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与预防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处理的重点是消除病因。一旦发现有过度锻炼征象,必须改变锻炼计划,积极调整运动量,控制锻炼强度和时间,减少速度和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减少高难度的动作和专项锻炼,减轻精神负担,多辅以全面锻炼和放松性练习。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积极性休息时间,积极从事康复性医疗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气功、温水浴、按摩等),加强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病情适当给予药物治疗。过度锻炼轻者一般两三周可愈,较重者需2~3个月,严重者则往往需半年以上。病愈后恢复锻炼时,要逐步增加运动量,防止复发。
在预防上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身体机能检查;在制订锻炼计划时,要考虑到机体的可接受性与个体特点;要遵循科学锻炼原则,加强身体全面锻炼,注意锻炼的节奏和大中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大运动量比赛后要采取积极的恢复措施;要有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营养要充足,多食一些富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水果、蔬菜;生病时不应参加锻炼和比赛,病后恢复锻炼时要逐渐增加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此外,锻炼要注意环境、气候和季节的变化,采取适当措施。
缓解运动疲劳
疲劳常用“累”来表示,一般来说谁都有过这种体验。人体活动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叫疲劳。疲劳又分为身体紧张为主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为主的精神疲劳。
疲劳产生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疲劳?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无论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都是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内环境变化促进了大脑的保护性抑制,疲劳代表着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的降低。当肌肉活动到某种程度时,能源物质耗竭、血液中代谢物堆积、内环境稳态失调等因素,都是产生疲劳的原因。由此可见,疲劳是生命体对内外环境适应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从这种意义出发,重视对疲劳的认识和采取措施消除疲劳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运动时人体产生的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它首先伴有内环境的变化和不同生理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性反应。疲劳的症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感觉方面:全身疲倦、头重、嗜睡、无力等;
二是精神方面:精神不集中、焦躁不安、没有耐性、情绪低落、无热心、经常出差错;
三是全身方面:面色苍白、眩晕、肌肉抽搐、呼吸困难、口舌干燥、声音嘶哑、腰酸腿疼等。
当机体出现这些疲劳症状时,要及时休息,并对运动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才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疲劳的恢复
既然疲劳是由身体活动和精神性刺激引起的,那么停止进行身体活动和尽快脱离环境,无疑是最好的消除疲劳、预防疲劳产生的手段。许多研究者将疲劳的消除法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止性休息,一种是活动性休息(也叫积极性休息)。两种方法都有对身体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正确的方法是两种疲劳消除法结合使用。静止性休息时,诸如良好的睡眠或安静环境下的静坐,都有助于体内各系统功能的自然调整和大脑皮质的暂时性松弛;有助于交感神经紧张的减缓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有利于机体的恢复,有助于体力的复原进而促使疲劳消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更换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的手段,对消除疲劳是极其有益的。
(1)活动性休息:研究证明,在疲劳后更换运动练习或做些放松动作,都可达到疲劳恢复目的。这种方法就是活动性休息。苏联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最好的休息不是安静不动,而是动静交替,令其他肌肉群活动”,进而“为消除疲劳而活动的肌群,可由刺激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和肌肉而使疲劳减弱,达到全身疲劳的消除”。
积极性疲劳消除的生理学依据及其效益,日本的铃木等人通过实验得出了下述几方面:
①神志昏迷、眩晕及恶心的防止方面:在运动结束后转入低强度、慢节奏的轻活动,心脏的泵血功能保持持续状态,机体血液循环系统活动无骤然变化,就能防止上述症状的出现。
②防止过剩换气:停止剧烈运动后,由于运动时欠下的氧债过多会发生急促的大喘气。当机体转换轻运动时,氧债的补偿过程就能达到逐步化,而不致于出现过剩换气现象。
③加速血乳酸的排泄:疲劳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乳酸堆积。通过运动后的整理活动,使流经收缩肌群的血液速度仍不减慢,故能及时地把扩散到血液中的乳酸带走并排泄掉。另外,乳酸蓄积和氧债密切相关。乳酸消除率提高,氧债的消除也迅速。
(2)日常生活中的疲劳消除:及时消除疲劳,对维持健康和保持正常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学会一些简易消除疲劳方法,很有必要。
(3)节假日的生活安排:一般的工作周期是一周。而在工作间歇穿插进休息日,是消除疲劳、防止疲劳进一步积累的绝好手段。所以,当你劳累时一定要利用星期天,对自己进行调整。星期天与其他节假日的活动要安排得有意义一些。脑力劳动者要尽量去户外做活动;体力劳动者要干一些轻松愉快的事;青少年最好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老年人应与子孙团圆使精神生活满足。
(4)保证睡眠质量:睡眠是机体进行生活、工作、运动的支柱和动力。生活的节奏是极其符合大自然的昼夜规律的,即日出而作日落而寝,这种作息规律使身体的各功能,进行着协调和谐的顺应变化。
为了保证睡眠的效果,注意如下事项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睡眠要有规律。这对保证睡眠质量很重要,特别要养成定时入寝与定时起床的习惯。第二,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青年人8小时,老年人6小时,儿童10小时以上睡眠时间应保证)。第三,睡眠不足时应在白天补足。午睡时间以30~60分钟最适宜,可弥补一下睡眠不足。第四,优化睡眠环境。适宜的居室温度、湿度以及寝具的舒适程度,对睡眠都有一定影响,应予以注意。
(5)从膳食中摄取营养成分: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因此,除休息和睡眠等手段外,还应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但要注意膳食平衡原则,不能盲目补充,也不能补充过量。过量的食物还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且易造成脂肪沉积。
(6)淋浴:淋浴使皮肤保持清洁;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加速体内代谢产物排泄和促进疲劳的消除。40度的温水浴对疲劳消除最理想,入浴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此外,新近兴起的涡流浴、桑拿蒸气浴以及各类保健浴,对疲劳消除也有一定效果,但必须掌握科学的入浴方法。
(7)按摩:以全身性、轻手法按摩效果最明显。按摩促进疲劳恢复的机理是,通过按揉手法,使皮肤和肌肉的血液、淋巴循环加强,穴位刺激还能对神经系统起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按摩应限制在30分钟左右,不能过长和手法过重。
(8)音乐欣赏:音乐的奇特效益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对疲劳过度的人,音乐可使他们全身松弛下来。特别是低音域的音乐和歌曲,能使脑的供血充足、精神放松以及胃肠的消化功能提高,因而也是一种消除疲劳的有效手段。
以上,分别叙述了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措施。单独采纳任何一种方法,其效果都不理想,必须依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运用,疲劳恢复效果才显著。
运动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它不是独立的疾病,仅是一种征象,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运动中发生贫血,除有一般人的发病原因之外,更有一种仅是因运动锻炼因素而导致的贫血,这种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
产生的原因
红细胞破坏增加可导致贫血。运动时,由于脾脏释放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因而减弱,再加上运动时血流加速,使红细胞相互间、红细胞与血管壁间猛烈撞击和摩擦增加,造成红细胞破裂和溶血,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其次,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不足和消耗增加也可导致贫血。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肌肉增长使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而运动时出汗,使铁的排泄量增多,所以如果食物中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铁的补充,机体蛋白质和铁的不足而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引起运动性贫血。
症状表现
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其主要症状为头昏、眼花、乏力、易倦、食欲不振、体力活动差、运动中易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运动成绩下降。主要体征有眼结膜苍白、皮肤发白无血色、安静时心率加快,心尖部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血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数值(男红细胞数低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的低于350万/立方毫米和105克/升,14岁以下儿童少年应不低于120克/升)。
患者的症状轻重程度与血红蛋白的多少和运动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例如,当某女青年的血红蛋白在100~105克/升时,一般仅在大运动量才有的征象,如低于90克/升时,则在中等运动量就会出现症状。
在确诊运动性贫血前,必须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贫血。在鉴别时,应由全面、详细的医学检查来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作为诊断运动性贫血的参考依据。运动性贫血的特点是:如果明显减少或停止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一个月),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值明显增加;如锻炼停止后,营养供应又较充足、完善,但并未见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或增加较少者,则应考虑为病理性贫血。
处理与预防
应减小运动量,必要时可停止正常锻炼。一般来说,当男子的血红蛋白在100~120克/升,女子在90~110克/升时,可边治疗边锻炼,但锻炼时要减小强度,避免长跑等耐力性运动;而男子低于100克/升,女子少于90克/升时,应停止大运动量锻炼,以治疗为主。饮食宜富有营养,摄取蛋白质、铁质、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可服用抗贫血的药物,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和胃蛋白酶合剂。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锻炼强度,要防止过度锻炼的发生。膳食要合理,富有营养,食物加工和烹调要科学。每天每千克体重至少要保证摄入蛋白质2克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1/3以上,必要时还可补充氨基酸和铁剂。要克服偏食和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和膳食制度。
女生们注意了
青少年女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得到协调均匀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变化,男女学生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运动能力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著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前和月经后盆腔充血而出现的腰酸、小腹坠胀及乳房胀痛等现象,以及伴随出现的疲倦、嗜睡、情绪波动、头痛、轻度浮肿等症状均属正常现象。
月经期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注意饮食卫生,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生冷和刺激性食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休息和睡眠,避免身体(尤其是下半身)受凉。避免在湿地久坐、涉水或淋雨,忌用凉水洗澡、洗头、洗脚。注意外阴部的清洁与卫生。
在月经期,参加体育锻炼应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对待。遇有月经紊乱、痛经等现象发生时,应暂停体育锻炼。如月经正常,无特殊反应,身体健康的女子在月经期不必完全停止体育锻炼,可以适当参加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月经期间,由于子宫口松弛,子宫易被感染,因此应十分注意经期卫生。但是由于多数中学女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中学女生这种畏惧、焦虑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月经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应小些,时间也不宜太长,可在早操、课外活动时间做轻微活动,如徒手体操、散步、慢跑等。应避免从事强度大、震动大、增加腹内压力及憋气的静力性练习,以免引起经血过多或改变子宫位置。由于子宫口开放,子宫内膜破裂出血,阴道内酸碱度降低,易感染病菌,故不宜游泳,以免病菌侵入内生殖器官,引起炎症性病变。
女生在月经期间,不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还要保持乐观的心情,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理,及时地注意月经期间的护理,也可以预防各种妇科疾病,建议女生们可以注意以下4点:
(1)内裤要柔软、棉质,通风透气性能良好,要勤洗勤换,换洗的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晒干。
(2)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个别女生在月经期有下腹发胀、腰酸、乳房胀痛、轻度腹泻、容易疲倦、嗜睡、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易忧郁等现象,均属正常,不必过分紧张。
(3)注意卫生,预防感染。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避免过劳。经血量多者忌食红糖。
(4)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血热者经期前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葱蒜韭姜等刺激运火之物。气血虚者平时必须增加营养,如牛奶、鸡蛋、豆浆、猪肝、菠菜、猪肉、鸡肉、羊肉等,忌食生冷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