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0800000004

第4章 素书解译(1)

原始章

【注解】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音,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解译】

人生在世,以什么作为根本?黄石公认为: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即为做人、处世的根本所在。这五者也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最高境界。人生成败荣辱,说到底就是对这五个字的把握。

【原典】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解】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解译】

道、德、仁、义、礼,看似五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其实在指导做人上,是合而为一的,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五种美德,所以儒家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它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生最大的谋略。

有些现代人对古代道、德、仁、义、礼这些精神因素不以为然,认为对今天的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是人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中国社会绵绵五千年不绝?其实奥秘就在中国道、德、仁、义、礼的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不朽。于是儒家讲立德、立功、立言,民间讲祖宗崇拜,道家讲“长生久视”。那么什么才是不朽呢?简单地说,只要精神永存、圆满,即为不朽。

在中国人看来,“精神”并不是虚无的,而是某种有质有形的东西,具有超乎我们想象的能量。这种思想从儒家提倡“仁者无敌”,到今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以贯之。如何才能获得这种能量呢?中国人又提出了以“内省”为主的自我修养,并将道、德、仁、义、礼五德作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

试想,如果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都在自觉追求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这个民族肯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绵绵长久。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解】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解译】

所谓的道,就是人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是宇宙天地、人类社会运行不竭的自然准则。“道”虽然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却很少有人能知道个中的缘由。

“道”是个外延无限大,内涵几乎等于零的概念。它简单到无法再简单,只有一个字;它又复杂到无法再复杂的程度,大到无极,小到微尘,甚至人的一呼一吸,一啄一饮,都在道之中。

具体来说,道又可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天有四时,风寒雨露,斗转星移,此为天道;百川归海,万物荣枯,此为地道;成败荣辱,长幼有序,夫妇之别,此为人道。

虽然“道”恍惚难明,但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尽力去揣摸它,《论语·里仁》中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早晨明白了宇宙的大道,那么晚上就死去也无遗憾。顺道者,事易成;逆道者,业无根。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解】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解译】

所谓德,就是指人在生活中的所得,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让世界万物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德字的本意就是“得”,即为得到、所得。那么怎么才能得到呢?首先人必须有要求、有欲望,只有内得于心,才能外得于物,只有想到,才能得到。所以“德”的核心是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必须是正确的,它必须合乎“道”的规则,这样的人才会有求必应,大欲有大成,小欲有小功。如果不讲道与德,不顺应自然的法则,即便心机算尽,欲望终将落空。

德字从“彳”,就是行动的意思。人光有想法那是空想,要想“得到”就必须付诸行动。还是孔颖达说的明白:“在心为德,在施为行。”心中有德,并尽力行之,心动决定行动。所以德是做出来的,不作为就不会有德。

怎么做才会有德呢?说来也简单,就四个字:舍己为人。让别人有所得,才是真正的“德”。《易经》解释说“赞助天地之化育”即为德,人要像天地一样无私,让万物各得其所,让你周围的人各有所得,帮助你周围的人尽展其能,这就是“德”。看看中国古代提倡的德:忠、孝、仁、义、温良、恭敬……哪一样不是首先为了别人?

让别人得到好处,你就得到了“德”。

【原典】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解】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音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解译】

所谓的仁,就是亲爱,《说文》释仁曰:“仁,亲也。”指的是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有慈悲恻隐之心,以助万事万物都能遂其所愿,各有所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但什么是仁呢?孔子自己就不统一,有许多种说法,比如“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如果通读孔子,那么“仁”的思想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达: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先人后己。

从自己做起,首先要从心做起,要有一颗慈悲恻隐之心。世人总是将自己的忧伤、悲痛看得无限大,完全莫视别人的感受;如果有人能把别人的伤痛作为自己伤痛,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时时能体会别人悲痛的人,那即是圣人,也是佛家提倡的慈悲心。

可见仁爱必须从心做起,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也。”在出土的书简中,也有人将“仁”写作上面一个身,下面一个心,可见身心合一方为仁。当你用这样一颗心对待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于你。记住:世界将会因你的关注而改变。

做好身边的事。儒家从来不空谈理论,它重视“身体力行”,因此孔子在讲什么是仁的时候,总是对一些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发出评论,比如说,孔子就认为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的人,基本上没有仁爱之心。同样,“执事敬”也是仁的一个重要标准。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第一份工作是在东京帝国酒店洗厕所,但她立誓: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结果她做到了,她将每一个厕所,洗的都和新的一样,“敬业”成就了她一生的辉煌。

我们具有了仁爱之心、做好了身边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孔子给出了最终的答案:一切都为了他人!这也是中国人文的最高境界,而先人后己就成了“一切为他人”的唯一途径。仁爱之人,就是要将成全别人放在第一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让周围的人都能快乐到生活。

【原典】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解】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解译】

合乎事理的行为就是义,指的就是人办事时要合时宜,处世要得体,让人感到舒服。如果再进一步引申,义就是人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义”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判断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善,就应该得到奖励,而违背这个标准的就是恶,就要受到处罚。

义的一种误解。孔子本人在处理这个“义”上就很灵活:

当年孔子游学列国的时候,曾经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某个地方,整整10多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看在眼里,心有不忍,于是跑出去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也不问肉的来历,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实在搞不懂,于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原典】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解】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解译】

礼从大的方面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从小的方面讲,就是做人处事的规矩和法则。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不论在家还是在外,自觉或者不自觉都在践行着礼的规范,这样的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礼”是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但孔子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孔子所提倡的礼制也不适合当代社会,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向孔子学习。

首先,要学习孔子之礼的精神:尊重别人,永远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敬畏之心。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对别人报以尊敬,而且必须是真诚的。如果你对别人有成见,即使伪装的再巧妙,也一定会被看穿。所以,真诚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心状,绝不需要额外的掩饰;而且也是一种回报最高的投资,人生的许多机会都会因为真诚而不经意地落入你的手中。

其次,要学习孔子对待礼的态度:身体力行,绝不勉强。

孔子从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发展成为“孔圣人”,这其中绝不仅仅是因为孔子的学说。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到做到。凡是他提倡的,他自己都要去做,从一言一行,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并且他都做到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而我们周围的许多人,缺少的正是这一点,说一套、做一套,永远是个机会主义者。

孔子的言行一致,永远像一面镜子,照耀着后人的心灵。

【原典】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解】

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解译】

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做到的事,其实就是如何做人,即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因为人这种动物的内心极其不稳定,它既受自身躁动的影响,也极易受周围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当中。再加上人的创造能力、辐射能力非常强大,这就使人具备了相反的两重性,不可小觑的创造能力与破坏能力并存。

如何约束和引导这种“不稳动的强大能力”?就成了一切社会最紧要的问题,所以,不论在以前还是未来,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个人而言,其实人生最大的谋略也在这里: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如何利用别人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这场游戏当中,如果没有规则,上述两个目的都达不到。那么什么是游戏的规则呢?或者换一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游戏规则呢?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这场游戏的规则。符合这些规则,或者只要守住其中的几项规则,你就可以一直玩下去,甚至成就一番事业也说不定;如果你连一项规则都不打算遵守,那这个社会肯定不带你玩,这无疑就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同类推荐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论语》品读

    《论语》品读

    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品读,《论语》是一部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热门推荐
  • 九泉归来

    九泉归来

    三万年前,他被誉为星空下第一强者,却在众叛亲离之下含恨埋骨。一万年前,他成为这片沃土上唯一一名帝君,却在外族的侵略之下国破身亡。五千年前,他带领人类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却在破境之时走火入魔,身死道消。……历经九世风雨,数万年光景,当人类文明再度开始轮回,夏生终于又一次睁开了双眼。这一次,在他的灵魂深处,已经赫然多了八口无上灵泉。碧落黄泉可淬体,藏锋暗泉可炼器,无垢青泉可养生……当我归来之时,城若阻我,我便拆了那城。圣若拦我,我便宰了那圣!******************书友群:27144120,书荒的朋友可以前往一观莫语上一部作品:《文圣天下》
  • 星辰战天

    星辰战天

    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在跌倒的过程中变的强大。以星辰之名,向天,向神宣战。
  • 繁华散尽灿烂青春

    繁华散尽灿烂青春

    我们是在五年前认识的,我们一直是一个班的从我们的相知到相许,一直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有我们的笑有我们的哭,有我们的欣慰有我们的辛酸,有我们的欢乐有我们的悲伤,可以这么说是一段象琼瑶笔下的一个故事,我很想向大家介绍介绍.
  • 四大名捕之纵横黑白

    四大名捕之纵横黑白

    我愿意独自堕入黑暗,只要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我就死而无憾了……
  • 女娲情殇

    女娲情殇

    看女娲后人红楹与恶魔之子姬无双如何收集十大神器重铸封神台,还原千万年前神魔大战的真相之后最终神魔两界当何去何从
  • 吸血十字夜

    吸血十字夜

    一群不知名的生物来袭你会觉得可怕,不是的,这里讲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生死契约,与子携手,即使我们不是人类!
  • 无聊网游之幻世纪战神

    无聊网游之幻世纪战神

    一代部落文明等待着主角力挽狂澜,继而不断的魔兽让主角也在不断的成长,变强。我就是幻世纪战神,到底会被当做笑话吗?我会用实力证明这一切,让我们并肩作战,笑给他们看!
  • 爆笑穿越,冥王你要的手纸

    爆笑穿越,冥王你要的手纸

    他,青竹一般挺拔俊朗,她,火焰一般妖娆痴狂,他与她的相遇,是命中注定还是情牵三世?她一直逃避,他抵死纠缠,欢喜冤家爆笑登场!“风轻狂,本王会杀了你的,一定!”“呵,杀我?你先找到手纸再说吧,”她逃他追,她躲他寻,翻遍天下,只为报手纸之仇!
  • 英雄联盟之云帝

    英雄联盟之云帝

    这个世界没有光速QA,没有AP赵信和剑圣,没有一秒五刀,没有摸眼回旋踢和R闪于是,他来了...世界为之颠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让人暗爽的故事.....
  • 乾坤百态终成风

    乾坤百态终成风

    谁人懂乾坤万物之道,万物苍生六道轮回,百态万物苍生从何处来何处去,且看从远古至今与你细谈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