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知道自己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更知道猎物的每个特征和习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对手,狼群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任何一个细节、一个“热点”,都会被狼考虑到。
如今的社会,人们都好“热”。新闻抓“热点”,谋职找“热门”,做生意看“热销”……。商品由畅变滞,利润由大变小,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商人对“热”的悟性。
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定律:热,就会人气上升,财星高照,趁“热”经商,就会稳操胜券。曾几何时,股票热时,炒股的发了;房地产热时,炒房地产的发了;君子兰热时,炒君子兰的发了;经商热时,早期入市者发了。于是商人从“热”中看出了门道,“热”就有市场,就有财源。商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追热族”。
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热”,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消费观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精明的商人,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并推波助澜,变“小热”为“大热”,变“单项热”为“连环热”。
在法国,1989年的冬天刮起一阵“戴帽风”。女士们纷纷戴上钟形小尼帽、卓别林式小圆顶帽、罗宾汉式小尼帽、帽沿为螺旋形的贺顶尼帽、双色尼帽、扁平软帽、方格鸭舌帽等,男士们则戴得州牛仔帽、灯芯绒扁软帽等。青少年也跟着凑热闹,戴一种曾在70年代流行一时的软盖帽。这给帽子经销商带来好运。
也在1989年,日本掀起一股“包袱热”,一些时髦妇女身穿时装,手捧或拎一个饰有各种宠物以至名山风景的古典式包袱,形成一种集古今于一体的调和之美。各百货公司竞相推出花色繁多的包袱,并把它列入“时装”之内,生意颇为兴隆。
还是在1989年,中国则出现了“宫廷热”,“清宫御点”、“宫廷糕点”纷纷上市,连茶盒上也印上了“御用珍品”的字样。一些餐厅挂起了“宫廷风味”的招牌,厅内的摆设也仿照宫廷的格局,让人在“宫廷”中尽情地品味美食。故宫出租皇帝衣装,供拍照留念,让“瞬间皇帝”的风采流传万古。有一家酒厂推出“宫廷酒”,特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弟弟来增添酒的“宫廷味”。
上述“热”的民族色彩较浓。更多的“热”,则具有国际性,往往在若干国家以至全球范围内同时掀起,如“腿部时装热”。
有时候,热点是人为炒做出来的,有的商家精于此道,采用各种方法,制造“热点”,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某贸易大厦在市场疲软、销售额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热点经营”的战略方针。
(1)捕捉热点
1989年,进口高档鞋走俏,大厦经营者对这一市场信息进行了分析,果断地成立了该市首家经营进口鞋的中外合资企业“国际鞋店”,一炮打响。
(2)催化热点
消费者需要引导,热点需要催化。1991年春,大厦从市场监测中了解到,南方流行印花仿麻纱西装,为了引导北方顾客的消费,把这种西装催化成消费热点,聘请时装模特身着印花仿麻西装,走街串巷,大作广告,一个月内竟售出40万元的商品。之后,大厦又举办了“T恤衫展销”,请来龙狮舞表演队与模特表现相结合,大大刺激了消费,30天售出53万元的T恤衫。
(3)制造热点
1991年,贸易大厦捕捉到一个信息:中学生买平跟鞋难。对此,大厦及时召开了题为“大家都来关心中学生”的“三方对话会”,大厦经营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三方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使生产厂家获得了有价值的建议,据此生产出来的适销对路的鞋子,又成为销售的热点。
通过“热点经营”,大厦增加了经销商品的品种和营业额。贸易大厦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核心环节——市场监测功能,使热点商品不断增加,企业走出了困境。
市场监测还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监测效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