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的主要作用是疏理气机,可治气机不畅、气滞、气逆等病症,包括橘皮、枳实、香附、玫瑰花、佛手、檀香、荔枝核、薤白等。中医理论认为,气机不畅主要与肺、肝、脾、胃等脏腑有关,寒温失调、饮食不节、外伤淤血、情绪忧虑等都可导致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滞或气逆症的发作。肺气不畅主要表现为胸闷、喘咳、短气;肝气郁滞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胸闷、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脾胃气滞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大便不调等。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多配伍宣肺药、疏肝药、健脾药、消食药、活血药、化痰药等,标本兼顾。另需注意,理气药多辛温,易耗气伤阴,故温燥伤阴、气虚或阴虚者应慎用。
橘皮
又名:陈皮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
理气燥湿之常用药
橘皮为常用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橘皮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三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现代分析显示橘皮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猕猴桃中的维生素C含量(100毫克\100克)还要高15%~90%。
【橘皮小档案】
橘皮主产于广东、福建、江苏、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尤以广东新会所产的新会柑、广东四会所产的茶枝柑的柑皮,最为道地。橘皮属芸香科植物,其药用部位是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一般每年11~12月份间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现代研究发现,橘皮中主要含有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橙皮素、对羟福林、蛋白质、类胡萝卜素、肌醇、维生素C、维生素B1、钾、钙、钠、镁、锂、铁、锌、锰等。
【功效主治】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1.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腹满、恶心呕吐。2.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3.用于痰湿内停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真伪鉴别】
《本草纲目》中收集了有关橘皮的资料,载:“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橘、柚、柑三者相类却不尽相同。橘子果实比较小,味道泛酸,皮薄而红;柑比橘大,肉囊甘甜,皮厚发黄;柚大小与橙相仿,果肉微酸,皮厚且黄。李时珍曾根据果实的形态及味道辨别橘、柑、柚,以此来辨别青皮的真伪,他认为青橘皮是橘子尚未成熟时的果皮,柑皮、橙皮、柚皮等都不能取代青橘皮用。而当前市场上出售的橘皮,多掺有柑皮、柚皮等,购买时还应注意鉴别。
【注意事项】
1.气虚体燥、阴虚燥咳者忌用。2.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用。3.多服,久服陈皮易损伤元气。
【药膳养生】
1、行气健脾,化痰止咳
橘皮粥:橘皮1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粳米适量,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细末,每次3~5克,调入已经煮沸的粥中,并加姜汁适量,稍煮。适用于呕吐痰涎或清水、胸闷、食欲不振、头晕、心慌等。
2、解郁,理气散结
橘皮海带丝:海带丝150克,加入酱油、白糖、麻油、鸡精适量,备用。橘皮25克(剁末),加醋拌匀,再与海带、香菜拌匀,随意食用。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乳腺小叶增生等亚健康状态者。
【古今验方】
1、治酒醉
香橙皮500克(盐炒),陈皮500克(盐炒),檀香120克,葛花250克,绿豆花250克,人参60克,白豆蔻仁20克,研细末,每日空腹时,取10~30克,用温水冲服。适用于酒醉不解、呃逆吞酸。
2、治疗淤积疼痛
橘皮6克,代代花6克,大枣10枚、甘草3克,沸水冲服,代茶饮。可活血化淤、消风止痛,适用于骨折中期、淤积疼痛、关节活动僵硬者食用。
3、缓解不良情绪
橘皮30克(切丝),橘络10克,加水浸泡片刻,再加入橘核50克(敲碎),水煎30分钟,过滤留汁,加入蜂蜜30克拌匀,上、下午分服。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胸胁胀痛等亚健康状态者。
4、治疗气郁型鼻窦炎
橘皮15克,黄芪15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荷叶1张热浸,取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肺气虚型副鼻窦炎。
香附
又名:香附子、雷公头、莎草根
性味归经: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
理气之良药调经之要药
香附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能够行气止痛,又兼有调经的作用。李时珍称它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草纲目》记载,香附“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香附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还具有强心、保肝、利胆、抗炎、抗茵等作用。
【香附小档案】
香附生长于田野里,每年2月和8月采摘。主产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华东、西南、华南等地。属莎草科植物,其根茎可入药,一般在秋季采挖,洗净,燎去毛须,置于沸水中略煮或蒸透,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或用米醋拌香附片,浸润至透,用小火炒干,放凉,即为醋香附。醋香附止痛效力更强。现代研究发现,香附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生物碱、强心苷、黄酮类、糖类等物质。
【功效主治】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1.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腹胀痛等。2.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乳房胀痛、月经不调、闭经。3.用于寒滞肝脉引起的疝气疼痛、痛引少腹等。4.用于治疗男子心肺两虚。
【真伪鉴别】
香附与天葵子容易混淆,需予以鉴别:
正品香附根茎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的毛须,并残留根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
天葵子块根呈不规则短柱状、纺锤状或块状,略弯曲,表面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规则的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顶端常有茎叶残基,外被数层黄褐色鞘状鳞片,质较软,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放射状。
【注意事项】
气虚无滞、阴虚或血热者忌用。
【药膳养生】
1、行气健脾,疏肝解郁
陈皮香附蒸乳鸽:陈皮6克,制香附子9克,乳鸽1只,姜、葱、盐适量,绍酒10克,大火蒸40分钟,每日2次,吃乳鸽喝汤。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急性病毒性肝炎。
2、疏肝理气,解郁散结
香附路路通蜜饮:香附20克,路路通30克,郁金10克,金橘叶15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蜂蜜适量,上、下午分服。适于肝郁气滞型乳腺小叶增生。
【古今验方】
1、治疗月经不调
炒香附100克,研细末,用醋和丸,每次服6~9克,早晚各1次,温水送服。
2、治疗痛经
香附、益母草各12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水煎服,行经前3~5天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1次。
3、治疗崩漏
白芍15克,香附12克,生、熟蒲黄各9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淤型崩漏。
4、治疗闭经
香附15克,莪术、红衣、蒲黄、牛膝各10克,凤仙花、益母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适用于气滞血淤型闭经。
5、治疗扁平疣
香附12克,薏苡仁15克,木贼12克,板蓝根15克,连翘15克,蝉蜕9克,水煎服,每日1剂,14日为1个疗程。
玫瑰花
又名:徘徊花、刺玫花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
缓和理气兼和血
玫瑰花理气而不辛燥,和血而不破血,缓和理气,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轻症。《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玫瑰花“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本草正义》记载,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玫瑰花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有效去除器官硬化、修复细胞,抗病毒,解除口服锑剂中毒。
【玫瑰花小档案】
玫瑰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等地。按照我国的分类标准,真正意义上的玫瑰栽培品种全世界约有200~300个。玫瑰花具有甜美的香气,是食品、化妆品香气的主要添加剂。玫瑰属于蔷薇科直立灌木植物,其花蕾可入药,一般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收,用小火及时低温干燥。现代研究发现玫瑰花中主要含有橙花醇、丁香油酚、香茅醇、苦味质、鞣质、没食子酸、脂肪油、红色素、黄色素、蜡质等。
【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解郁,和血,止痛。
主治1.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胁痛、胃痛等。2.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等。3.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淤血疼痛。
【真伪鉴别】
市场上常有将月季花与玫瑰花混用的现象。月季花,呈类球形,花萼长圆形,花梗较长,萼片暗绿色,短于或等于花冠长,花瓣有的散落,长圆形,紫红色或淡紫红色,雄蕊短于花柱,气清香;玫瑰花,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花梗较短,萼片黄绿或棕绿色,花萼长于花冠,花瓣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紫红色,雄蕊长于花柱,气芳香浓郁。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用。
【药膳养生】
1、利气行血,散淤止痛
玫瑰花樱桃粥:粳米100克,煮粥,加入玫瑰花5朵、樱桃10枚、白糖适量,稍煮。适用于带下、痛经等。
2、理气解郁,和血散淤
冰糖玫瑰:玫瑰花50克,加冰糖适量,蒸15分钟。适用于肝胃气痛、月经不调、痢疾等。
3、养胃宽脾,理气散郁
玫瑰膏:玫瑰花300朵,用水熬浓汁,加入冰糖500克,小火收膏,每次1汤匙,沸水冲服,早晚各1次。适用于肝癌患者。
4、补心安神
玫瑰花烤羊心:鲜玫瑰花50克,加盐,水煮10分钟。羊心50克,串在烤签上边烤边蘸玫瑰盐水,烤熟即可。适用于心血亏虚引起的惊悸失眠、郁闷不乐等。
5、疏肝解郁,理气通络
玫瑰金橘饼饮:玫瑰花瓣6克,金橘饼半块(切碎),沸水冲泡,闷15分钟,代茶饮,可冲泡3~5次,1日饮完,嚼服玫瑰花瓣、金橘饼。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胸胁胀痛等。
【古今验方】
1、治疗月经周期性头痛
月季花15克,玫瑰花12克,滁莉花12克,杜红花10克,金银花15克,旋覆花6克(包煎),水煎服。月经来潮前4天开始服用,连服10剂,下次月经前4天再开始服用。
2、化痰核,消结块
玫瑰花、菊花各10克,青皮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乳腺增生患者。
3、防治痤疮
海带、绿豆各15克,甜杏仁9克,玫瑰花6克(用纱布包好),水煎,去玫瑰花,加红糖适量,每日1剂。
4、治疗更年期诸症
乌龙茶、茉莉花、玫瑰花、白菊花、白扁豆花各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更年期烦躁不安、精神抑郁、高血脂、高血压等。
佛手
又名:佛手柑、佛手香橼、五指柑
性味归经: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肺经。
行气颇佳止痛较弱
佛手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化痰等功效,但止痛作用较弱。《本草纲目》中记载,佛手“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滇南本草》记载,佛手“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和中行气。”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佛手还能够解痉、抑制中枢、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抗过敏、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佛手小档案】
佛手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算高,一般在南方地区种植都很适宜。佛手主产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属于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可以入药,一般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晾晒3~5天,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现代研究发现,佛手主要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等物质。
【功效主治】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化痰。
主治1.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等。2.用于咳嗽日久痰多兼胸闷作痛等。
【真伪鉴别】
佛手瓜为葫芦科植物,可作蔬菜食用,无正品佛手的药用功能。正品佛手片呈类椭圆或卵圆形,顶端稍宽,常见有3~5个手指状裂瓣,基部略窄,外皮有皱纹及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甜而后苦;佛手瓜呈长圆性或不规则薄片,上半部稍宽,有时顶端浅裂两半,不呈指状分支,外表面黄白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无凹点,果肉类白或黄白色,散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甘。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气虚或无气滞者慎用。
【药膳养生】
1、疏气宽胸,和胃止呕
佛手萎汤:佛手10克,鲜姜1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肝气不舒、长吁短叹、胸闷痞满、纳食不香的肝病患者。
2、理气化痰,润肺止咳
佛手蜜:佛手100克,蜂蜜250克,白酒10克,共浸7天即可,每次2汤匙,含服,或沸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等。
3、活血理气,舒脾和肝,防病强身
佛手酒:佛手(切片)300克,白酒2000克,浸泡1个月后饮用。适用于冠心病、肝胃病、慢性咳喘。同时还可预防感冒。
4、行气止痛,温经通络
韭菜炒佛手:韭菜25克(切段),佛手20克(切片),同炒。适用于关节脱位复位中期,关节仍肿胀,活动不便者。
5、疏肝理气消食,益气渗湿健脾
山药佛手粥:山药、佛手、白扁豆各50克,大麦芽30克,煮粥,加入白糖适量。适用于肝病见纳呆、脘满、腹泻者。
【古今验方】
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佛手30克,丹参15克,麻黄0.5克,杏仁15克,五味子3克,细辛3克,元神曲15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急慢性气管炎、哮喘等。
2、缓解情绪
香橼皮9克,佛手9克,绿梅3克,水煎服。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胸胁胀痛者。
3、调经散血
佛手、川芎、香附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滞血淤型月经不调,有血块者。
4、治疗慢性盆腔炎
山楂30克,佛手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7~8天。适用于经行腹痛、经色紫红,有血块者。
檀香
又名:白檀香、黄檀香、真檀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脾、胃、心、肺经。
理气要药绿色金子
檀香气味芳香醒脾,善于利膈宽胸,理气温中,兼能和胃止痛。《本草备要》中记载,檀香“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本草求真》记载,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能引气下行也。”近几年,檀香因其集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香料、工艺雕刻材料)于一身,已获世界上“绿色金子”之美称。
【檀香小档案】
檀香树皮粗糙,呈褐色。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小,多数始为淡黄色,后变为深紫色。主产于东南亚、印度、非洲、澳洲等地,中国海南、广东、云南、台湾亦有出产。属于檀香科植物,常绿小乔木檀香树干的心材,一年四季均可采伐,以夏季采得者质量最佳,采后切小段,除去边材,入药。现代研究发现,檀香中主要含有α-檀香醇与β-檀香醇、檀香烯、三环檀香醛、反式柠檬烯、荷叶醇、甜没药烯醇等。
【功效主治】
功效理气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1.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胸痛、腹痛、胃痛等。2.用于胃寒食少、呕吐清水等。3.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
【真伪鉴别】
正品檀香为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断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嚼之微有辛辣感;混用品也为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外表面灰黄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断面呈灰黄色,略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可能经过檀香醇浸泡,气清香,燃烧时气香,嚼之微有辛辣感。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或气热出血者忌用。
【药膳养生】
1、活血气,化淤宣痹
红花檀香茶:红花5克,白檀香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每剂冲泡3~5次。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缓解期)。
2、活血,化淤,止痛
红花檀香饮:檀香5克,红花5克,绿茶2克,红糖30克,沸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适用于月经量少、小腹胀痛、经色紧暗有血块者,也有美容的作用。
3、健脾醒酒
橘皮醒酒汤:檀香200克,鲜橘皮500克,陈橘皮500克,葛花250克,绿豆花250克,人参100克,白蔻仁100克,盐300克,水煎服。用于酒醉不醒、呕吐吞酸。
【古今验方】
1、治疗雀斑
白檀香(捣磨成汁)、浆水(将煮熟的小米,浸泡在冰水中5~6日,至生出白色泡沫时,滤出,即得浆水)各适量,每晚用温浆水洗脸,毛巾擦干,然后在雀斑局部涂上檀香汁,第2天晨起擦去。
2、治疗肺热咳嗽
檀香200克,石膏100克,红花100克,甘草100克,丁香100克,北沙参100克,水煎服。适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脓。
3、英颜柔肤
茯苓15克,檀香5克,丁香5克,薄荷叶5克,香附5克,研细末,加淀粉50克拌匀。将洗面乳置于手中,加水搓泡,加1小匙药粉混合后洗脸,清水冲净,每周2次。
4、洁肤,益颜
藿香、甘松、白芷、藁木、栝楼根、零陵香各60克,大皂角子(去皮)250克,白茅香75克,白檀香30克,楮桃儿100克,糯米2000克,研细末,过筛,用药末洗手。适用于手、面皮肤污垢皲裂者。
薤白
又名:薤根、野蒜、小独蒜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肺、胃、大肠经。
治疗胸痹之要药
薤白具有行气导滞、通阳散结的功效,是治疗胸痹之要药。胸痹主要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闷痛为主症,可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激动等诱发,多是短暂性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绞痛。《本草纲目》中记载,薤白“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薤白还能够降血脂、抗氧化、解痉、平喘、镇痛、抗茵。
【薤白小档案】
薤白主产于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可入药,一般每年5月采挖,去苗,洗净,晒干,生用。现代研究发现,薤白主要含有薤白苷、胡萝卜苷、腺苷、胸苷、甲基烯丙基三硫、二甲基三硫、甲基正丙基三硫、乙烯撑二甲硫、前列腺素、氨基酸、钙、镁、铬、锰等。
【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主治1.用于气滞引起的泄痢里急后重。2.用于寒痰湿浊凝滞引起的胸闷疼痛、咳喘等。3.可用于治疗胸痹。4.用于治疗胸腹胀满、泻痢后重。5.用于治疗女性赤白带下。6.用于解毒补虚。
【注意事项】
1.脾胃虚弱、阴虚或发热者慎用。2.服用过多薤白会刺激胃黏膜,溃疡者不宜用。3.胃气虚寒者,服薤白会发生嗳气,不宜多用。
【古今验方】
1、治疗肥胖症
薤白、决明子、泽泻各20克,水煎,过滤留汁,每日1剂,分为3次服用。
2、治疗脾肾阳虚型痢疾
薤白、肉豆蔻、五味子、葛根、槟榔、赤芍、炙黄芪各10克,干姜、补骨脂、桔梗、桂枝各6克,吴茱萸、制附片(先煎)各3克,茯苓15克,生白术20克,黄连5克,水煎服。
枳实
又名:江枳实、川枳实
性味归经:味苦、辛、酸,性温;归脾、胃经。
破气除胀消积导滞
枳实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的功效。《药品化义》记载,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皖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去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为血分中之气药,惟此称最。”
【枳实小档案】
枳实主产于江西、福建、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尤以江西所产枳实,亦称“江枳实”,最为道地。药用部位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一般每年5~6月收集自然落地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开,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现代研究发现,枳实中主要含有橙皮苷、新橙皮苷、苦橙素、对羟福林、挥发油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主治1.用于食积不化引起的腹满腹胀、嗳气、大便不通等。2.用于湿热积滞引起的泻痢后重。3.用于痰滞气阻引起的胸痹、心下痞满等。4.用于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体虚久病及孕妇慎用。
【古今验方】
1、治疗偏头痛
枳实50克,水煎服,代茶饮,每日1剂,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2、清热化湿
生大黄、茯苓、连翘、赤芍、川芎各9克,枳实、黄苓、防风各6克,生白术4克,生山楂15克,随症加减,水煎服,分为早晚2次服用,10日为1个疗程。服完1疗程后,停药1周,继服第2个疗程。一般患者,服药1~2个疗程见效。适用于寻常性痤疮。
荔枝核
又名:荔仁、枝核、大荔核
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温,归肝、肾经。
治小肠寒疝之专用药
荔枝核具有行气散结、散寒士痛的功效。善行血中之气,为治疗小肠寒疝、睾丸冷痛的专用药。《本草备要》记载荔枝核“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荔枝核还兼有类似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能够降血糖、并能调节血脂代谢紊乱。
【荔枝核小档案】
荔枝核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属于无患子科常绿乔木植物,荔枝树的成熟种子可人药,一般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晒干;或将荔枝核捣碎,用盐水拌匀,闷润,再用小火加热炒干。现代研究发现,荔枝核中主要含有皂苷、鞣质、挥发油、甘氨酸等。
【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主治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2.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胃痛、痛经或产后腹痛等症。
【注意事项】
无寒湿气滞者忌用。
【药膳养生】
1、理气,利湿,止痛
荔枝核蜜饮:荔枝核3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蜂蜜适量,早晚2次分服。适用于各类慢性盆腔炎、心情抑郁、带下量多。
2、行气通经
荔枝橘核茴香粥:荔枝核15克,小茴香10克,橘核15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粳米适量,煮粥,于月经结束一天开始,早晚各服1剂,连服7日,连续3个月。适于女性不孕。
3、改善肝硬化
荔枝核海带汤:荔枝核、茴香、青皮各15克,海带50克,水煎,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