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斌〔1〕
梦想即方向,是人生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儿时的很多梦想如今已经淡去甚至已经遗忘,生活在当下的时代中总是在与忙碌的现实赛跑。已经过了三十而立正行走在四十不惑半路中的我,很多时候就像歌词中唱的:“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然而,不管经意还是不经意,对梦想的思考和追寻却总还是会在心底泛起。
在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梦想同时,十年来,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一直伴随着我,那就是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成为中国和韩国友好交流的民间使者。
缘起图书馆
这个梦想缘起于大学毕业前一年,我结识的一位韩国留学生女孩,也就是我现在的妻子。
2001年的3月,我正投入紧张的考研准备中。在图书馆学习的一天,我偶然认识了坐在同一张自习桌对面的后来成为我的妻子的女孩。她当时是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的学生,休学到中国进行短期的中文研修。在认识她以前,除了中学地理课上关于韩国的介绍和中国足球的“恐韩症”,我对韩国了解的并不多。因为这个机缘,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韩国,进而被韩国的魅力吸引而主动去关心她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上,中韩之间的交流就源远流长。而自古以来,浙江地域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频繁。早在中国的唐代,韩国大海商张保皋的船队,来往于中、韩、日之间,南方就以普陀为据点。宋代的明州(今宁波)是海路连接韩国的大港,朝廷在明州就建有高丽使馆专门接待韩国使臣和商客。杭州的慧因禅院也因高丽王子义天的求法习经而俗称为“高丽寺”。元、明、清三代,浙江与韩国的海上贸易更加发达,也留下了不少遗迹。到了近现代,由于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韩人民并肩战斗,韩国国父金九就曾避难海盐南北湖。杭州前几年新修建的“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也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这些,都成为今天的浙江人民与韩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情感纽带。
事实上,中韩两国从1992年8月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得非常快,一直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中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区和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中韩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5%的速度迅猛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随着对韩国了解的增加,我认识到中韩两国还具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关系。中韩关系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还会深刻地影响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所以,致力发展中韩合作关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有了为中韩民间友好交流做一点事的朴素想法。
架起中韩学生交流的桥梁
伴随着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韩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也飞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有6万多人,韩国是中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而在韩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约有7万多名,占其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0%。
2001年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2002年毕业留校工作后,我继续保持了与韩国留学生群体的交流,而且从浙江工业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延伸到了浙江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语言学习到生活适应,到文化融入,我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为了更多的了解韩国文化,我开始学习韩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 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深入地去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也结识了很多韩语爱好者。为了帮助大家学习韩语和增进中韩学生的交流,我和另一位在铁路系统工作的韩语爱好者共同推动了杭州韩语角的建立。韩语角的建立和运作,给韩语爱好者架起了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很好地促进了中韩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我也一边学习韩语,一边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韩国学生的事。
付出真诚收获真诚 付出友谊收获友谊
2004年夏天,通过提交论文和面试,我很有幸地获得了参加全国青联“中韩青年友好交流计划”赴韩交流活动的机会,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一员赴韩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交流访问。“中韩青年友好交流计划”是在2003年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访华时与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的《青少年交流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型中韩青年友好交流项目。根据协议,自2004年起,韩国政府每年邀请500名中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访韩。全国青联和韩国文化观光部分别受两国政府委托,担任各自的具体实施单位。代表团成员主要由公务员、文化教育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青少年工作者组成。
在十天的访韩期间,我们通过与韩国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者的交流、产业考察、拜会有关政府单位和民间团体、民宿、参观历史古迹等活动日程,与韩国青年及各界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对话与深入的交流,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友谊。访问交流共经历了首尔、仁川、水原、全州、南原、蔚山、釜山等城市,拜会参观了韩国总统府、国会议事堂、文化观光部等政府机构和三星、现代、SK、太平洋等大企业集团和统一展望台(韩朝边境)、景福宫(韩国旧王宫)、KBS电视台、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首尔奥林匹克公园、C O EX会展中心、全州民俗文化村、国立中央青少年修炼院、国立全州博物馆、南原春香公园等文化场所,还与韩国青年团体举行了教育、经济、文化等论坛。
在韩国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蔚山访问时,代表团安排了民宿活动。我带着几位团友居住在韩国现代重工集团的一位部长家。他的夫人是位热心于公益活动的女士,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此后的几年中,他们家因丈夫海外工作原因搬到新加坡,但一直都保持了联系。
在首尔举行的交流晚宴上,韩国高阳市的一位议员将她在梨花女子大学上学的女儿介绍给我认识。因为年龄相仿,我们很快成了朋友。在我的影响和鼓励下,她后来还曾到中国来留学深造。
通过这次活动,我结识了包括国会议员、青年组织领导人、企业人士、大学教授和学生等许多韩国朋友,传递了中国青年人对韩国的友好,也深切感受到了韩国青年对中国的友好。访问结束回国后至今,我一直和其中的很多朋友保持着联系,经常向他们介绍我个人和中国发生的最新的变化,也从他们身上了解更多韩国的情况。
赴韩前在北京集中培训时,前韩国驻中国大使金夏中先生接见了我们,并为我们做了演讲。演讲时,我就中韩民间交流感兴趣的方面向大使先生提问,并获赠大使亲笔签名的由其撰写的关于介绍中国的《腾飞的龙》一书。
2005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创作被称为“韩流三部曲”的《船月》、《虎步流亡》、《回归天堂》的作家夏辇生老师。她原是一名资深记者,因为特殊的家庭关系接触到了韩国被日本殖民统治时间在中国流亡的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先生的一些故事。随后她通过大量对有关历史人物及其后代的采访和史料研究,撰写了反映在中国人民帮助下,韩国开国元勋金九先生领导下的在中国开展的韩国抗日复国运动。她用小说的形式叩问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并拂去岁月的尘封把蕴含于历史之中的故事挖掘出来。用夏老师的话说,他是为了“传承中韩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了解到这些故事后,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觉得有责任让更多的中韩年轻人了解那段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抗敌的故事。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我的邀请与促成下,夏辇生老师来到浙江工业大学为学生做了一场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很多的韩国留学生也在我的邀请下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上,夏老师讲述的那些故事把大家的思绪带到了六七十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中,更是告诉了中韩青年一代和平来之不易,友谊弥足珍贵。
同年的暑期,为了更多地了解韩国的情况,我赴韩游学两个多月。游学期间,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结识韩国朋友,了解韩国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情况,还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开办的中国文化院参与了很多志愿活动,为韩国青少年朋友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悠久历史。
随着对韩国了解的不断深入和韩语能力的提高,很多感兴趣的学生来和我探讨有关韩国和韩语的话题。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开设了《韩国语入门》的选修课。课程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因为是语言课程,教室和人数有所限制,很多学生就搬着凳子坐在过道和后面听,一些韩国留学生听说了之后也怀着好奇心来到了课堂。也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安排韩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友谊的种子一颗颗埋在了年轻学子的心中。一些学生有想去韩国留学的想法,我积极地鼓励和给予他们帮助。在我的帮助下,先后有五名同学去韩国攻读学位,其中有两位目前还留在韩国工作。
2006年元旦前夕,我通过一个在杭韩国人群体的网络社区参加了他们的送年会活动。在送年会上,我认识了很多在杭州工作生活的韩国人,并了解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经常会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在那之后的几年中,从考驾照、找房子、孩子上学、谈事业合作等各方面我都尽最大可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以至于后来我在杭州的韩国人圈子中变得小有名气。2007年我举行婚礼时,就有二十多名在杭的韩国客人前来参加。我越来越多的开始参与到与韩国有关的活动中去。学校有韩国大学的代表团来访,我陪同校长一起参与会见交流。我还参与了杭州韩国商会成立、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成立、杭州韩国临时政府旧址开馆、在杭访学韩国教授诗集发表会等有关中韩交流的活动。
当真诚面对真诚,我收获了很多韩国朋友的友谊,也帮助了很多中韩朋友的交流与合作。
尽己所能 化解中韩交流中的不和谐声音
在国内的“韩流”和韩国的“汉风”不断升温的同时,我也发现网络上出现了很多韩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和中国人对韩国存在误解的情况。特别是在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等事件时,曾引起两国民众热议,甚至引来互相的谩骂和攻击。
我在认真分析了相关的事件后,认为这是部分中国人自大自满的大国心态和近代几百年屈辱史留下的自卑阴影与部分韩国人认为自己是与欧美有共同价值观的经济强国的自大心态和在国家统一上无法自主而要看中美大国态度的怨愤和挫折感在作怪。
自大与自卑的交织,让中韩两国的国民心态变得很脆弱、很敏感,感情上也易冲动。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和感情,一遇到风吹草动,就立即释放出威力,而这种威力往往是不理智的,遮蔽了人们追寻真相的眼睛,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所以,为了维护和发展中韩关系,就要消除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以平常和对等的心态看待对方,这需要多交流、多互动,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和加强信任,在信任中提升友谊。在这方面,政府的有力推动和媒体的正确报道(引导)都至关重要。同时,民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样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在发生这些事件时,我一般都会增加与韩国朋友的联系,告诉他们真实的信息和大部分中国人的真实想法。为了帮助中国学生了解更真实的韩国政治、文化情况,避免被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误导,我又开始在大学开设了《韩国文化概论》的选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韩民族的起源、朝鲜半岛的历史、韩国传统与现代文化、韩国政治经济与民生发展情况,同时适当介绍一些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等内容。课程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关注。通过课程中对韩国端午祭申遗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韩国的申遗活动并不是网上所传的“端午节”申遗,而是对韩国江陵地区在历史上很早就有的在端午节时期举行的一系列传统活动申遗。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很多专家也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对类似事件渐渐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鼓动,开始用更成熟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事业与家庭中的中韩友谊
2008年春天,我辞去了学校的工作进入企业工作。虽然个人的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但我仍然尽可能地参与中韩交流的一些活动。2011年初,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的集团总部工作。利用在北京的机会,我积极参与了韩国驻中国大使馆开设的韩国文化院的活动。2013年的4月,我曾经工作和学习过的母校浙江工业大学的国际学院成立了中韩文化交流中心,我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工作。
在继续我中韩友谊民间使者的梦想途中,虽说看似与我的事业和生活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但其实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2012年7月,我从北京回到了杭州,进入了韩国历史最久的保险公司韩华生命(原大韩生命)刚刚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中韩人寿总部工作。我的事业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自己从事了一些中韩民间交流的活动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平台。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工作本身也已经成为中韩民间交流的一部分。
在家庭生活上,我更是收获了中韩友谊带来的结晶。2005年,我与韩国妻子注册结婚。记得在此之前,因为对国际婚姻的顾虑,我曾专门咨询过我的心灵导师曹星先生。曹老师那两句“未来的中国必然越来越国际化,家庭的国际化也是国际化的一种”和“遵循内心呼唤,勇敢去追求幸福”的话,鼓励我最后下定决心,克服很多困难与妻子结为人生伴侣。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健康可爱的中韩宝宝。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也包括了中国的“世界梦”。中国梦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除了全体中国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之外,也需要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和持续提升的国际合作。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和东亚重要国家,中韩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也将关系到未来中国梦的实现。
记得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时曾说过:“文化是连接两国人民灵魂的根。如果说中韩两国间的经贸往来代表今天,那么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它象征着明天、后天和未来。”
我相信,民间的友好交流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温家宝总理在访韩时说:“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长久、才有力量,才能成为中韩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我相信有了领导人的互信,又有人民友好的基础,中韩友谊与合作一定会长久。”
在未来的岁月里,因为与韩国特殊的缘分,我将继续努力,成为不断推进中韩友谊的民间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