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字治凤,为第十五代天师张高的长子。其父张高以饮酒而闻名,而应韶则以善吹铁笛而名垂道史。张应韶自幼博学经典,精修至道,能百日不食。嗣教后不久,就思忖寻找一处风水宝地来隐居修行。这种想法一来是受祖上隐居家风的影响,二来是自己修道的实际需求。于是,一有空闲便外带上舆图和罗盘,外出寻访名山洞穴,考察哪些地方适合修道。每次外出均携长子张颐同游,目的是借此来磨炼张颐,同时培养他堪舆方面的知识。每次外出都有详细查看并研究舆图,确定龙脉的走势,以及砂和穴的确切位置,然后进入实地勘探。
古人对山川、大地和河流的看法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的眼中山川大地并非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物质,而是跟人体一样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在古代堪舆家看来,土壤就好似人的肌肉,而河水就好比人的血液,岩石就好比人的骨骼。大地有中心,就好比人体有脊椎一般,大地的中心就是昆仑山。古人把山脉喻为龙脉,而昆仑山就是风水龙脉的祖山。杨筠松《撼龙经》称:“昆仑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千里来龙,到头结穴。堪舆师若明了龙脉的走势规律,也就知道何处结穴,就能找到风水宝地。古人深信天地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关联,这个联系就是气。这也是古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决定的,认为万物一气耳,“气行乎地中。气行也,因地之势;气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葬经》。需找风水宝地,其实就是去寻找天地人之间的那种顺天、应人、得地脉的最佳关系。对修道者而言,更是当务之急,故而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换言之,风水吉地,能极大促进修道者的成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应韶和张颐的种种努力皆围绕一个中心——修道。
一日,张应韶、张颐随着龙脉的走势一路来到上清南三十里的一处胜地,人称崖山。抬头一看,只见这里祥云结空、隆峰雄壮、群山飞翥、深谷流溪、崆峒奥演、山停水聚、元气融结、修竹茂林、鸟语花香,实乃钟灵毓秀之世外桃源,云雾缭绕之人间仙境。向山中樵夫一打听,原来这崖山高十五里,周迴六十里,南接云林,东连琵琶,上有三老峰和龙潭;下有汤家洞、黄家山、龙须井。
来到了黄沙坑龙须井处,张应韶手中的罗盘的指针微微抖动了一下。只见井泉盈盈,活水灵动,清冽见底。有诗为证:
潜龙蛰仗井渫老,
井畔遍匝龙须草。
风梳雨栉不计年,
奋掀一拂天地小。
灵泉活活泻九区,
区区满捋痴龙珠。
采之撷之编为席,
高眠不卷冷云嘘。
草堂睡足卧龙庐。张玉运:《龙须井》。
“颐儿,你看此处如何?”
“父亲,依我看——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这应该就是传说中标准的风水宝地了。”
“说得太对了,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颐儿,看来你的眼力大有长进啊。另外,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里的山前山后处处盛产黄精,这可是风水宝地的重要标志啊!《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得坤土之精粹’,黄精又名戊巳芝,《灵芝瑞草经》中称之为黄芝,乃四大仙草之一,长期服食,可容颜永驻,青春不老,乃修道之利器啊。”
“哦,我看到黄精了,哎呀,漫山遍野,真是太好了!谢父亲褒奖,我现在虽然粗通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但是对阳宅和阴宅的风水之间的区别一直不太清楚,请父亲给我点拨点拨。”
“古人云:‘夫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又说:‘地善即苗茂,宅吉则人荣。’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祸福昌吉,对堪舆家来说,千万不能出错,否则后果严重。《疑龙十问》云:‘大凡阳宅怕穴小,穴小只宜安坟妙,小穴若为轮奂居,气脉伤残俱凿了。’又说:‘大凡阳宅要穴大,宽阔连绵又平伏。前头横玉眼前宽,可为市井于内外。’阳宅和阴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穴的大小,故阳宅之穴场、明堂,以宽阔平坦为得势。风水家推崇‘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我们修道之人对风水的要求更高,因此有‘天下名山僧道占’的说法。”
“太好了,经过您的点拨,我现在明白了不少。父亲,我还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不知当问不当问?”张颐忽然变得有点吞吞吐吐。
“犹豫什么,但说无妨。”
“我常常听人们说我们修道之人穷酸,说我们根本不懂得世俗世界的许多乐趣,还说我们每天打坐念经的修道生活,枯燥乏味,简直就是浪费生命。父亲,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说老实话,我年轻的时候跟你一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相信你的爷爷还有我们的祖辈们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因此,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其实,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的。金钱权势谁人不慕?美味佳肴哪个不爱?并不是说,我们跟世俗的人相比有多么的特别,我们故意不跟他们一样,非要去过清苦单调的生活不可。而是世俗的生活,用道的眼光来看,是有漏的,有缺憾,甚至会带来病痛和灾难,因为,他们违背了道的规律。隐修生活,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猿猴为亲,也并非如世人想象得那般清苦,当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所获得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我们修道之人,也追求快乐,不过不是世俗的短暂的快乐,我们并非厌倦人生,而是深爱人生,我们只不过是用更加深远的眼光来关注人生,因此,最终才能了脱生死,获得永恒的快乐!”
“谢谢父亲教诲,您的回答给我很大的信心。这下我明白了隐修的真义了。”
“很好!我们先搭个茅屋,等安顿好之后,再把你母亲接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