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3900000018

第18章 弃官袭教忠孝致仙

张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皇帝和佛教界就是否“拜君亲”的问题发生激烈冲突的时代。冲突的真正的根源乃是外来的佛教中不拜俗人的教义跟中国儒家忠孝思想矛盾。佛教跟朝廷之间“拜君亲”问题的争执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期,慧远跟桓玄就此问题展开争论。最终,慧远以《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折服桓玄,于是桓玄下令准许沙门不拜君主。至此,佛教跟朝廷就“拜君亲”问题的争执以佛教界的胜利而告结束。到了隋代,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颁布的《大业律令》条文规定:“诸僧道士等,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理。”不过,隋炀帝虽然颁布律令,但是佛教界和道教界并不买账。以至于,当隋炀帝在长安南郊接见群臣时,佛教僧尼和道教道士女冠“依前跱立”,并未致拜隋炀帝。到了唐代,“拜君亲”问题再起波澜,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及至唐玄宗等诸位皇帝,同佛教界发生了数次争论与对抗。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佛道设教,本行善事,岂遣僧尼道士等,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宜即禁断,仍令致拜于父母。”《贞观政要》卷七,参见《钦定四库全书》。虽然只是要求僧尼道士去致拜他们自己的父母,但仍遭到佛教徒激烈的反对,两年后,唐太宗被迫撤销了这道敕令。唐高宗时,“拜君亲”的问题愈演愈烈,唐高宗处心积虑想扭转佛教不拜君亲的这种状态,又汲取了过去的历代君王反对佛教不“拜君亲”的失败教训,首先于显庆二年(657)下诏禁止僧尼受其父母及尊长的礼拜,投石问路,来试探佛教界的反应,唐高宗的诏令称:“释僧离俗,但务贵高,坐受父母之拜,有伤名教。自今僧尼不得受父母尊者拜,所司明行法制禁断。”结果,唐高宗的诏令并没有受到佛教教团的反对,整个佛教界表现得非常平静。唐高宗初战大获成功,于是打算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彻底扭转佛教界不拜君亲的局面。于是,他于龙朔二年(662),再度发布诏令打算让佛教徒和道教徒拜君亲,诏令如下:

唐高宗敕旨

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然释老二门,虽理绝常境。恭孝之躅,事叶儒津。遂于尊极之地。不行跪拜之礼。因循自久,迄乎兹辰。宋朝暂革此风,少选还遵旧贯。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奖以名教,被兹真俗。而濑乡之基,克成天构。连河之化,付以国王裁制之由,谅归斯矣。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详议奏闻。《广弘明集》卷二十五,参见《钦定四库全书》。

唐高宗采取了比较柔性的策略,试图制造声势,先让各级官员就此问题进行大讨论,试探各级官员对此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迫使佛教徒致拜君亲,便顺理成章,有望一举而扭转不拜君亲的局面。哪知诏令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佛教教团强力反弹,一方面向皇帝上书强烈反对,一方面,联络那些笃行佛教的权贵向皇帝施压。九品以上文武百官,以及在京的州官、县官,共一千多人集中尚书省对此讨论和表决的结果也令唐高宗十分失望。官员大部分赞成不拜君亲,据统计539人议请不拜,354人议请拜,令狐德棻和阎立本便是这两种对立意见的代表。唐高宗闹了这么大的动静,结果被迫让步,只好下《停沙门拜君诏》,下令“今于君处勿须致拜”。《广弘明集》卷二十五。不过,僧尼们对此仍不依不饶,依旧要求不拜父母,但声势已大不如前,致拜父母之事最后也不了了之。到了唐玄宗时,旧事重提,唐玄宗于开元二年闰二月,玄宗颁布“令道士女冠僧尼拜父母敕”,命令“自今以后,道士、女冠、僧尼等,并令拜父母。丧纪变除,亦依月数”。依然受到佛教教团的强烈反对。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再次下令僧尼道士必须致拜君亲,唐玄宗的“僧尼兼拜父母诏”称:

道教释教,其来一体,都忘彼我,不自贵高。近者道士女冠,称臣子之礼,僧尼企踵,勤诚请之仪。以为佛初灭度,付嘱国王,猥当负荷,愿在宣布,盖欲崇其教而先于朕者也。自今已后,僧尼一依道士女冠例,兼拜其父母,宜增修戒行,无违僧律,兴行至道,俾在于此。《唐大诏令集》。

在皇权的反复的高压之下,唐开元末年,佛教最终屈服于皇权顺从了拜君亲的诏令。反观道教,在拜君亲的这个问题上,不像佛教那样强烈反对,而是在语言上保持沉默,在行动上却与中央保持一致,践行皇帝所提倡的“拜君亲”令。在整个佛教界都反对拜君亲的背景下,张颐身为道士却努力侍奉照顾自己的母亲,真是当时宗教界难得的正面典型,因此,其榜样的力量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道教界不像佛教界对“拜君亲”的问题如此强烈地反对呢?这是根源道教自身的传统中,早就有孝亲和忠君的思想。如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非常提倡“上善之法”与“上孝之术”。所谓“上善之法”指:“其行为也,常旦夕忧念其君王也。念欲安之心,正为其疾痛,常乐帝王垂拱而自治也,其民臣莫不象之而孝慈也。其为政治,但乐使王者安坐而长游,其治乃上得天心,下得地意,中央则使万民莫不欢喜,无有冤结失职也。跂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为之,无有疫死者也,万物莫不尽得其所。天地和合,三气俱悦,人君为之增寿益算,百姓尚当复为帝王求奇方殊术,闭藏隐之文莫不为其出,天下回应,皆言咄咄善哉,未尝有也。上老至于婴儿,不知复为恶,皆持其奇殊之方,奉为帝王,帝王得之,可以延年。皆惜其君且老,治乃得天心,天地或使神持负药而告子之,得而服之,终世不知穷时也。是所谓为上善之臣子臣民之行所致也。”所谓“上孝之术”指:“上善第一,孝子者。念其父母且老去也,独居闲处念思之,常疾下也,于何得不死之术,向可亲往居之,贱财贵道活而已。思弦歌哀曲,以乐其亲,风化其意,使入道也。乐得终古与其居,而不知老也。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也。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是名为太古上皇最善孝子之行,四方闻其善,莫不遥为其悦喜,皆乐思象之也。因相仿效,为帝王生出慈孝之臣也。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归结起来就是要修道者孝亲忠君。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俗》明确指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唐代道经《洞玄灵宝道学科仪》“父母品”规定“出家之人,若道士、女官,身心依道,俗化全一隔,然于鞠养,有殊常俗。若在远,随四时省间;若在近,随月朔省间;在寒在热,在凉在喧,定省之时。”要求道士女冠归省双亲,对父母要嘘寒问暖时常关心。孝亲忠君的思想在净明道中被推向了极致,提出了忠孝成仙的观念,《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称:“仙学始乎孝,至道而学成。上士以文立忠孝,中士以志立忠孝,下士以力致忠孝,味道者反此不有于忠孝。何谓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为天下唱。何谓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何谓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众人率。如此者,南昌上宫著名,升籍入仙,而忠孝之送终矣。”

应该说,第十七代天师在道教忠孝成仙的观念的嬗变过程中,应该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据说张颐,在父亲张应韶羽化之后,弃官嗣教。张颐修道有成,年八十七岁(白玉蟾称他九十而化),童颜皓齿,不疾而化。

明太祖朱元璋和高道白玉蟾的诗赞总结了他的生平事迹和道法特点和主要功绩。

朱元璋诗赞“第十七代张颐”:

至危而全,难去而天。乃知尔仙,乃知尔贤。

流派十七,道气陵烟。孰谓其颠,孰谓有缘。中《皇明恩命世录》卷之一,参见《道藏》第34册。

白玉蟾《赞历代天师》第十七代讳顺,字仲孚。

贵豀一尉隐家山,静结茅庐三两间。九十岁时尸解日,时人独见是童颜。

同类推荐
  • 我先祖的故事

    我先祖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是利玛窦、徐光启与熊三拔的后代。四百年前,利玛窦、熊三拔跋山涉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相遇,共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四百年之后他们的后人也走到了一起,追溯古时,谈论当下。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由三位后人分别叙述他们祖先的生平故事、历史贡献及迄今的家族发展史。在2010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之际,本书有着更为特殊的价值。书稿中文后附意大利文。
  • 优雅天使心:赫本给女人的24堂优雅课

    优雅天使心:赫本给女人的24堂优雅课

    本书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翻阅赫本的生平,就此解读一个女性优雅魅力的极致。我们研究赫本,是为了找到自己。我们也要像赫本那样充满自信,充分发挥我们的优点,展现出自己对时尚的直觉。研究赫本的生平、勇气和她所经历并克服的一切,更有助于我们对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她的优雅、高贵、行为以及其他一切,会给予想要活出真我的女性最好的启示。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一本奇特之书、感人之书,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对是非有很高的判别能力,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随声附和,听风办事;不愿做违心之事、发违心之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平日工作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有基于“定见”的“定功”。北大七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最好的时期”;兰大七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威压,办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本书分为圣马丁、安东万·约米尼、左宗棠等部分。
  • 南唐后主李煜传

    南唐后主李煜传

    本书全面评说了南唐后主李煜秉性任意纵情声色、以亡国的措施图存、落魄投降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自杀成瘾:画魂

    自杀成瘾:画魂

    红杏出墙,成了他们的永别。她拥有无尽的生命,却没有永恒的青春,他拥有永恒的青春,却没能够长生。画魂——画的是皮,是骨,更是人心。一次殉情,穿越千年王朝一场相遇,成他手中玩物一个阴谋,阴错阳差拜师一生无奈,灵魂分割两人一心为他,陷入自杀成瘾她的身份,她的爱情,他们的生死劫兜兜转转几经离殇,为让人起死回生,为与心爱之人执子之手,为追寻前世男友两魂七魄,最终深陷自杀轮回飞禽走兽统统都想吃她,阴间十帅都想将她拿下,世态炎凉只能收起画魂能力,经历时间百态,纠结前世今生,破解重重阴谋,她最终会不会破解画魂自杀秘密,回到心爱的人身边?还是.....
  • TFBOYS之梦已碎,心无杂念

    TFBOYS之梦已碎,心无杂念

    梦已碎,心里不会剩下了什么。但愿当初的你,我,他是否还可以相见?愿我们可以向当初一样,心无杂念。但世间总是那么的无情,在规定的时间某个角落里,还会有你。tfboys,林韵,已经逝去的林雅,最亲的哥哥,最心痛的组织之间,会有怎样的火花。敬请期待。
  • 白云小城

    白云小城

    他们慢慢走出了森林,两个人的影子渐渐合在一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人——尽管不会是一个人。两人的影子远去了。风吹得更猛烈了,水仙花摇颤得更厉害了。水上花摇,水里影颤。
  • 那些年我们的时光

    那些年我们的时光

    这个小说说的是关系很好的一组人,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并经过无数波折后,回到故乡的故事,书中还穿插许多的仙侠元素,值得一看。
  • 挖着祖坟成至尊

    挖着祖坟成至尊

    没有吃的了?走!刨别人祖坟去,挖个几炉仙丹当饭吃!没有修炼资源了?走!刨别人祖坟去,挖几车仙丹药草,留着慢慢用。没有功法秘籍、武器装备了?走!刨人家祖坟去,挖!挖!挖!老王八告诉你别惹我,小心你家祖坟明天能见光!
  • 神欲混沌之我为红颜

    神欲混沌之我为红颜

    主人公成昊被昊天大陆强者追杀,逼不得已跳入死亡湖,但却奇异的穿越到了一个叫地球的大陆,从此展开了他的艳遇之旅,本来一直很低调的成昊却屡屡招人威胁暗杀,紫薇帝王命,怎能允许别人轻易威胁踏溅,成昊以地球大陆为基石,一路艰险的穿越一个又一个大陆,只为了保护身边那些深爱自己的红颜,成就为她们心里不败王者。
  • 重生之可不可以不悲伤

    重生之可不可以不悲伤

    杨乐乐竟然为了期末考试丢了自己的小命,却意外重生回到2000年,面对前世的恩恩怨怨,杨乐乐想改变自己的未来,却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亲情,爱情,友情的纠葛;贪婪,背叛,罪恶的交织;感恩,救赎,进取的呼唤。一个平凡女孩的成长故事。
  •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寻心人

    寻心人

    一个入世修行的道士带着个便宜得来的猎人徒弟,在这个神魔都飘零的年代入世寻找自己的信仰和坚持。道虽飘渺,尙容足迹去追寻,世界至大,何以不能容心。
  • 神魔谈

    神魔谈

    诸神的黄昏,神亡了,魔灭了,无数神魔倒下,新的英豪站起!这是怎样的乱世!他来自异界,在这神奇的魔法位面,克服千难万险,一切只为生存!忘记过往,只有黑色的短刀相伴,斩落无数敌首,划破诸界时空!他曾是孤狼,面对艰险,独自前行!终城狮王,率领群雄,扭转乾坤!奥丁呢?祂如今只剩冈格尼尔长枪上的一缕残魂!拖尔呢?祂的尸体早已伴着雷锤沉入无尽汪洋!忘却芬利尔和尤蒙刚德吧,他们的尸骸早已腐烂、风化!甚至世界之树,也不见了踪影......序幕再度拉开,这里只有他和他的同伴,以及邪恶、强大百倍的敌人!新的篇章开启,这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传奇。请牢记,他的名字,叫——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