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代天师张光羽化登仙后,众人推举张慈正为第十四代嗣教天师。张慈正非常善于担当,又历经磨难,颇有领导之才,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龙虎山名气日增,连武则天都听说了龙虎山有这么一位道法精严,极具才干的天师,十分仰慕,于是遣使召见。张慈正早已心游物外,对朝廷的征召并无兴趣。再加上祖父张恒举荐神医秦鸣鹤替高宗医治风眩病之事,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对武则天心存芥蒂,于是拒不赴召,躲进大山里继续隐修去了。按武则天的性格,你越是不让她见,她越要见。于是,反复派遣使者前往龙虎山找寻张慈正天师。由于张慈正拒绝朝廷的征召,更使得他的名气如雷贯耳。于是当地老百姓就把他隐居的那座山,改名为“征君山”,有的又叫“聘君山”,溪水称“征君坑”。方志和古籍对此均有确凿的记载。
《江西通志》卷十一记载: 征君山,汉天师十四代真人张子明隐此,屡征不起,故名。《江西通志》卷十一,《钦定四库全书》史部。
《明一统志》卷五十一载:征君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十四代真人张子明隐此,屡征不起,故名。《明一统志》卷五十一,《钦定四库全书》史部。
《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三载:
陆九渊《跋资国寺雄石镇帖》:“象山西址濒溪,溪有渡曰石龟,夹溪之山曰西山,西山之北有山峭峙,与西山同出,曰征君山。故老相传古有隠者在其上,累征不就,人号征君,因以名。”陆九渊《跋资国寺雄石镇帖》,参见《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三,陆九渊《跋资国寺雄石镇帖》,《钦定四库全书》史部。
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有两处记载了此事:
征君山,在龙虎山东。十四代真君隐此,累征不起,故名。二十七代真君,结庐山中之梧竹塘,得道冲举。亦名聘君山,见郑淡《雄石镇记》。
十四代慈正,字子明。天资明敏,常以易道教人,修道圣井山,惟三元日出传经箓。朝廷屡征不赴,年百余,闻空中仙乐下迎而化。所居号征君山,配龚氏。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
《汉天师世家》第“十四代天师”亦称:今圣井号征君山,溪号征君坑。
张宇初《金野庵传》:时龙虎主先天观者傅师正,馆于蓬莱庵。庵据征君、圣井、藐姑诸峰之会。张宇初:《岘泉集》。
从古籍和文献来看,武则天反复征召张慈正天师这件事,果然是真实不虚。那么,后来张慈正到底应召了没有?这件事情,张慈正如果一直这样僵持下去,还真的闹大了,按照武则天的性格,整个龙虎山还不会搞个鸡犬不宁?为了避免事情搞得太僵,张慈正勉强现身,首先要让武则天死心,表明自己不会赴召;其次,向武则天推荐了自认为是当今高道——自己的堂弟张惠感代替自己进京赴召。这件事情才这样缓和下来。不过,因为这件事,征君山的名字四处传开,人们反而忘记这座山原来的名字。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张慈正的影响力。
那么,张慈正天师举荐应召的堂弟张惠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同意应征吗?张惠感不仅深受堂兄张慈正天师的青睐,据说还得到人称“活神仙”的游帷观道士胡惠超的礼敬,这可十分难得。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方志的记载,张慈正天师的这位堂弟张惠感道法十分了得,得到征召之后就带着高徒孙智谅一同进京。张惠感进京后,很快得到了武皇的赏识,赐封“国师”尊号。此后,张惠感施展道法,做出了惊人之举。首先,他在明堂斋醮,感五彩祥云、神龙和黄鹤纷纷出现。如此祥瑞之兆,让武皇心花怒放,欢喜不已。其次,张惠感前往亳州太清宫修金箓斋醮枯井,不仅让原本干涸的枯井井水暴涌,而且还让井中飞出两条蛟龙。张惠感道行圆满,于浮云山白日飞升。此后,张惠感高徒孙智谅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记纂渊海》卷十一“新昌县”之“形胜”记载:“剑池在州圃后李仙磨剑之池,浮云山在高安张惠感冲举之地,飞霞山在高安西吴真君炼丹处。”《记纂渊海》卷十一,“新昌县-形胜”,参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江西通志》均记载了张惠感和其高徒孙智谅的生平事迹。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三十六记载:
张惠感,字智元,高安人,正一真人第十四代孙。自崇元观迁隐于浮云,志修神仙之道,时唐武后朝也。有游帷观道士胡惠超,寿数百岁,因游高安吴田瀑布,致敬吴仙坛道浮云师惠感。长安五年(705),武后召惠感为国师,斋于明堂。感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见神龙,黄鹤翔集。诏往亳州太清宫修金箓斋,醮九井。井久枯,时冰雪凝冱,忽有声如雷,水暴涌,二龙出戏。后异之,赐绢五百疋(同匹)。归浮云,游吴田瀑布,东林二贤庙、三元观,祭六丁,谢七元,炼丹浮云。明皇天宝中,有神人降于坛曰:子修行勤苦,诸仙保举,明旦鸡鸣当飞升矣。如期云物异降,白日冲升。武后久视元年(700)庚子所铸钟,记惠感姓名可考。高安调露乡,今有惠感故里、张氏坊存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三十六。
《江西通志》卷一百三记载:
(唐)张惠感,字智元,高安崇元观道士。武后召为国师,斋于明堂,有庆云、神龙、黄鹤之应,又奉诏往亳州太清宫祀九井,时冰雪凝冱,忽有声如雷,水涌溢,二龙出戏。后异之,赐帛,归浮云山炼丹,天宝中丹成冲举。(《安志》)
孙智谅,高安人,幼师惠感,炼丹于元秀峰,常有浮云罩其上,因呼浮云观。开元间迎至京师,年百二十余矣,帝问何术而寿?对曰:居山食果饮水而已。上叹息,送肃明观,遣内侍送枣二盘。再召见,内阁时忧旱,请夜醮,致雨,帝大悦。因问:治国之要。对曰:圣人之道,在一心,不他求也。赐衣帛遣归至德观。后复征不起。卒年百有四十。《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参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
张惠感跟张慈正一样同为正一真人第十四代孙中的杰出代表,张惠感的优秀同时也能印证出张慈正天师的优秀。他俩真是堂兄弟,连羽化登仙的方式,都十分相似,都充满神异,令人遐想不已,张惠感是白日冲举,张慈正则是仙乐下迎。张慈正天师以百岁寿辰辞世,元至正十三年,被追封为太玄上德紫虚真君。儿子张高继任为第十五代嗣教天师。
明太祖朱元璋和高道白玉蟾的诗歌对第十四代天师张慈正的生平事迹、道法特点和主要功绩作了非常精炼的总结。
朱元璋诗赞“第十四代张慈正”:
朝降崇巅,酤入市尘。过饮弗醉,暮归紫烟。
山云松扫,洞锁千年。和光同尘,玄之又玄。
白玉蟾《赞历代天师》第十四代讳慈正,字子明。
丹鼎能干活水银,举家一念瞻贫民。空中动破云韶乐,白鹤飞来风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