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狼群的内部,每一只狼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声音与群体内所有其它成员的声音不同。但是狼群深情地嚎叫时,它们却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群体。
这种嚎叫就是狼的语言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正是这种交流方式使它们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句俗语就说明了与人交谈时若能投其所好,自然就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但倘若一句不慎,则会令对方恼火,而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话题才造成的。
一般而言,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提醒我们说话时欠考虑或没有考虑,但只要注意听一下自己讲的话和对方的反应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不足。
有时,我们会发现别人对我们所说的话并不感兴趣,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话题没有意义,而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另一方面,在说话的内容上要随着交流的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如跟农民要说粮食、土地、收成,跟工人得多讲钢铁、布匹、效益、奖金,跟知识分子得谈他的事业、爱好,等等。
见人说话,投其所好,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为了能与对方更好地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人接受、被人承认的感觉。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对方感到亲切,并愿意与你谈下去。而所谓的话题,就是言谈的中心。
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的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苦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话题的选择反映着言谈者品位的高低。如能选择一个好的话题,使双方有了共同的语言,往往就预示着交流成功了一大半。
根据狼性法则,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点来选择话题。
首先,要选择交谈者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天气状况、风土人情、体育比赛、电影电视、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
其次,要回避众人忌讳的话题。而个人的私生活(包括一个人的年龄、婚姻、履历、收入、住址等其他方面的家庭情况)、令人不快的事件(疾病、死亡、丑闻、惨案等),以及某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等均少谈或不谈为好。
此外,切记不宜谈论自己不甚熟悉的话题。
而性格比较稳重、内向、好静的人,他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不愿意多说,不愿先开口。当你与这种人交谈时,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让对方听。但要看对方高兴不高兴听,只要对方高兴听,就讲下去。讲完之后等一会儿,让对方来谈,如果他还是不讲,你可以问一些问题让他回答。等双方熟悉以后,他自然就有表达的欲望了。人想说话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些人要对交谈者有了了解之后才乐意谈。所以,一开始你对自己讲,边讲边观察对方,看他有插话的欲望时就让他讲,千万不能不看对方的情绪不停地讲。对方一开始插话你就要认真地听,变换个角色,变成他讲你听。
与人交谈时,不要只考虑自己说得痛快,而不考虑对方听得高兴与否。如果对方不高兴听的话题,说出来只能自找没趣,轻者对方不理,重者对方生气,与你辩驳或起身告辞(或赶你离开)。
另外,要注意一点,切记不要重复,不管是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还是讲那些听起来有趣的细节,很多事情简单地讲述或第一次讲都很有趣,但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重讲。有些人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自己一味地夸夸其谈,完全不在意另一方的主观感受,好像只要将自己想讲的东西宣泄出来就达到效果了,其实不然。你这样做,对你个人来说,倒是酣畅淋漓了,但对对方来说,却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因为你所谈的都是对方不感兴趣或者不能接受的命题。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既要有好的动机,也要注意有好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察言观色。
有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能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谈话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谈话的质量,多给别人留下一些有内容、有哲理,对问题剖析深刻的话,才能给别人留下你很有内涵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