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1997年以后,在工业内部,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提高到2002年的62.6%,2003年更是提高到64.3%。这一轮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发展动力上,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的市场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的消费比重上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居民消费、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关系。第二,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民营经济成为这一轮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第三,在发展环境上,这一轮重化工业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下推进的,与国际产业转移不期而遇,同时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广泛影响,有条件把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把引进技术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依托高新技术提升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四,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互交织,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由1997年的31.9%提高到2003年的40.5%,6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第五,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迅速增长,许多重要资源的需求与国内供给缺口日益增大,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化,污染排放增加,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增强。第六,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降低,可能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的状况。①
王德文等人进行的研究则持不同的判断。他们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工业部门比重一度迅速降到50%以下,轻工业部门比重在1981年和1982年超过了重工业部门比重。此后,两大部门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其比重呈现出此消彼涨的波动状态。从1990年初开始,轻工业部门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又呈现上升趋势。以辽宁省所有工业企业为抽样框,从中随机抽出600家作为调查样本,有效样本为560家企业,从1999~2001年调查企业的结构变化和增长率变化的情况看,工业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迅速增长,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远快于重工业部门增长速度,带来的结果是在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轻工业部门比重上升,重工业部门比重下降。按照投入要素结构分类则可以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速度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1.5倍,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认为,在人均GDP由8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这一阶段,是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可称为横跨经济成长的起飞与向成熟推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随着人均GDP的快速上升,需求结构将显著地以满足温饱为中心的必需品消费阶段向非必需品消费阶段转化,适应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二产业高速增长,其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二元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现代非农产业占据主要地位;在经历了工业化的扩张期后,将逐步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其明显特征是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这就是所谓的“高加工度化”;随着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将进一步表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物流、商流及信息流等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①
贺耀敏认为,我国几十年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工业化战略。我国工业化战略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这是我国实施初级国家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特点就是大力发展重工业,也可以称之为初级重化工业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这是我国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的阶段,以制造业的繁荣、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为特征。第三阶段就是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包括能源工业(煤炭、电力、石油工业)、冶金工业(主要是钢铁工业)、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等)、化工工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就是说,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基本的特征,重化工业必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的产业领域,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和主导产业群,重化工业水平的提升必将极大地拉动整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重化工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必将极大地带动整个国家工业化技术的提高,重化工业发展后劲的提高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