜,刺激服务产品生产;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服务产品供给质量;充分发挥综合要素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解放服务生产力;有选择、有重点地鼓励对国外服务产品的消费,增加国外服务产品供给。①

同类推荐
  • 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本书分为九大编,分别介绍了消费、生产、职场、理财、爱情、婚姻等方面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既新颖有趣,又能启发读者思考,引人入胜。我们力求让读者认识到经济学“诡”计多端的一面,从容看清商家使用的花招,以及经济学到底在我们身边布下了什么迷阵,到底生活中都隐藏了哪些秘密。到底工作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来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让读者把经济学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你既能在精神上得到知识的愉悦,在诡计、陷阱和谎言背后读懂经济学,更能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以经济学家特有的”法眼”识破一切机关,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本书借助低碳转型的强大压力和动力,探讨了新形势下四川的产业发展战略。本书共分8章,其中第一章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考,第三章四川能源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四章四川农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五章四川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六章四川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七章四川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八章四川交通的低碳发展战略。
  •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数百年来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数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格成为制约中国人更加富有的阻碍。突破它,需要强大的中产阶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中产之前先要树立中产意识。这是物质上富有之前先必须做好的精神准备。
  • 开店成功案例:小店经营致富榜样

    开店成功案例:小店经营致富榜样

    本书以介绍开店实践案例为主,适当穿插开店理论的辅导。内容涉及餐饮业、服装家居业、文娱休闲业、零售业,以及大学生开店、夫妻开店、下岗人员开店等,集中体现开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热门推荐
  • 太极门

    太极门

    太极拳。疾则如风,徐则如林。贴靠震、松静卸、松柔沉。两仪太极。威名远扬。笑傲武林。
  • 梦依蓝

    梦依蓝

    一个午后,你在我旁边笑,笑得那么,那么灿烂.殇你依然,我依旧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呵呵!多么伤!从前,有一个女孩叫:依蓝,男孩叫:殇琦,他们多么的傻,因为太在乎对方,竟然殉情!
  • 创造多彩的世界

    创造多彩的世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进步,就是因为有无数的精英人物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有的为民请命,有的慷慨赴死,有的钻研学问,有的发明创造。如果在历史上没有秦皇汉武,没有唐宗宋祖,没有成吉思汗,没有华盛顿,没有爱因斯坦,没有那一个个被人们所熟悉的名字,也许,我们还会像人类的祖先猿类一样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生活在稀疏的草原上,与大家在动物园中所看到的那些动物别无二致。
  • 迷情大圣:看我72变

    迷情大圣:看我72变

    一个普通的少年,被选为孙悟空的第十任托世,他获得了七十二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并非像小说宣扬的那么伟大,无所不能。他获得的第一个变身能力是蚊子,一只弱小的蚊子,怎样开始他的故事?没想到为了获取成长基因,孙蚊子不得不往室友的胯下飞去……现代社会,却有着古老神话的力量冲击,孙悟空既然存在,牛魔王、白骨精还会遥远吗?这一切神奇将演变出什么样动人的故事呢?
  • 青年作家(2015年第3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3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1998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封圣演义

    封圣演义

    自古征战多艰难,然打天下艰难,怎知这守国却也不易,开国难还是守国难,历朝历代皆有争论,多代之后,盛唐有一开国明君李世民对此有一段话,可作定论:“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创业难,已经过去了,守成难,却需要大家一起谨慎面对。
  • 孤儿霸天记

    孤儿霸天记

    十五岁的少年是地球人类之子,却出生在天宇大陆,他惨遭灭门,家人的灵魂却被一股神秘力量收走,他立志横扫大陆,复活亲人,然而事情远比他想像的复杂,他最终的命运如何————?
  • 玩转六界:红衣法司太嚣张

    玩转六界:红衣法司太嚣张

    飞来横祸,一朝穿越城中大法司!敛金银,收萌物!炼宝器,修灵力!神兽?不好意思你给大荒凶兽赤炎金猊让一下。神器?不好意思她已经全部笑纳。魔法?不好意思她六系全开碾压一切天才。可是谁能让她确定一下,这个逗比剑灵真的是上古凶剑?还有跟在她身边的那个狂拽酷霸的傲娇小尾巴……有打脸!有战斗!美男多多!萌物多多!看她一袭红衣风云六界,雄风赳赳上云巅!“我纵横六界,管你人神魔妖鬼仙?”
  • 蔷薇少女:腹黑大神

    蔷薇少女:腹黑大神

    他说:世界上最麻烦的生物是女人,。她说:前面的那个美男在放屁话。校园斗智斗勇斗美男。神秘学生会,美男成群,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一个活口......第一次写文文,别建议,收藏看看哦别建议,收藏看看哦。这本书不是完结的,是不写了,所以想看结局的别点进来哦,另外一本书,后宫美男多多
  • 轮回七界

    轮回七界

    4000年前,神魔大战,神界胜利,从此歌舞升平,糜烂温柔乡。魔界落败,从此励精图治,振兴魔界。4000年后,神魔二次大战。但这次主导战争胜负者,却不再是一方神魔。而是一名……小小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