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39

第39章 精光凛凛丰骨棱棱——李贽之生死智慧(1)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晋江人,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卓吾天性孤峻,直行己志,狂狷异端,长期出入儒、释、道,埋首于问学、交友、著书、辩驳之中,在哲学、史学、文学多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建树。“公安派”代表人物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评价李贽:“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明末学者冯元仲拜祭李贽时曾赋诗赞颂:“手辟鸿濛辟混茫,浪翻今古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亦彰。髡顶逃禅又杂儒,放言横议不粗疏。世皆欲杀身殂狱,天下何人容卓吾。”他们认为李贽既是一个“通身是胆”、具有独创精神、敢于推翻古今是非的思想家,又是一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见容于世俗的特异之人。探讨李贽的人生哲学,特别是梳理他的生死智慧,是一件既兴味盎然又颇有意义的事情。生命追寻:“穷究生死根因”人生在世,许多人不仅构建各种思想体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而且将它们外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李贽用自己的内在生命,孕育出独特的生死智慧,形成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追求。李贽的终极人生追求就是“求道”,然而其“道”既非儒家的“仁义”之道,亦非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而是“不死之道”。他说:“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是故有弃官不顾者,有弃家不顾者,又有视其身若无有,至一麻一麦,鹊巢其顶而不知者。无他故焉,爱性命之极也。孰不爱性命,而卒弃置不爱者,所爱只于七尺之躯,所知只于百年之内而已,而不知自己性命悠久,实与天地作配于无疆。是以谓之凡民,谓之愚夫焉者也。”《续焚书》卷一,《答马历山》,见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凡引《李贽文集》,只注明卷、页,不再标明版次。在李贽看来,真正懂得爱惜“性命”的是那些以探究生死之道为终身志向的人,为了探究生死的奥秘,他们可以过一麻一麦的艰苦生活,也可以弃官弃家于不顾。

而一般的“凡民愚夫”,只知爱惜自己的肉体生命,丝毫不知性命之真、生死之道。然而“生死大矣”,要探索生死奥秘并非易事。李贽以天纵之才、孤傲之性、率真之情上下求索,不惧死、不避死,甚至热切地拥抱死,最终形成了高妙空灵的生死智慧。李贽对死亡智慧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在四十岁以前,他的生活轨迹与大多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基本相似,经历了家乡求学、参加科考、入仕为官等阶段。在这段时期,李贽很少探究生死奥秘,而是埋首于解决生存发展问题,他自称这时期是“黑漆漆之人”。不过李贽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思想史背景,为其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泉州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泉州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加之其深水良港,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开放的商埠之一,宋、元时期即已成为世界级的海运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繁荣的航海及商业活动,带来的不仅是各国的商品,更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随着泉州海外侨民的大量增加,各种宗教信仰也随之而入。在小小的泉州既有官方儒学的正统教育,也有佛教、道教的传播,更有当时全国尚不多见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的传教活动。可以说,世界上各种主要宗教和文明传统都在泉州这个地方传播、交汇、激荡。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使泉州成为一个开放的精神乐园。李贽的“六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以贸易往来于波斯湾,娶‘色目女’,可能就是印度欧罗巴种的女人。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的祖先仍然和混血的家庭和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往来,一直到曾祖父一代,他家庭中的国际色彩才归于消失,李贽本人则从小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长大成人。”《万历十五年》,黄宇仁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2页。在多种外来及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李贽,有了多元选择的可能,它使李贽在求索生死智慧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出入儒、释、道,甚至还隐隐有伊斯兰教色彩的思想文化基础。然而,李贽最终没有完全皈依任何一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的开放胸襟及独立自主的思想萌芽,在少年李贽身上已初露端倪。他曾回忆说:“予自幼倔犟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阳明先生年谱后语》,《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4页,以下凡引《王阳明全集》,不再标明版次。当然,这是年幼时期的李贽。在成人之后,李贽的人生观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人生哲学熔为一炉,同时还兼采其他各家之学。其二,李贽自幼丧母,养成了独立自强和孤傲自信的性格。《李卓吾论略》记载了少年李贽的一个故事:年十二,试《老农老圃论》。居士曰:“吾时已知樊迟之问,在荷蓧丈人间。然而上大人丘乙己不忍也,故曰‘小人哉,樊须也。’则可知矣。”论成,遂为同学所称。众谓“白斋公有子矣”。居士曰:“吾时虽幼,早已知如此臆说未足为吾大人有子贺,且彼贺意亦太鄙浅,不合于理。彼谓吾利口能言,至长大或能作文词,博夺人间富与贵,以救贱贫耳,不知吾大人不为也。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虽至贫,辄时时脱吾董母太宜人簪珥以急朋友之婚,吾董母不禁也。此岂可以世俗胸腹窥测而预贺之哉!”《焚书》卷三《杂述·卓吾论略》,《李贽文集》第一卷,第78页。文中的“上大人丘乙已不忍也”,是指孔子不能容忍樊迟的归隐之志。《论语》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千百年来,所有的注家都解释为樊迟问的是稼穑之事,想当农夫。而十二岁的李贽不同意这种注解,他认为樊迟本意是问“荷蓧丈人”之事,亦即如何归隐的事情。因为《论语》中还记载以下一段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第195—196页。李贽不为千百年来解经者的定论所囿,认为樊迟问“稼”与“圃”的真正意图是想“归隐”民间。这个解释显示了少年李贽不畏权势、不囿经典、独立思考的品格。此语一出,时人莫不惊叹,都说李贽见识惊人,将来前程无量。但李贽认为,这种祝贺十分“鄙浅”,因为他们都是从读书跳龙门,将来科举考试高中,获取大富大贵的角度祝贺李贽的。而李贽的志向是做个堂堂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急人所难,济人所困。由此可知,李贽自小无论在见识还是在人生追求方面都不同于常人。这次少年经历培养了他读书不囿前人之说,标新立异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常常使得李贽在人生道路上有惊世骇俗之举。他有官不做、有家不回,甚至遣返妻女、削发为僧,但又着儒巾、茹荤、著书、论辩,中年后更是专务“不死之学”。儒门指责其“叛道”,佛门又说他“负子路之勇,又不持斋素而事宰杀,不处山林而游朝市,不潜心内典而著述外书”《竹窗三笔》,袾宏著,转引自容肇祖《李贽年谱》,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以下凡引《李贽年谱》,不再标明版次。。然而李贽我行我素,不理会世俗之士的责难,独创己说,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特立独行、富于创新的大思想家。其三,人生道路的艰难困顿,青壮年时期众多亲人的相继离世,对李贽思想触动巨大,使他尤为关注生死问题。由于生性倔犟、率真直行,不受拘束,所以他“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焚书》卷四《豫约》,《李贽文集》第一卷,第174页。。不仅如此,从嘉靖三十四至四十五年的十余年间,李贽的祖父、父亲先后去世,长子、次子和两个女儿不幸夭折。《卓吾论略》对此有所记载:“吾时过家葬毕,幸了三世业缘,无宦意矣。回首天涯,不胜万里妻孥之想,乃复抵共城。入门见室家,欢甚。问二女,又知归未数月俱不育矣。”《焚书》卷三《杂述·卓吾论略》,《李贽文集》第一卷,第80页。刚刚安葬完长辈,风尘万里返回家中,得到的却是两个女儿夭折的消息,“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悲哀莫此为甚。亲人死亡的噩耗接踵而至,自身疾病导致的生死考验,使李贽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死亡的痛苦与哀伤。约在四十岁后,李贽开始把追究生死根因、寻求生死之道、获得生死解脱作为人生之终极问题,并为此上下求索。其四,晚明时期,弥漫在士子、尤其是阳明后学中谈论生死问题的风气极盛,对李贽生死智慧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脱颖而出,在民间士子中影响很大,晚明更是阳明学及阳明后学遍天下。这种思想史的演变自有其深刻历史背景。余英时先生指出:宋代与明代在政治生态上完全不同,导致了宋代理学与明代理学差异甚大的价值取向。赵宋王朝是在唐末五代武人横行天下的混乱局面下建立起来的,为了避免武人拥兵自重,宋太祖即位后采取了一个重大措施,就是修文偃武,“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在文治取向下,宋代皇权对在朝的士大夫特别优容。

而明代的政治生态与宋代恰恰相反。明太祖早年在皇觉寺为僧,后来参加了韩山童、韩林儿父子一系的武装集团,和当时儒生文士所代表的上层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明太祖在创业阶段虽然礼遇儒生文士,然而并没半点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意识,更不必说什么“共治天下”了。相反的,他心中的“士”不过是一个统治工具而已,只能被动地听命于皇帝,而不能稍有违抗。明太祖曾当面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士可杀不可辱”是儒家世代相传的古训,但士在明代却受到既“杀”且“辱”的待遇。《从政治生态看朱熹学与王阳明学之间的异同》,《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余英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361页。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以天纵之才,却一生坎坷,系诏狱、受廷杖、遭追杀,多次九死一生,难怪在“龙场之悟”中,他把突破“生死之念”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彭国翔先生认为:儒家传统重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死亡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措意。但在中晚明的阳明学者中,生死关切已成为普遍的焦点意识之一。究其原因有四:第一,与儒佛长期的交融互动及阳明学者对佛教思想的主动吸收有关;第二,明代政治高压体制对儒家学者的残酷迫害,经常使他们面临生死关头,这是生死关切成为中晚明阳明学者重点思考的外部原因;第三,明代政治生态恶化,儒生们入仕之途充满凶险,故而转求个人身心性命问题的解决,在此背景下,生死问题自然凸显出来;第四,明代连续出现几个荒唐的皇帝,不理朝政,专求长生不老之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都引导着民间社会及知识阶层去关注生死问题。《儒家的生死关切——以阳明学者为例》,《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彭国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124页。这些分析是中肯的,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涉及,即阳明后学把生死问题置于焦点核心,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阳明在“龙场之悟”中,以突破“生死之念”为契机,发明了“致良知”之教,使明代学风大变。受此影响,阳明后学多把生死关切视为学问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李贽就是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中年之后把求生死之道及在生死关头表现如何,作为衡量学者之学问是否精湛、修为是否深厚的标准。李贽写道:“周濂溪非但希夷正派,且从寿涯禅师来,分明宗祖不同,故其无极、太极、《通书》等说超然出群。

明道承之,龟山衍之。横浦、豫章传之龟山,延平复得豫章亲旨,故一派亦自可观,然搀和儒气,终成巢穴。独横浦心雄志烈,不怕异端名色,直从葱岭出路。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至阳明而后,其学大明,然非龙谿先生缉熙继续,亦未见得阳明先生之妙处。”《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李贽文集》第一卷,第27页。这是说,周濂溪之学,有自寿涯禅师来的成分,故而其学非同凡响;但从程明道至李延平,因固守“儒气”,成一自守“巢穴”,不知吸收佛学智慧,没有在生死关切的问题上下功夫。而慈湖得象山简易直截之心学,又参究禅林诸书,在究“生死事大”上显然要高于前者。不过,直到阳明之学横空出世后,生死之学才大明于天下,尤其龙溪先生阐扬其学,在生死之道上创发甚大。李贽接着评论阳明后学诸子云:“此老(指王心斋)气魄力量实胜过人,故他家儿孙过半如是,亦各其种也……龙溪先生非从幼多病爱身,见得此身甚重,亦不便到此;然非多历年所,亦不到此。若近溪先生,则原是生死大事在念,后来虽好接引儒生,撦着《论语》、《中庸》,亦谓伴口过日耳。故知儒者终无透彻之日,况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狥名者乎!最高之儒,狥名已矣,心斋老先生是也。一为名累,自入名网,决难得脱,以是知学儒之可畏也。”《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李贽文集》第一卷,第26页。

同类推荐
  • 先锋

    先锋

    本书通过对浙江大学近五年来受表彰的近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采写,生动反映了在创办世界一流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进程中,高校党建工作推进过程和建设成果,形象地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本书在意识形态所关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内,选取了私营企业主兴起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问题。
  •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准确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要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以及对国内外情况的深入比较,深刻论述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 中国大数据(2013-2014)

    中国大数据(2013-2014)

    本书运用大量的数字图表和专题地图,来分析展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政府运行与投资环境、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社会事业与消除贫困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与尚待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发展数据进行多方位解读。
热门推荐
  • 魂陵

    魂陵

    我已不再是银杏树下的少年,你,忘了我吧;如果注定了正邪不两立,那么,杀了我吧!
  • 轮椅上的英雄

    轮椅上的英雄

    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做积累,精心编织出一幕幕浮世绘式的精彩故事,主题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作品常以情节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来写人生的大喜大悲。故事谋篇布局以严谨著…
  • 陵如雪

    陵如雪

    异世情缘,我真的再也见不到你了吗?就因我们的身份,竟还不可远走高飞了吗?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我为你所做的一切你都忘记了吗?苏雪,我陵如镜才是真正爱你的人啊!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去那个未知的地方,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你,你难道不知道我担心你吗?
  • 惊世绝宠:狠毒鬼王妃

    惊世绝宠:狠毒鬼王妃

    她本是24实际顶级杀手,但偶然穿越到古代,成为举世闻名的——废材,哼,敢于我作对,死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鬼王,但遇到她,则变成腹黑无比的大灰狼“怎么,看了我就想逃,还不如以身相许呢。”某男腹黑道“无耻,流氓,阿尔卑斯棒棒糖”某女怒道收小三,怼渣男,斗心计,论武功,哼,我要让看不起我的人跪下求饶“为夫助你一臂之力”某男邪恶的声音响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杀仙客

    杀仙客

    传说太古仙道上,有种人专门以杀仙为生,叫做诛仙客。他们喝最烈的酒,玩最快的刀,杀最狠的仙,睡最美的人。昔日含恨而终的少年武神,带着一本诛仙决,重返人间……
  • 萌宝至上:男神招架不住

    萌宝至上:男神招架不住

    新书报告,男神大人“老公救我”颜夕情急之下挽住一个人,来充当自己的老公,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谁知,事后却惹到了一只大灰狼。“老婆,你都摸了我,而且还花了我的钱,你得对我负责”某人可怜兮兮的说着...“你....你.....你.....离我远点,早知道当初就不让你帮忙了”白梓阳可怜兮兮的:“老婆你又在嫌弃我....”许我一朝良辰,聘你万丈情深【交流群:465010909】
  • 如果赤道留住雪花

    如果赤道留住雪花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前世五百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前世五百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苏召南,我要如何才能走进你的心中?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砂,你肯珍惜我吗?如果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砂,而我能留得住你吗?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世风华之毒后归来

    盛世风华之毒后归来

    前生,她为了他落下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今生今世,她一定要让他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