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24

第24章 堂堂正正煌煌宇宙——陆九渊之生死智(4)

时值安禄山叛乱,他受命起兵抵抗,被附近十七郡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的军队不敢进攻潼关。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唐德宗时,又有李希烈叛乱,他受朝廷之命,前去劝谕,却为李希烈缢死。临终时,大节凛然,铮铮铁骨,世人无不钦佩。德宗皇帝称赞其:“气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象山的学生认为,人们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非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深入地研究不可,而颜鲁公似乎在“学”上并没有达到这一层面。象山先生则认为:这种观点无疑是人们将外在的学习看得太重了;其实,人心至灵,理义充盈,关键在自我觉悟不觉悟,善反之,能体认本心,必可发而为正确的行为。在象山先生看来,人固有一死,能于生死之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才算是无愧于天地的“大丈夫”。这正是“刀锯鼎镬底学问”,容不得半点空头议论,颜鲁公又何必要“学”而后能!宣教郎大常博士孔炜撰《谥议》,内称象山之学云:“盖谓此心之良人所均有,天所予我,非由外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莫能夺。信能知此,则宇宙非至理,圣贤与我同类。大端既立,趋向既定,明善充类以求之,强力勇敢以行之,如木有根,如水有源。逮其久也,此心之灵,此理之明,将涣然释,怡然顺,真有见夫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皆吾分内事。所谓操存求得,盛行不加,穷居不损者,端不我诬也。”《谥议》,《陆九渊集》卷三十三,第385—386页。象山之学,源于孟子心性之论,先立其大,自省自反,沟通天人内外;因“至理”之充塞,使人们填充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间之艰难险阻皆无可阻挡。而面对生死大事,人们亦可以充实之德性,获得无畏与坦然。因为,“生”之最大价值是对“道义”之求的执有,人们既然已具备之,则生死又何能撼其心志?可见,现实中的人,若想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应该从象山先生的生死价值论中去吸取一些智慧,在人生过程中建构出某种价值,其超越生死之上;当人们能够在“生”时坚执这种价值,则在面对死神时可以获得“心安”,此“心安”之基础就在于“理得”。诚如象山先生言:“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死生大矣,而不足以易此,况富贵乎?”《与赵然道》,《陆九渊集》卷十二,第158页。生死超越论:“煌煌在宇宙间”人生在世,有物质与精神的各种欲望,但最深层最大的欲望也许是希望能永远活下去,亦即渴盼着超越死亡。

中国道教试图通过“内丹”之修炼和“外丹”之服用,来实现长生不老、肉身成仙,可是,千百年来都无法获得实证。相反,在史籍中却有许多因服食金丹而丧命者的记载。佛教则不认为人之此“生”此“身”可以永生,但又指出,人们只要一心向佛,一心念佛,将通过“涅槃”获得来世来生的永生,这种说法既无法实证亦无法证伪。儒家在生死超越论上,坚决反对佛教与道教的观点,开辟出一条经由精神生命、道德生命达到不朽的超越死亡之路。象山先生指出:“某尝以义利二字判儒释,又曰公私,其实即义利也。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

人有五官,官有其事,于是有是非得失,于是有教有学。其教之所从立者如此,故曰义、曰公。释氏以人生天地间,有生死,有轮回,有烦恼,以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其有得道明悟者,则知本无生死,本无轮回,本无烦恼。故其言曰:‘生死事大。’”《与王顺伯》,《陆九渊集》卷二,第17页。人在世间尽人道,亦即体悟和践履仁义礼智,这都是为他人与社会,故而象山先生认为是“义”与“公”,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释氏则认人生在世有无穷的烦恼,有无法逃脱的生死轮回,所以弃人伦道德出家为僧。以“生死事大”,故而求个我之解脱,象山以为是“私”是“利”。儒者在人伦日用间孜孜不倦地努力,释氏则在个人生死解脱上下功夫,二者之别泾渭分明。象山先生又说:“若吾儒则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释氏之所怜悯者,为未出轮回,生死相续,谓之生死海里浮沉。若吾儒中圣贤,岂皆只在他生死海里浮沉也?彼之所怜悯者,吾之圣贤无有也。”《与王顺伯》,《陆九渊集》卷二,第17页。儒者忧虑的是人们在人生中,是否能保持和光大人之为人的那个“几希”;释者却只慈悲于天下人在生死海中沉浮。为何说“吾儒”不会有“生死海里沉浮”的问题呢?在象山先生看来,人之道德生命的高扬,正可以解决生死超越的问题,所以,儒者不是没有生死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在意陷世俗人于苦海中之生死问题。象山先生亦反对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举动:“及一旦知饮博之非,又求长生不死之药,悦妄人之方,从事于丹砂、青芝、煅炉、山屐之间,冀蓬莱瑶池可至,则亦终苦身亡家,伶仃而后已……至于蒙而未发,则是驰骛昏扰之久,大体未能顿清明耳。

若不宁耐,复放而他驰,入妄人之说,以求长生不死之术,则恐蓬莱瑶池终不可至,而蕞尔之身将毙于煅炉山屐之间矣。”《与胡达材》、《与王顺伯》,《陆九渊集》卷四,第57页。求长生之术,在象山先生看来,不仅将使自己“苦身亡家”,甚至毙于求不死之过程中而不自知。佛法道教超越死亡的方式与途径皆不可取,儒家又有何方法呢?儒家学说认定,人有生理生命,又有精神生命,后者又可分出道德的生命,亦即人们在世间以认识、显发、践履人伦道德为生存的核心。生理的生命随着人们寿限的到来,必有完结的那一天;而人之道德生命的发扬光大,则会因其造福社会与民众事业的永恒性,也因其楷模榜样矗立于人世间,更因其精神人格的伟大,而能够超越时空之限囿,达到永垂不朽,这即实现了人之生命的永恒。象山先生云:“寿夭贫富贵贱,皆不足为学者道。古之圣贤,如关龙逢之诛,王子比干之剖心,颜闵之夭疾,孔孟之厄穷,至今煌煌在宇宙间,庸何伤哉?”这些圣贤或被“诛”,或被“剖心”,或夭折,或病疾,或厄穷,人生之际遇可谓困顿,可谓艰险无比,甚至于凶死夭折,但其事迹、精神、学问、道德却传之久远,代代相续,无有完结之时,此不正是圣贤们超越了生死而达至永恒吗?是谓“煌煌在宇宙间”。但是,人间圣贤毕竟只是少数,对芸芸众生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以获“不朽”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真正实现者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佛教有“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个个都能成佛。孟子之学则指人先验地具备“善端”,自省之发扬之,则为“仁义礼智”之性,故而人人都有良知良能,个个都有成圣成贤的可能,所谓“满街都是圣人”是也。象山先生直承孟子,指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有所蒙蔽,有所移夺,有所陷溺,则此心为之不灵,此理为之不明,是谓不得其正,其见乃邪见,其说乃邪说。”《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众生之心,皆为内盈“理义”之心,这是无所区别的。关键在于,有一些人可以明白这一点,从而体悟之、实践之,是为“圣”是为“贤”;而另一部分人,则无所知觉本心之明,更难以去遵之而行,是为众生是为群氓。在象山先生看来,人心之“理义”与天地之“心”同,当个人将自己的“本心”真正与天地之“心”相沟通,相合一,亦即使己之“德”与天之“理”同,则人们便借助于后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囿;小我之“我”通过大我之“宇宙”而超越了生死,获得了永恒。所以,人们只有也必须从内在心性上体认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才能达到生命之不朽。所以,儒家超越死亡之途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将个我之生命与亲人之生命相沟通,将自我与家庭家族融会贯通而为一,这样,个人生命虽然必在某时某地归于结束,但血脉却在家庭家族中绵延不绝,此为“虽死犹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正在践履“孝”道。二是将个我之生命融入社会国家之大生命中,治国平天下,从而载之史册,传之久远,是为不朽,此为“虽死犹荣”。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正在尽其“忠”。三则是沟通天人,将“小我”之生命汇入自然宇宙之“大生命”中,借助于后者之无穷无限性,获得自我生命的永恒,此为“虽死而永存”。做到这一点之关键,在发显“仁”德。在儒家,超越死亡的方法是“大其心”的学问和功夫。象山先生云:“宇宙无际,天地开辟,本只一家。往圣之生,地之相去千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盖一家也。”《与罗春伯》,《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77页。

同类推荐
  •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本书以欧盟东扩为背景,对欧盟东扩前后中东欧国国家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看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发挥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 党的优秀儿女

    党的优秀儿女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感悟辉煌——《苦难辉煌》读后感;有错必纠,知错必改——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读《不速之客》有感而发;读好“无字书”——读《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有感;领导干部要“好学”,还要“善学”等。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以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热门推荐
  • 武道巅峰

    武道巅峰

    携手舞天下伴卿辰影宵。不忘初心梦俯首群雄。身为孤儿的天羽在和神秘老者交易后获得无上功法开始逆天崛起.。在跨过重重障碍生死之间不断徘徊终成一代传说。
  • 末世之战神成长记

    末世之战神成长记

    末世到来,地球上已被丧尸所占领,幸存的人类过着最悲惨的生活,在这个乱世里,人类暴露出了最原始的一面,只是一个学生的他,能在这乱世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下吗?
  • 十年情书

    十年情书

    “陆星辰!你干什么!”“怎么,都是我女朋友了。还想跑?”某辰霸道在她脸上一吻.“喂喂喂唔谁同意做你女朋友了啊…”某熙厌恶地推开.“怎么?我表白你都同意了.还想赖?我告诉你,你这辈子,一定是我陆星辰的女人!”卧槽…叶梓熙啊叶梓熙你怎么遇上这个混混啊…
  • 驭夫有道:野性魔妃心尖宠

    驭夫有道:野性魔妃心尖宠

    纳尼!大婚之日,某新郎官竟让人抓了只健壮的公鸡与新娘拜堂,而自己却偷偷溜出去玩!结果,某皇帝大怒,派人将新郎官重打几十大板后,抬着新郎官和新娘拜了堂。托某皇帝的福,某新郎官光荣负伤,大病一场,醒来后性情大变,从哑巴淘气包王爷一跃而成年少轻狂、气死人不偿命的小王爷。某王爷:本王虽是女人,但也是有家室的人,你们可别引诱我犯罪!某男1:那家破妻亡可好?某男2:无碍,本王可以让她选择是离开还是自行了断。【本文非耽美,正常到有男女猪脚,欢迎入坑。】
  • 死灵骑士异游录

    死灵骑士异游录

    意外惨死的九阶骑士唐昧以死灵的形式携带一枚神器戒指重生,重生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死灵世界。暗翅大鹏鸟?人面龙身妖祖?在我的剑戟下皆为蝼蚁!神灵的世界已经摇摇欲坠,大帝将出魔祖蠢蠢欲动,且看一代梦魇骑士的崛起之旅,踏碎诸多职业,成就至尊之位!
  • 回到明朝做仙人

    回到明朝做仙人

    朱元璋诛杀功臣真的是兔死狗烹吗?他杀起贪官来毫不手软,为什么又给读书人特权?朱棣靖难之役中三场怪风从何而来?他登基之后为何大赏武当派?锦衣卫明明只是天子的仪仗队,有时候也充当天子爪牙。为何后来成了明朝独有的军政特务机构?他们是在防备谁?
  • 老师,早上好

    老师,早上好

    17岁的高一新生美女果然因为父母工作忙的原因暂住进与父母交好的沈叔叔的儿子,23岁的沈昊家里。但是为什么除了同居的关系,他还是自己的老师?!跟这个冰山面瘫的帅哥老师同居的日子又为什么越来越有趣了呢?果然的高中生活注定是不会平静的了。
  • 陕西煤老板

    陕西煤老板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山西煤老板的真实生活。
  • 我抓盗墓贼的那些年

    我抓盗墓贼的那些年

    我叫何志鹏,是个普通的警察学院的大学生,经过我在学校的优良表现,终于完美不挂科的毕业了,刚当警察就接到了艰难的任务,这第一个任务,就是卧底盗墓团伙,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然后一举抓获,保护文物,守护民族文化,我当然义不容辞,可是当卧底生涯开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世界原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 投瓮随笔

    投瓮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