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9500000001

第1章 概述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

近代,为了与西药作区别,把传统的用药称为中药。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而一般民间的草药,则泛指一些口耳相传的经验用药,不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辨证论治,联合服用的。有时还需将中药以蜜炙、酒炙、烘焙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是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它非常重视阴阳调和、虚实平衡,讲究标本兼治。更为可贵的是,中医强调人们的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将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视预防、养生为通向健康的第一要素,因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国人常常吃中药来进补,例如四物汤炖鸡、山药煮粥、枸杞子入菜食用等,《神农本草经》记载,上述中药可以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的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性味归经也就是药物的药性、药物的滋味、药物作用能达到的病位。

药性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之为“四气”“四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药药性平和,作用和缓,温热寒凉不明显,所以称之为“平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不同的性质,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性、凉性药物能够减轻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属于寒凉性药物,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温性、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属于温热性药物,对腹部冷痛、四肢冰凉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一般来说,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者凉性;能够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药味

药味是指中药的真实滋味。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一般来讲,涩归附于酸,淡归附于甘,所以中药的药味习称“五味”,也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辛味的药物一般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

如麻黄、桂枝属于辛味药物,能够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红花、益母草属于辛味药物,能够活血,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

甘——甘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补益、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调和药物。

如人参味甘,大补之药,是治疗气虚的首选药物;熟地黄味甘,能滋补精血,是治疗肾阴亏虚的主要药物;甘草味甘,能调和药物;麦芽糖味甘,能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

酸——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

如五味子味酸,能够涩精、敛汗,用于治疗遗精、多汗;五倍子味酸,能涩肠止泻,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

苦——苦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止咳、泻火、燥湿等作用,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咳喘、火热病、湿热病、寒湿病。

如大黄味苦,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苏子、杏仁味苦,能降泄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上逆导致的咳喘;栀子、黄芩味苦,能清热泻火,用于心烦神躁、目赤、口苦、咽干等症;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用于治疗腹部胀满、憋闷、疼痛。

咸——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用于痰咳、瘰疬、瘿瘤等病症。

如海藻、昆布味咸,能消痰软坚,用于治疗瘰疬;芒硝味咸,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归经

中药归经表示的是药物作用能达到的部位。归有归属之意,经是人体经络的概称。一种药物一般对一个或几个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种药物有一个或几个归经。中医归经理论是基于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而形成的,与西医学中的各器官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医的“心”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脏”,“肝”不等同于西医的“肝脏”。

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症状时,如昏迷、健忘、痴呆、癫狂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归心经的药物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如麝香归心经,能开窍醒神,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朱砂归心经,能镇惊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心慌。

另外,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白芷善治前额头痛,柴胡善治头部侧痛,羌活善治后头痛;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喘症:麻黄、杏仁归肺经,能够宣降肺气而平喘,治疗肺气上逆引起的喘咳;蛤蚧、补骨脂归肾经,能够补肾纳气以定喘,治疗肾虚不能摄纳引起的喘症。

小贴士

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等,络脉是指十五络脉及浮络、孙络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各种经脉、络脉均有自己的循行分布,如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手太阴肺经的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分支的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胸满,肩背及内侧前缘痛,掌中热。

中药需配伍使用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理论中的在大特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了中药的配伍、服用等基本原则。

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使用,叫做配伍。在远古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以及疾病的复杂等原因,中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配伍用药的规律。这样既照顾到了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同时也减少了单味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药常常配伍使用。

配伍的原因

病情需要

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许多病症综合在一起,如感冒时除了有怕冷、发烧外,还有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状;患肺结核时除了有咳嗽胸痛、体虚外,还有低热、夜间出汗、颧红、痰中带血等症状。中医注重“整体观”,辨证论治,综合诊治,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疗主要症状,也要照顾到次要症状;不仅要治标,还需要治本,所以需要将不同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良好疗效。

例如熟地黄和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是治疗肾阴亏虚的首选药物;,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泽泻、丹皮和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肾虚病症。肾虚病人往往服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单用一种熟地黄是不可能达到全面治愈疾病目的的,而六味地黄丸能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药物特点

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泻下,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还有的药物能消食等。即使是同一类药物,它们作用的脏腑归经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些能补肝,有些能补肾,有些则肝肾同补。又如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泻火药,但黄芩味苦性寒清上焦之火,黄连味苦性寒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味苦性寒却偏于清下焦火。因此.药物需配伍使用。

配伍的意义

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临床上,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增进疗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配伍使用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临床多作为配伍禁忌,不宜使用。

增进疗效

如麻黄常常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功效;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惊的作用。这类同类药物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另外,还有药物配伍使用是以一种药物为主药,另一种药物为辅药的形式,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类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消除其中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效果。如半夏配伍生姜使用,半夏生用有一定的毒性,可使人咽痛音哑,而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性作用,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半夏的毒性作用就大大降低了;甘遂配伍大枣使用,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耗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配伍砂仁使用,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常山配伍陈皮使用,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治疗疟疾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这类药物配伍多用于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药物,以保证安全用药,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在很多人眼里,中药意味着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以至于不少病人都习惯选择服用中药。难道中药真的没有毒副作用吗?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副作用

“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慢性肾脏损害的消息,双黄连针制剂引起不良反应事件,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剂引起患者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等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让“中药很安全、绿色、没副作用”的传统观念再次受到冲击。

其实,“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由于不了解中医中药而导致的错误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药物的毒性,并依据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品。现代研究也证明了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资料,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更多,有的不良反应还非常严重,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以及其他几种中成药事件,就是严重不良反应的缘故。

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药物本身具有毒性

如朱砂,是治疗心神不安、失眠、口舌生疮的主要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朱砂是汞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可引起肝肾损害,并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脑组织。过量服用或没有正确服用朱砂,导致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口中有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齿龈肿胀、溢血、腹泻、肾脏损害、肌肉震颤以及心、肾、肝、小脑等脏器损伤,严重时会导致全身极度衰竭而死亡。

马钱子毒性较大,主要用于风湿麻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等。如果炮制不当或者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甚至导致惊厥、昏迷、窒息而死。

过量服用药物

部分中药在一定的剂量内对人体无毒,但超过安全剂量也会产生毒性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如果盲目服用中药,不仅不能治疗疾病,甚至可能加重症状或导致新的疾病出现等现象。

如人参,能大补元气,药物本身不具有毒性作用,有些人便购买大量人参服用,结果不仅没达到强身健体的“奇效”,反而出现了发热、咽痛、吞咽困难、鼻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对症

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不对症引起的,也就是服用了错误的药物,这样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病情,甚至出现新的症状。这些新的症状是药物的误用导致的。因此,患病不能盲目吃药,几种药物配伍后产生毒副作用。

中医关于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较多,如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十八反”、“十九畏”歌谣中,明确指出了多种中药不可同时使用,如人参、藜芦不可同用,甘草与甘遂、海藻不可同用,等等。这类药物配伍使用能产生毒副作用,临床上须慎用或禁用。

中药毒副作用的防治方法

合理用药

部分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超量、过久服用等用法不当而出现的中毒现象,合理用药,可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的发生。合理用药包括:服用安全剂量的药物、依据病症用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依据药物说明书用药,切忌长期使用、过量使用、滥用药物。

使用合格药物

炮制不当的中药、制剂不当的中药、伪劣中药都可能引发毒副作用,因此,购买和服用质量合格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保证。

中医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绝不能因为某些中药的副作用而对中药全盘否定。实际上只要使用得当,一些副作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和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及保健作用。

小贴士

“十八反”与“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附子)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砒霜畏水银,官桂畏石脂,牙硝畏三棱,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狼毒畏密陀,人参畏五灵,川乌、草乌畏犀角。

注:“反”与“畏”均表示不可同用。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

什么是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之充分发挥疗效或避免及减轻不良反应。

修制

纯净处理——如捡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

粉碎处理——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水牛角、羚羊角削成薄片或锉成粉末等。

切制处理——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水制

洗——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

淋——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

泡——将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的前提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

润——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及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人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

火制

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药物受热均匀变得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

炙——如蜜炙黄芪、蜜炙甘草、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水炙杜仲等,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如煅牡蛎、煅石膏等,使药材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

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水火共制

煮——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蒸——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掸——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烫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淬——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

其他制法

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后者如西瓜霜。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称为发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称为发芽。如谷芽、麦芽、大豆黄卷等。

小贴士

什么是中药药方中的“君臣佐使”?

医生开的药方一般都是几种或者十几种药物,这些药物都有各自的功效、剂量。这些药物在药方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医理论中,这些起不同作用的药物可以分成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作用意义

君药如同君主,起决定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主要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药力居药方中之首;一般剂量较大,但不一定是全方最大剂量臣药如大臣,起辅佐君主的作用辅助君药治疗主要病症治疗主要病症外的其他病症。

佐药佐助君药、臣药协助治疗主要病症或直接治疗次要病症减轻或者消除君药、臣药的毒副作用反佐与君药药性相反,但在治疗中起到相成作用使药引经引方中的其他药物到达病位调和调和方中的其他药物例如麻黄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方,药物组成:麻黄(君药)、桂枝(臣药)、杏仁(佐药)、甘草(使药)。全方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

中药煎煮方法

人们往往找了好的医生开了中药,却不知道怎么煎煮。有些人甚至因为煎煮方法不恰当,反而由“治病”成了“致病”,所以,掌握中药煎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中药煎煮首选砂锅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砂锅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忌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或铜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会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影响疗效。

煎药如何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纯净水或者自来水。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中药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

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大火后小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大火迅速煮沸,改用小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滋补药则在煮沸后,用小火维持30~4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像贝壳及化石等多数矿物药则宜更长时间地煎煮。

煎煮次数

一般一剂药煎两次,补益药煎三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入药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人煎,但是有些药物需做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方法。

先煎——贝壳、甲壳、化石以及多数矿物药,如牡蛎、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还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等,这些药物也应先煎,以减少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后下——如薄荷、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等其他药煎煮完毕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

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

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黏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蒲黄、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需要包起来煎煮;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烊化——鹿角胶、阿胶如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用少量水煮化,再加入其他药物同服。

冲服——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应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合即可。

小贴士

药膳炖煮一点通

如果是用电饭锅炖煮,可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炖煮30~50分钟左右,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食材和药材而定;如果用煤气炖煮,可先将药材和肉类材料以大火煮开,再以小火熬煮20~30分钟。

选用砂锅煎煮中药

煎中药最好是选用砂锅、瓦罐来煎,这是因为砂锅等锅具,传热比较慢,用小火久煎,水分也不易散失。

另外,许多中药里都含有鞣酸,当它遇到金属类的锅器,就会引发化学作用,变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这样人体就无法吸收了。

有些中药还含有许多“生物碱”,它们都需要与鞣酸化合才能溶于水,所以用金属锅煎药,耗损鞣酸,使生物碱无法溶解,就会影响药物疗效。

择时服中药

一般不同的药物,因其本身特点要求在某一特定时间服食,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如果服药时间选择不当,就算药物对症,也会减效。

选对时间服中药

中药的疗效除了和药物的质量、是否对症、煎煮方法是否得当有关外,还与服药时间的选择有关。不同中药治疗的疾病不同,服用时间也不同。

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服用中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服用时可根据病情增减。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药,要依据不同的疾病和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用;如果病位在胸腹以下者,如胃、肝、肾等脏腑疾病,宜饭前服用。没有明确规定的,大多数药物在饭后服用,特殊药物应注意特殊的服药时间。

多数中药应该乘温服下,发汗药须趁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药物最好放凉后服用。

饭前服用的中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在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更容易发挥,疗效显著。

常见中药:半夏、天南星、贝母、桑白皮、胖大海、杏仁、桔梗等。

常见中成药: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蛇胆川贝散等。

驱虫药

在饭前服用,胃中空虚,药物更容易作用到虫体。

常见中药:使君子、南瓜子等。

常见中成药:化虫丸、乌梅丸等。

泻下药

在饭前服用,避免与食物混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常见中药:大黄、芒硝等。

常见中成药: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等。

饭后服用的中药

解表药

在饭后服用,中医认为:“午前在阳当发汗,午后为阴不宜汗。”

常见中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薄荷、桑叶、菊花。

常见中成药:羚翘解毒丸、荆防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银柴颗粒、板蓝根冲剂等。

健胃药

在饭后服用,有利于药物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

常见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健脾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补脾益肠丸等。

辛辣刺激的药物

在饭后服用,有利于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常见中药:川椒、干姜、旋覆花、乳香等。

清热泻火药

在饭后服用,这些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可造成腹胀、不思饮食、腹泻等不良反应,饭后服用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中药:石膏、知母、栀子、黄连、黄柏、黄芩、龙胆草等。

常见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三黄片、黄连上清片、清热解毒口服液。

补益药

在饭后服用,补益药滋腻碍胃,影响胃肠功能,降低食欲,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的副作用。

常见中药:人参、黄芪等。

常见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散、左归丸、西洋参口服液、人参系列中成药。

睡前服用的药物

安神药

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入睡。

常见中成药:甜梦口服液、归脾丸、枣仁胶囊、天王补心丹等。

润肠药

在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常见中药:麻仁、郁李仁、蜂蜜、核桃仁、柏子仁等。

常见中成药:麻仁润肠丸、济川煎等。不定时服用的药物治疗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的药物或须煎汤代茶饮的药物,均可不定时服。

特殊药物

治疗疟疾的药物宜在疟疾发作前的2小时或者半天服用。

常见中药:常山、槟榔等。

常见中成药:截疟七宝饮。

服用中药需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是指服用药物时的饮食禁忌,是中医中药治病的一个特点,《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籍中已有相关的记载。

服用申药为什么要忌口

人们平时食用的鱼、肉、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都可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服用中药时,如果不忌口,就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中医提出了“饮食禁忌”,也就是服用中药时应忌食哪些食物。

一般不能用茶水送服中药

茶叶内含有鞣酸,如果用茶水服药,鞣酸就会和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或重金霎属等起化学作用而发生沉淀,影响药物疗效。如中药中的铁元素与荷垢鞣酸相结合,便生成常常物“鞣酸铁”,使药物失去疗效并罉胃肠道引起不适。另外,茶叶能阻止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滋补药物时,更不能同时服用浓茶。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及兴奋高级神经中枢等作用,所以吃安祥类药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

一般忌生、冷、油腻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应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降低疗效,所以’这类食物在生病期间最好不要食用。

六类“发物”要慎吃

老人常常说生病了不要吃“发物”。“发物”是指患了某种疾病的人,在治疗期间不宜食用的食物,亦即能诱发疾患的食物。

中医按其性能将“发物”分为六类:一为发热之物,如韭菜、姜、花椒、羊肉、狗肉等;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椿芽等;三为发湿之物,如麦芽糖、糯米、醪糟等;四为发冷之物,如梨、柿及各种生冷之品;五为动血之物,如辣椒、胡椒等;六为滞气之物,如土豆、莲子及各类豆制品。对发物是否需要忌口的问题,还得按中医的“辨证论忌”。如果是阳虚体质:形体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温、四肢发冷,则西瓜、雪梨、香蕉等凉性食物为忌口食物;如果是热性体质:面目红赤、发热口渴、失眠心烦、痔疮下血,则生姜、胡椒、白酒、大蒜等热性食物为忌口食物;患有荨麻疹、各种皮炎、湿疹、酒渣鼻、痤疮的人,一切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成为“发物”,应当忌口。有哮喘病的人,在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是加重病情的“发物”。

不同疾病,忌口不同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吃大蒜,因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患水肿病者,忌吃食盐。

患有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红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

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

过敏性皮炎、哮喘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不用牛奶或果汁送服中成药

服用中成药时,不宜用牛奶或果汁送服。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钙等成分,容易和药材中的成分起化学反应,破坏药效,所以不宜同时服用。正确的服药方法应该是以温水吞服。

小贴士

不同药物忌口不同

有些药物本身有明确的忌口食物,常见情况见下表。

服用药物忌口食物

人参萝卜

常山葱

鳖甲苋菜

地黄葱、蒜和萝卜

何首乌葱、蒜和萝卜

荆芥乌梅

天冬鱼、虾、蟹

白术大蒜、桃、李

茯苓醋

薄荷鳖肉

甘草猪肉

黄连猪肉

不宜煎煮的中药

一般的中药都是先煎后服,也就是煎好后服用,但也有一部分中药不宜煎煮,所以不能将所有的中药都一概而论为“先煎后服”。

哪些中药不宜煎服

不宜煎服的中药大致分为六类:贵重类药物、芳香类药物、驱虫类药物、消食类药物、胶类或糖类药物、特殊药物。

贵重类药物

如人参、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等,内含皂茸、蛋白质、脂肪、激素等有效成分。由于皂茸化学结构比较复杂、蛋白质不稳定等因素,此类药物煎煮容易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疗效。另外,这类药物比较贵重,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又不浪费药物,所以不宜煎服。

芳香类药物

如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均含有在常温下极易挥发的有效成分。一旦被煎煮,药效几乎全失,故不宜作煎剂。这类药物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神志昏迷,一般入丸剂,也可外用。

驱虫类药物

如雷丸、鹤草芽。

雷丸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主要治疗绦虫病。雷丸驱虫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加热60℃左右,便失去活性,因而雷丸不能煎煮,应冷开水调服,或者人散剂。鹤草芽是治疗绦虫病的主要药物,但鹤草芽的有效成分几乎不溶于水,因此,药用鹤草芽驱虫时应研粉吞服,煎煮不能发挥药效。

消食类药物

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可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这类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质,煎煮则使活性物质被破坏,起不到消食的作用。

胶糖类药物

如阿胶、龟板胶、饴糖等,由于这类药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质,若与其他药物共煎,既易粘锅烧焦,又易糊,所以胶、糖类药物应该先溶入药汤,然后服用。

特殊药物

如丹砂,是清心火的常用药物。但是如果服用方法不正确,可造成汞中毒。因此,服用朱砂时,应用煎制好的药液或温开水冲服,禁止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另外,朱砂也可以外用。

剂量大不等于药效好

中药剂量的大小,应根据地区、季节、体质、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中药剂量越大药效越好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药量大小因情况而定

中药苦寒,夏季剂量可大些;冬天用剂量宜小些。新鲜中药含水分较多,药量可稍大一些;干燥中药水分已尽,用量应适当酌减。体质强的人在用量上可稍大一些,体质弱者则相反。老年人和小儿用量要小一些。药性猛或有毒性的中药,必须降低用量并按医嘱服用。药性平和的,剂量可适当偏大些。

药量不同,疗效不同

药量大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甘草,起调和作用时,剂量应保持在1~2克之间,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能达到调和目的。若用甘草益气养心、温胃和中,应取5~10克的量,超出这个范围,药效就会发生变化。有些药材还可能因剂量不同而出现相反的效果,如川穹,剂量较小时可起到收缩子宫、兴奋心脏的作用,而大剂量使用时,心脏会因麻痹而收缩停止,导致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有些中药的用量可适当大一些,如鱼腥草、车前草,用量可控制在30~100克之间。具有某些特殊功效的中药,也可适当加大剂量,特别是多种药材共同使用时,即使是鲜药,也应酌情减量,必要时,还需征求中医意见。

药量过大易出现毒副作用

中药用量过大,会出现中毒现象,如苦寒药黄连、龙胆草少用可清胃火、增进食欲,反之会出现不良后果。而具有温里作用的肉桂、附子,小剂量服用可健脾胃、温肾阳,反之会出现里热壅盛、火热上攻,伤害身体器官。还有些中药小剂量服用能治病强身,大量服用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些中药虽然无毒性或毒性很小,如果大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现象,要记住“是药三分毒”。至于那些毒性很强的中药,更不可大量使用。

同类推荐
  • 医心方

    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撰者丹波康赖(912-995)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公元984年撰成《医心方》30卷,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成为后来宫庭医学的秘典,奠定了医家丹波氏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其中大半在中国亡佚,集当时日本汉医之大成,内容广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乃至于养生、房中(性医学),后者则导致它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准禁书达几十年。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本书介绍了近视与弱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强调指出:科学的用眼卫生、正确的预防措施、恰当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本病发生率,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三大关键。
  • 生理学

    生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等11章内容。
热门推荐
  • 北斗星丛

    北斗星丛

    星宿的宿命是救赎与渡劫,纠结北斗星丛的108星,在天魁星的带领下,寻找生存的意义,与劫世者该隐战斗。托付后背的友情,相濡以沫的爱,皆不可辜负。【向幻水致敬,本故事纯属虚构】
  • 又与焦弱侯

    又与焦弱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鬼问目连经

    佛说鬼问目连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后汉志

    后汉志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受汉禅,登基称帝,建立大魏王朝。次年,汉室苗裔刘备,不忍大汉王朝就此灭亡,遂于川蜀登基,继承汉统,史称后汉。后汉章武元年秋八月,后汉昭烈帝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和争夺荆州,举兵东征孙权……
  • 中二修真录

    中二修真录

    道门世家长大的中二病晚期患者,忽被神秘道士扔进了异世界。光头,又见光头,小叶子我生为道家正宗,怎么就进了个佛修世界?变数由这一刻产生,平和了三千万年的小千世界泛起了波澜,精彩纷呈的修真世界邀你一起来见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春夏秋冬你

    春夏秋冬你

    把风栓在家里的老槐树的枝桠,从此,每一次风扶动我头发,都是你的牵挂。我把你写成诗,静静地守着我的名字。
  • 月璃沐汐

    月璃沐汐

    一场意外的穿越,是阴谋还是注定?一纸圣旨的婚姻,是缘还是劫?在婚姻捆绑下的她和他又会有怎样的结果?离子殇篇:天地不仁,唯独弃我。风一息篇:黎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逸篇:沐黎,你是我古逸认定的人,不管你爱否,我就在你身边。沐黎篇:当我把心给你时候,你却狠狠的把它撕碎。陌子书篇:沫儿,何时?才能,融你心,入你梦。古沫篇:一息哥哥,原来你从未爱过我。竹磬篇:小姐,一生一世誓死相随。清未篇:这一生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这一次我终于为自己活了。白月汐:月汐只认你为主人。
  • 元宫词百章笺注

    元宫词百章笺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水浒厚黑

    水浒厚黑

    以厚黑的角度来分析梁山好汉的各种行为排名座次,从内部好汉的角度来深度解析梁山内部108将的复杂派系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杀官造反受招安。以小人之见,水泊梁山啊,吃枣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