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人类第一要务。只有生存下来,人类才能有所作为,积极奉献于社会。
自立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鼓励子女自立,适应生存的需要,让子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绍兴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做事喜欢稳扎稳打,喜欢极早策划子女的立业。如果子女天资聪明,会读书,即使家庭十分贫困,父母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支持子女读书成才。如果发现子女不是读书的料子,家长就会实实在在地鼓励子女选择学艺谋生。乡下人就会让子女选择学木工、泥工、竹工、漆工、石工、理发工、裁缝等,城里人家就会让子女选择进工厂、商店,去各种作坊做学徒,以求得一技之长,长大后实现自立。
绍兴三财殿秦家在绍兴小有名气,为世代书香殷实人家。秦国光父亲秦栢清是旧时杭州钱庄一名高级职员,工资收入较高,家中底子也较厚实。秦国光母亲钱淑贞,知书达理,有文化修养。秦家不用愁吃,不用愁穿。
秦国光父母生养了秦国彦、秦国光、秦国建、秦国雄、秦国瑛四子一女共五个孩子。书香门第的秦家,当然不会选择让子女去学艺,自然鼓励子女走读书成才的道路。在父母亲的熏陶下,秦国光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勤奋自学的能力。
秦家有良好的读书条件。秦国光父母都有文化,喜欢看书,也爱买书。秦家藏书较多,诸如枟红楼梦枠、枟三国演义枠、枟水浒传枠、枟西游记枠、枟儒林外史枠、枟古文观止枠、枟孙子兵法枠,以及唐诗宋词一类的书等,近代名作家巴金、鲁迅、郭沫若的著作也都能在秦家找到,还有老版的枟辞源枠、枟辞海枠、枟康熙字典枠等工具书。同时,秦家还收藏着好几箱名人书画。秦国光家的藏书称得上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可惜的是,十年“文革”期间,秦家受到冲击,家藏惨遭洗劫。
秦家五个孩子,均利用家庭藏书颇多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书籍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特别是秦国光,尤爱看书,而且又善于思考,琢磨书中的精华。他从家庭的藏书中,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努力将它们消化吸收后,变成自己的知识。
秦国光的外公钱双岩,绍兴漓渚人,是一名正统的绍兴师爷,就职于外地,对秦国光母亲有较大的影响。因秦国光外公去世较早,秦国光没有机会接触外公,不可能目睹外公作为一名绍兴师爷的风采。但是,秦国光母亲经常向秦国光提及外公热爱书籍、痴迷于师爷工作的敬业精神。母亲的多次讲述,使外公绍兴师爷的形象,深深地印在秦国光幼小的心灵中,使秦国光对外公始终有一种敬意。
在大热天,一家人晚饭后坐在天井乘凉时,秦母有时也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些绍兴师爷仗义人间的动人故事。由此,秦国光对绍兴的师爷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秦国光开始收集绍兴师爷的故事。他被历史上一些著名师爷的胆识、文采,丰富学识、善于言辩和足智多谋的才华所折服。
秦国光从小喜欢文科、爱做文字工作,就自然地和师爷文化心有灵犀一点通,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他特别迷恋于绍兴师爷精通刀笔,“咬文嚼字”推敲判词的智慧及善于出“金点子”的过人谋略。
秦国光对绍兴著名师爷汪辉祖、邬斯道等人主张的“尽心尽言”、“入乡问俗”、“立品洁身”颇感兴趣。“尽心尽言”使他从中领悟到,尽心并不是趋炎附势,对主公唯唯诺诺,完全按主公的意志办事,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主公行事提出负责任的忠告,为主公负责任地当好参谋。“入乡问俗”使他懂得,只有了解各地风俗,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感情。“立品洁身”使他懂得,人要立品,要自尊自重,洁身自好,人的心术一定要正。秦国光觉得“立品洁身”是人人应该遵守的准则,大家都应该努力这么去做。
秦国光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接受了师爷文化的熏陶。
秦国光说:“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难以忘怀。”
秦母为了养儿育女,放弃了工作,专心从事家务劳动。秦母于1991年病亡,享年81岁。秦国光父亲在杭州工作,为了维持一家生计,顶多一个月回家一次,来去匆匆,与子女接触不多,所以少年时代对秦国光兄弟及妹妹五人的管教,担子全落在了母亲钱淑贞的身上。
秦母思想开明,她鼓励子女浏览群书,鼓励子女相互争论。秦国光非常感谢母亲给他们创造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得以自由地发展个性,培养自己的兴趣。
秦家家境虽然较宽裕,但秦母过日子非常俭朴,她丝毫不允许子女有浪费行为,不允许子女随意掉下一颗饭粒。在夹菜时,她教育子女要保持斯文,要相互谦让,大的要让小的,由此这也成了家庭中不成文的规矩。这种情景,给幼小的秦国光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秦母教育子女要诚实做人,她不允许子女说谎。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秦国光在妈妈面前说了谎,后来被发现了。为此遭到了妈妈的严厉处罚:秦母拿起缝纫针毫不留情地扎了秦国光的嘴巴,以此教训秦国光不可说谎。这事秦国光至今铭记在心。
秦母勤劳、俭朴、诚实的优秀品质,对秦国光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