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41

第41章 精光凛凛丰骨棱棱——李贽之生死智慧(3)

然但言不异,犹是二物有对,虽复合而为一,犹存一也。其实我所说色,即是说空,色之外无空矣;我所说空,即是说色,空之外无色矣。非但无色,而亦无空,此真空也。”《焚书》卷三《心经提纲》,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93页。也就是说,“色”为现象界全体,因其“体空”、“性空”,故是“空”。但“色”与“空”若对称而言,将落入与“有”相对之“无”的世俗之见。所以,李贽根据《心经》的思想,特别指出:“色”本是“空”,说“色”即是言“空”,“空”不外“色”而有;“空”即是“色”,说“空”亦即讲“色”,“色”不外“空”而存。既然如此,连“空、色”也不存在。“空、色”皆无,谓之“真空”。因此,世间人“执色者泥色,说空者滞空,及至两无所依,则又一切拨无因果。”其实,“经中分明赞叹空即是色,更有何空?色即是空,更有何色?无空无色,尚何有何无,于我罣碍而不得自在耶?”《焚书》卷三《心经提纲》,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93页。跳出“有有”与“有无”的世俗之见,则人何能执着于世间万事万物?而人之生死之变,皆为“色”,故而“空”,其根本则在“色”、“空”皆无之“真空”。那么,人又何能且怎能执着生死不放呢?由这样的“缘起性空”论来“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则“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焚书》卷三《心经提纲》,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93页。李贽运用“缘起性空”论来阐述生死之道,不是从人出生之后来考虑超越生死问题,而是从人生之“原点”来窥测生死之道;不是从死之后人们能留下什么、或者回归自然本体来超越死亡,而是从未生之前即取消生死实在来出离生死,是谓“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因此严格来讲,这不是超越死亡,而是“出离生死苦海”的智慧。李贽说:“学道人大抵要跟脚真耳,若始初以怕死为跟脚,则必以得脱生死、离苦海、免恐怕为究竟。虽迟速不同,决无有不证涅槃到彼岸者。若始初只以好名为跟脚,则终其身只成就得一个虚名而已。”《焚书》卷四《观音问十七条》,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58页。至此,李贽基本脱出了儒道生死智慧的轨道,通过皈依佛门,消除生死烦恼,最终进入涅槃境界,从而真正“脱生死、离苦海、免恐怕”。对佛法这种回归生死原点的智慧,儒家经典也有所涉及,这就是《易传》提到的“原始返终”,后来宋儒周敦颐对此进行了发掘阐述。《周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大传今译》,高享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511页。周敦颐对此进行了阐释:“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极图说》,见周文英主编《周敦颐全书》卷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这是要人们意识到“天地万物人我”在本源上皆“一体”(合德),此谓“原其始”;如此,个“我”之“我”就跃出了自身肉体与精神的限囿,获得了“大我”(宇宙之我)的存在,以这种观念来对待自我之“生”与“死”,则可泯灭死亡,达到无死之境,是谓“反其终”。但这种“原始反终”的儒家生死智慧,本质上还是从人出生长成之后的精神、观念上回归“本体”,而非佛法那样是从时间上回到人未生之前的“原点”来“窥破生死”,两者仍有很大区别。

从理论渊源上看,李贽注意到佛教“缘起性空”的生死智慧,应该说受王龙溪思想的影响甚大。李贽曾要焦弱侯一定为他找来《龙溪先生全刻》,认为“王先生字字皆解脱门,既得者读之足以印心,未得者读之足以证入也。”《焚书》卷二《复焦弱侯》,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44页。李贽对龙溪先生的这段语录尤为深契:“人之有生死轮回,念与识为之祟也。念有往来,念者二心之用,或之善,或之恶,往来不常,便是轮回的种子。识有分别,识者发智之神,倏而起,倏而灭,起灭不停,便是生死根因。此是古今之通理,亦便是见在之实事。儒者以为异端之学,讳而不言,亦见其惑也已。夫念根于心,至人无心则息念,自无轮回。识变为知,至人无知则识空,自无生死。”《新安斗山书院会语》,见吴震编校《王畿集》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这里,把人之“念”与“识”视为世人陷入生死轮回不已的根源所在。在龙溪先生看来,人们如若“无心”,则“念”息,自无“轮回”;如若“无知”,则“识空”,那有“生死”?这也是从佛法回归生死原点来窥测生死奥秘的方法,李贽从这些观点中受益匪浅。有了这种“出离生死苦海”的智慧,李贽终于找到了一种从“怕死”到不恐惧死的精神资源。他说:“父母已生后,即父母未生前,无别有未来前消息也。见得未生前,则佛道、外道、邪道、魔道总无有,何必怕落外道乎?总无死,何必怕死乎?然此不怕死总自十分怕死中来。世人唯不怕死,故贪此血肉之身,卒至流浪生死而不歇;圣人唯万分怕死,故穷究生死之因,直证无生而后已。无生则无死,无死则无怕,非有死而强说不怕也。”《焚书》卷四《观音问十七条》,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60页。世人无不执著自我的血肉之躯,去受、想、行、识,求这求那,无一刻停息,从而陷入了生、老、病、死等痛苦中。李贽告诉人们:在父母已生之后的“我”,实际上就是从父母未生之前的“我”,人们往往都执着于父母已生之后的“我”,不知这个似乎是实在的“我”正是来自于“父母未生前”的那个“空”之“我”。正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我”本质上就是个“无”,还是个“无无”,即“真空”。在此状态中,那有生?既无“生”,则何有“死”?故而人们只要去“窥”人之生死原点,“穷究生死之因”,便会发现人之生死的真谛是“无生则无死”,如此体认,人们就可以获得“无死则无怕”的生死坦然。在李贽看来,此“不怕死”的状态是从“怕死”开始的,唯“圣人怕死”,才会去积极地寻找生死根因,终至于“不怕死”;而一般的俗人,懵懵懂懂地“不怕死”,沉溺于世间的富贵荣华、口腹之欲,这叫做“流浪生死”苦海中而不知。所以,李贽写道:“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离矣,虽有快活自在不顾矣。此自是恋臭皮囊者宜为之,非达人事也。且夫形、神,两物也,生即神寓,死即神离,神有寓有离,形有死有生,则神亦与形等耳。正所谓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者,好修者以为宝,是以徒劳而罔功;真修者以为贼,是以投诚而皈命。如公所言神,正所谓识,神千万劫被伊拖累,轮转六道,未尝暂歇者,顾反宝藏而快乐之耶?孰若一超直入如来地,庆幸何如!”《续焚书》卷二《复马历山》,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2页。

人之身体是“臭皮囊”,人之神识被其拖累而轮转六道永不止息。所以,人们应该“直入如来地”,以佛法回归人之生死原点来窥破生死,以无生死来离生死、脱离生死轮回。唯如此,“庆幸何如”!至此,李贽已完全悟出执“生死齐一”之道家、求“三不朽”之儒家,都还是有生无死之论,唯佛法是出离生死、无生故无死之学。于是,李贽完成了由求“真人不死之道”的王学到“出离生死苦海”之佛学的转型。弘一大师对李贽深为佩服,曾作一《赞》:“出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嵬。”《李贽年谱考略》,林海权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死所”之求:“其死也必有所为”由“不死之道”的求索到“原无生死”的体认,耗费了李贽毕生的精力,虽然对生死产生了透彻的认识,但毕竟还要面对自我人生的过程。那么,具有如此高妙生死智慧的李贽,会怎样安排自我的生死大事呢?这表现在李贽许多关于“死所”的论述中,而最令人震撼的是,其最终走向死亡,是以自刎的鲜血购得了自己所向往的“死所”的“门票”。常以豪杰自任的李贽说:“丈夫之生,原非无故而生,则其死也,又岂容无故而死乎?

其生也有由,则其死也必有所为,未有岑岑寂寂,卧病床褥间,扶柩推辇,埋于北邙之下,然后为得所死矣。苍梧殡虞,会稽尸夏,圣帝明王亦必由之,何况人士欤!”《焚书》卷四《五死篇》,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53页。在李贽看来,“死所”不仅仅是对死亡方式和场所的选择,也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李贽说:

人有五死,唯是程婴、公孙杵臼之死,纪信、奕布之死,聂政之死,屈平之死,乃为天下第一等好死。其次临阵而死,其次不屈而死。临阵而死,勇也,未免有不量敌之进,同乎季路。不屈而死,义也,未免有制于人之恨,同乎睢阳。虽曰次之,其实亦皆烈丈夫之死也,非凡流也。又其次则为尽忠被谗而死,如楚之伍子胥,汉之晁错是矣。是为不知其君,其名曰不智。又其次则为功成名遂而死,如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文种是矣。是为不知止足,其名亦曰不智。虽又次于前两者,然既忠于君矣,虽死有荣也;既成天下之大功矣,立万世之荣名矣,虽死何伤乎?故智者欲审处死,不可不选择于五者之间也。纵有优劣,均为善死。《焚书》卷四《五死篇》,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53页。李贽对死亡的实践方式进行了价值评判,认为有五种死法均是“善死”,但有高下之分。程婴、公孙杵臼、纪信、奕布、聂政、屈原之死是“天下第一等好死”,为什么呢?程婴、聂政、屈原三人都是自杀身亡者(公孙杵臼和纪信二人之死法也接近于自杀),前二人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屈原是为“忧国忧民”的信念而主动地选择了自溺,此不唯是世上最勇敢最无畏的行为——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为一种自我认可的信念而毅然选择了死途,充分凸显出主体独立抉择的意识。可见,李贽许其为“天下第一等好死”,其实主要是欣赏他们能够掌控自我的生死大事。季路被许为第二等的好死,因其能够“临阵而亡”,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终则战死疆场,也是大丈夫所为,虽然有些“勇而不量敌以进”,故而只能屈居“二等”。睢阳之死被李贽许之“第三等”的好死,因其能够“不屈而死”,但未免有受制于人之恨。伍子胥、晁错为第四等的“好死”,因为他们是尽忠受谗言而死,但其“不知君”,是为“不智”。而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文种是第五等的“好死”,他们立天下之大功,传万世之荣名,死又何妨?只是“不知止足”,亦为“不智”。由此看来,李贽眼中的所谓“好死”,皆是以“不怕死”为前提,或者为个人认定的某种信念,或者为忠君爱国,都能够勇于赴死而不惧。另外还有二种不“甘死”的方式:“若夫卧病房榻之间,徘徊妻孥之侧,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此庸夫俗子之所习惯,非死所矣,岂丈夫之所甘死乎?虽然,犹胜于临终扶病歌诗,杖策辞别,自以为不怖死,无顾恋者。盖在世俗观之,未免夸之为美谈,呼之为考终。然其好名说谎,反不如庸夫俗子之为顺受其正,自然而死也。等死于牖下耳,何以见其节,又何以见其烈,而徒务此虚声为耶!”《焚书》卷四《五死篇》,见《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53页。可见,李贽最怕的死亡方式是:病重且拖延甚久,卧病在床,受照顾于妇人之手,是庸夫俗子的死法,无声无息自不待言,且有病痛及临终前的心理及精神重负。而最差的死法则是:临终前作哀怨状,扶病歌诗,与众人百般话别,貌似“不怖死”,实则虚伪之极,此死反不如庸夫俗子的自然而死。善死有“五等”,不愿死有“二类”。

作为大丈夫,在行事处世时要有豪杰之气,在死亡面前,也必须“死得其所”:一是在观念上有“节”、“烈”之追求,为某种自我坚执的信念而勇于献身;二是对死亡的地点(如战场)、方式(如自裁)、时间要有所选择,方无愧于做一个俯仰天地之“英雄汉子”。可见,从根本上而言,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生死大事,要由自我来掌控。因而第一等的好死,大多是自我选择的死;而死于疾病、妇人之手以及临终哀怨等,无不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被动死法。那么,出入儒释道、探求了一辈子生死学问的李贽,最后是如何走向人生终点的呢?他是否真正实践了自己的生死哲学、找着了那个称心如意的“死所”并死于其中呢?万历二十四年秋,李贽住在因父丧守制的吏部右侍郎刘东星的家中,学生汪可受赶来看望他。一日深夜,汪问及“宗门下事”,李贽也许太累,推托说:“尚有数年不死,可再晤谈。”汪说:

同类推荐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 说治论策

    说治论策

    本书选编的文章从内容看,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决策服务性的文章。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势分析、领导班子建设、城乡脱贫致富等等。第二类是理论宣传服务方面的文章。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是释疑解惑,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就本职工作写出的经验之谈。从所选文章来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高度和创见。作者紧紧把握现实生活的脉搏,对许多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
  • 论利益与政治

    论利益与政治

    本书运用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理论和方法,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利益与政治这一人们时刻关注和敏感的问题。本书以利益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的价值,政治是特定社会中各权力主体在以政权为核心的条件下围绕着对利益的权威性调控而结成的一定关系和所展开的活动等基本观点,研究了中西方关于利益与政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利益和政治的本质及其形式,实现利益的活动规律和进行政治的活动规律,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政治控制中的权威与服从、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本书包括干部基本理论研究、干部成长轨迹研究、干部成长机制研究、干部成长条件研究、干部培养规律研究等共七章内容。
热门推荐
  • 奇异少女之黑暗

    奇异少女之黑暗

    在一次夜晚降临了一个小女孩,名叫鹿晚颖,她的降临发生了奇怪的事,母亲死了,出生的地方消失了,然后被送到了森之林村庄,但在17岁时村民被屠杀,她开始了不一样的“旅程”变成了暗黑魔女,大家称她为“奇异少女”……
  • 诏帝

    诏帝

    诏令天下者,我自独当!唤使诸雄者,我自傲然!风云为我所动,沧海震!天雷为我所用,八方灭!独断世间古,帝征九州!横断万千舟,诏令无上!
  • 再战风云之无冕之王

    再战风云之无冕之王

    实力是别人认识你的标准!,让别人无法不认可你的实力者,故无冕之王!一人一龙所向披靡,一颦一笑万物倾心!欢迎收看无冕之王,让烟火带你环游东方玄幻世界!
  • 间罪

    间罪

    千年前,一场神罚般的【黎明洗礼】让人类走到了几近灭绝的境地。千年后,得以残喘的人类火种重现光明,却成了被困在蔷薇花影之中的囚徒。是持剑与盾满腔热血地冲破谜般的叹息笼牢?还是在神的面前洁身修心以求得一缕光明照耀无边的黑暗?历时千年的种族战争仍旧没有能给出人类答案。而当那个少年为了承诺踏足帝国领土之后,遮掩着无数谜团的那层雾霾终于迎来了第一缕清风。
  • 九皇子恋爱记

    九皇子恋爱记

    《九皇子恋爱记》是小说《繁华都市许你一世》的缩短版。小说《繁华都市许你一世》将于明年正式上线。喜欢九皇子的朋友们,敬请期待吧。?˙?˙??(???????)??˙?˙?
  • 城市蔷薇花开

    城市蔷薇花开

    山脚下的蔷薇倔犟的生长,城市的蔷薇气质的活着。待到折枝与你伴黄昏!
  • 炽魂之终极炽圣王

    炽魂之终极炽圣王

    炽魂世界赐予了戴文浩优秀的天赋,双生炽魂者、与灵儿的强大互融技以及拥有领域技的他,是否能在这片大陆上完成圣王使命?成神入神界?神界一天,地下一年。腥风血雨,天翻地覆,成为终极炽圣王!
  • 洪荒逍遥神医

    洪荒逍遥神医

    一鼎,一弓,一书,一怪球。笑傲洪荒,医道天下。与美逍遥,千古风流。
  • 新编三国演义

    新编三国演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相与争锋,遂并于强秦。乃至秦被灭,楚汉相争,并于天下,终让与汉。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义举沛县,入主关中,灭不世霸王项羽,鸿门宴致项羽四面楚歌,终天下归于一统。自此有光武中兴,及至汉献帝,天下遂为三分。名曰三国。然为祸者乃为桓灵二帝,朝纲不正,奸臣当道,天下权势,集于宦臣,舞权弄势,忠臣不复于朝廷。及至桓帝崩,灵帝当权。固天下已难为政,天时地利不为岁用,旱灾,水灾,蝗灾延至各州。民声怨道,外戚窦氏禁足窦太后,残戮太学生等千余人,乃为第二次党锢之患、汉灵帝沉湎于酒色中,日日歌舞升平,美酒佳人,醉心于俗世,不问朝纲。
  • 穿越未成妃:魅惑天下

    穿越未成妃:魅惑天下

    做了多年孤儿的我终于穿了,别人不是公主就是小姐,再不济也是青楼一展抱负。可我……偏偏我就成了囚徒!还是刚出世的囚徒!我知道自己一向很背,但没想过居然这么背!!年仅六岁不驯的皇子居然出现在牢中,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衙门牢笼……我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