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22

第22章 堂堂正正煌煌宇宙——陆九渊之生死智(2)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在谋生的过程中,人们可能私心发作,损人利己;在立业的过程里,人们可能欲望勃发,沉迷于声色犬马;在求学的道路上,人们还可能卖弄小智小识,或迷惑于邪见邪说,等等。在象山先生看来,即便古之圣贤亦不免有过,况芸芸众生?关键在我们面对“过”及“错”究竟取何种态度?象山先生指出,人们应该意识到“迁善改过”是己分内事,而不是为了他人才这样做,“改过”要有完全的自主性,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听到别人提醒自己的过错则喜,知道自己的“过”而不隐瞒,改正自己的“过”也不害怕。象山先生云:愿励“学不为人”之志,勉致“为仁由己”之实,思颜子之大勇,奋然自拔,荡涤摧毁湮没之意,不使有毫毛得以宿留于庭宇。光芒所射岂止在斗牛间!正大之气当塞宇宙,则吾道有望!(同上)当人立志于“迁善改过”,能够在名利欲海中奋然自拔,那自我的人格光辉便能发扬出来,一股正大之气亦能在胸中孕育,并与外在之宇宙自然相接。在人生中,人的私心越多越重,各种掣肘也就越多,此时,人心里发虚,不免瞻前顾后,志短气穷。相反,人们若能抛却私心私欲,便可脱出许许多多的世俗之网罗,心中充盈着正气,精神也必安详。象山先生告人曰:“思之既明,幡然而改,奋然而兴,如出陷阱,如决网罗,如去荆棘,而舞蹈乎康庄,翱翔乎青冥,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尚谁得而御之哉?”《与倪九成》,卷十二。世俗之利欲私心是“陷阱”、是“网罗”、是“荆棘”,人若脱于此,求得心性之至善,行为之自然,就能达到人生的大自由,从而也能获得人生的大快乐。其次,要做“大人”,需为“大人之事”,象山先生写道:大人之事,至公至正,至广大,至平直。剖管之见,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若诸公所可喜者,皆是专于向道,与溺私欲不同耳。《与包敏道》,卷十四。所谓“人之生也本直”之“直”,即是“天道”赋于人身之“人道”,即人生而蕴有的仁义忠信之本体。人得天之“道”而为人之“道”,所以能“至公至正,至广大,至平直”。相反,如果人们私欲勃发,蔽其本心而不见“道”,不显“道”,那么,人就无法与天地相沟通,无法体会人生境界极高之后的快乐与自豪。可见,要成为“大人”,不外即保有自我先天具有的本善之心,借助于此而跃出个人之肉体感官的限囿,与天地之“道”相合一,站在此一层面,达到这种境界,便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语录下》,卷三十五。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象山先生推崇的“大人”,虽然似乎神通无限,但其绝不是“神”而是“人”,他就是生活于世俗社会中的“人”,而且还是人人都可修为而成的“人”。自古以来的儒家学者,虽然都视达于“圣”、“贤”、“君子”等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但皆认为,“圣”、“贤”是不易达到的,世俗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君子”而不太可能当“圣贤”。象山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承孟子之学,认为,人人得自于先天的“本心”皆是一样的,所以:“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矣。”《与冯传之》,卷十三。“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上》,卷三十四。这样,从理论上便可直接推出:世上人皆可成“圣”成“贤”,关键在你能否自明本心,自显本心,自觉地遵循本心之善而言而行而动而停。象山先生曾自述云:我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的人,乃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语录下》,卷三十五。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同上)其学生冯元质更记之曰:“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鸣鼓,则乘山荞至,会揖,升讲坐,容色粹然,精神炯然。学者又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观此以坐,少亦不下数十百,斋肃无哗。首诲以收敛精神,涵养德性,虚心听讲,诸生皆俯首拱听,非徒讲经,每启发人之本心也,间举经语为证。音吐清响,听者无不感动兴起……平居或观书,或抚琴。佳天气,则徐步观瀑,至高诵经训,歌楚词,乃古诗文,雍容自适。虽盛暑,衣冠必整肃,望之如神。诸生登方丈请诲,和气可掬,随其人有所开发,或教以涵养,或晓之以读书之方,未尝及闲话,亦未尝令看先儒语录。每讲说痛快,则顾博季鲁曰:‘岂不快哉!’”《年谱》,卷三十六。象山先生乃一介书生,一位小吏,却自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天下也“无我这般人”;学生们观先生也叹服为“神”,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关键在他已超出了世俗存在的那个“我”,而进入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象山先生的衣冠不必华丽,但一定“整肃”;象山先生的体格不必强健,但“精神炯然”;象山先生的学问也许并非最好,但其研习的却是成“大人”之学,其精神追求与天地宇宙相接。这就是象山虽为一清廉的先生,但却被学生们“望之如神”的原因所在。一般而言,古代儒家学者皆倡导“为己之学”,即为了提升自我之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而学习,要求人们“为学”与“做人”的一致。象山先生推崇的人生境界为“大人”,他自己当然是以之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的。当他把自我的心性归为“本善”,从而体认到个人的精神与天地之化完全合而为一时,他的人格便跃出了“小我”的限囿,成就了一个“大我”的存在。立于这样一种人生的境界,再去处理世俗之为学为官为生的问题,便能显露出无所不公、无所不爱、无所私欲的气象来。这样,象山先生从内在的心性到外在的行为皆趋而“大”之,终则成就了一个“大人”──非谓他的官大势大钱多体力过人,而是指其人格上达到了“至大至公”的境界。而臻于这样的状态,并不能获得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以及一切世俗人渴望的那些价值,所得的也许就只是所谓“快哉!快哉!”观象山先生之文,常可见“快哉!乐哉!”之语。其家境并非大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可为何能如此呢?应该说,这种“快哉”并非是世俗人之欲望满足后获得的肉体“快活”,而是指人生臻于一个极高境界之后得到的灵魂之“快乐”。因此,常人都以己之欲望满足为乐,而象山先生则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乐。这也许正是“大人”与一般人之最大的区别所在。这就是象山先生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其人生的精神,还是他全部现实人生践履的活动和全部学问的精髓所在。生死态度:“亦自然”生死态度,主要是指人们面对生死时的看法与做法。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无论是长寿还是夭折,是贵为天子王侯还是贱为贩夫走卒,皆必在某时某刻面对他人、尤其是亲人之死,最终还必得面对自我之死。人生的问题有无数之多,可每一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问题。作为一个思想家,陆象山已获得极大的成功,创发心学之思想体系,开显儒学发展的新源泉,从学者达千人之多,可谓显赫一时。但同时,他也是人类中之一份子,他也要面对生死问题,他的生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其对心学思想体系又有何影响呢?一般来说,要知晓某人所执的生死态度,往往要视其人生观而定。陆象山终生习儒术,为世之儒宗,在人生观上自然坚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基本人生信条。他二十四岁中乡举,在《举送官启》内云:“某少而慕古,长欲穷源,不与世俗背驰而非,必将与圣贤同归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强,谓先哲同是人,而往训岂欺我?穷则与山林之士,约六经之旨,使孔孟之言复闻于学者;达则与庙堂群公,还五服之地,使尧舜之化纯被于斯民。”《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5页。(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卷数和页码)这里已明确表达了他一生只在两种人生模式间做选择:若能入庙堂之上,则倾身心于政坛,呕心沥血泽被斯民;如若不能由科举入仕,则在山林潜心于孔孟之学,让儒学之真意大显于天下。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直接来源于《论语·季氏》中所言:“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集注·季氏》,第173页。也与孟子之言相系:“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第351页。象山先生是如此说的,更是如此去做的。象山先生于乾道八年(1172)34岁时中进士,授官迪功郎,先后任为江西路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因母丧而未能如期到任)、福建路建宁府崇安县主簿。淳熙九年,因侍从官举荐,象山先生至行都临安供职,除国子正。次年冬,象山从国子正升为敕令所删定官,历时约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因受排挤,象山得圣旨出行都回乡,主管台州崇道观,成为闲散祠禄官,随后讲学于贵溪应天山(后改名为象山)。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诏令象山出知荆门北路荆门军,他得以在生命中最后二年创造了“荆门之政”的奇迹。可见,象山先生五十四岁的生命期,除中进士前几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学,就是在官场数十年的辛劳,然后则是长期的讲学活动。在政坛,象山先生尽管居官卑微,却“堂堂正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在学界,象山先生则精研学问,乐此不疲地教授众子弟,诲人不倦,以“江西陆子静”誉满神州。由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延及其生死态度,象山先生又执何观念、有何行为呢?首先,象山先生与常人一般,对自己的亲人过世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和痛苦。其曾自述:“某气质素弱,年十四五,手足未尝温暖”。《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他三岁丧生母,长期患有“血漏”(痔疮),因一生精进于学,循规蹈矩,“后稍知所向,体力亦随壮也。”

人长期患病,对生死问题当有相当的敏感性。象山先生四十九岁那年,连续遭受四次亲人逝世的重大打击:先是他的二兄陆子仪“一疾不起”,撒手人间;次则不数月,他的幼子年仅三岁不幸夭折,象山先生原准备将此子过继给他的四哥复斋先生为后;不久,一位侄孙女、一位侄婿张辅之又过世。象山先生痛何如之。他在写给朱熹的信中倾诉到:“痛哉!祸故重仍,未有甚于此者。触绪悲摧,殆所不堪。某旧有血疾,二三年寖剧,近又转而成痔,良以为苦,数日方少瘳矣。”《与朱元晦》,《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81页。象山先生表现出对亲人去世的深深悲痛之情一点也不奇怪,儒家的血脉正建基于血缘关系上的亲爱之情,发显之则为儒学的核心观念“仁爱”。象山先生作为一代大儒,自然不可能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般的洒脱,亦不像佛教徒出世求自身之生死解脱,而置亲人于不顾。可以说,面对生死的悲哀之情,正显示出象山先生的儒者本色。其次,儒者们在亲人去世时的悲伤之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恐惧于死,害怕自我生命的终结。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儒者,在面对自我必死的结局时,会有相当平静的态度。这何以可能呢?其情景又是怎样的呢?绍熙二年(1191),朝廷再次下诏,令陆九渊疾速到荆门军任知军。其时,他正在贵溪象山讲学。学子们环山庐而居,象山翁建精舍读书教徒,可谓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也融融。象山先生甚至有“终焉之意”,但是,在朝廷的召唤下,象山先生还是将山上日常的教学事宜托付给弟子傅季鲁,自己则为了不扰民和更快速地到任,准备单骑简从上路。贵溪县丞对他说:金人有南牧进犯的意图。象山先生一听此语,立即改变原先的安排:“如此则荆门乃次边之地,某当挈家以行,未免少迟。若以单骑,却似某有所畏避也。”《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22页。于是,象山先生带着家眷,跟随其后的还有长子陆持之、次子陆循之和侄子陆浚之,冒着秋初的寒风,毅然决然地奔赴荆门这个“次边之地”。这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概。后象山先生果然逝于荆门军任所,再也没有活着返回故土。约二月车马舟船的劳顿,象山一行终于抵达目的地,他立即接手荆门的一切政事。所谓“次边之地”,即是紧靠前线的后方,随时都有敌人进犯的危险。按一般的常理,官员被派往“次边之地”,常常会暗中运作,让朝廷改任他官;不行的话,则独自一人赴任,以避危险。可象山先生不如此,他明知有生命之虞,却毫不畏惧死亡的胁迫。不仅自己“疾速到任”,更毅然带着大小家眷赴任。一方面明白地昭示百姓,他这个知军,不避危险,决心与荆门的民众同生死共命运;另一方面,象山先生以此来自我加压,家庭亲人与百姓的生活和生命皆成为他肩上的重任,成为他治荆所必须承担的道德义务。后来,象山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治荆的事业之中,“荆门之政”大有可观,他在临终前八天曾有一封写给侄子陆麟之的信,内说:“此间风俗,旬月浸觉变易形见,大概是非善恶处明,人无贵贱皆向善,气质不美者亦革面,政所谓脉不病,虽瘠不害。

近来吏卒多贫,而有穷快活之说。”《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12页。可谓是,政通人和,官民皆乐。后人把象山先生的“荆门之政”归结为八个方面:“严防务”、“建保伍”、“重法治”、“除弊风”、“罢三引”、“蠲铜钱”、“勤视农”和“堵北泄”。南宋名丞相周必大称赞道:“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12页。面对生死的考验,象山先生毫不退缩,无所畏惧。为表明其决心,甚至偕家赴边,充分显示出其视死如归的生死态度。在象山先生看来:“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亦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55—256页。君子们只以“义理”是求,只以“义理”之事行动,仁义充盈己心,则无论贫贱或富贵、死生与祸福,皆可不为所动。象山先生视其赴荆门之任,正是去行“义理”,故而艰难险阻也好,生死考验也罢,皆已置之度外。

同类推荐
  •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本书研究了村民选举中各个层面政治精英的角色和所采取的策略。国家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举措的出台;省级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在自己的行政区域里成功付诸实施;地方政治精英“构建”村民选举;村庄政治精英充当村民选举的实践者和政治参与机制“制作人”的角色。通过对四级政治精英的角色和策略运用的阐述,勾画了中国村民自治与村民选举的发展历程。
  • 冷战后的联合国

    冷战后的联合国

    本书作者以丰富独特的经历,展开历史性的回顾和评述,书中将析论冷战后联合国体制和使命策略的发展变化,多方位地刻画它在国际矛盾纷争中所扮演角色之重要性和其缺陷不足。并为联合国的将来和世界和平提出一些建议。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本书设有宏观大势、国家治理、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透过“克强指数”看中国经济、从白皮书看中国司法改革的未来改革路线图、中国区域经济体发展报告等。
  •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立足政治传播学,梳理评介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概况等。阐述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为政治传播形态的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与政治的关联。并从传播符号角度对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进行研究。与同类政治传播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
热门推荐
  • 剑挽天倾

    剑挽天倾

    武修九境,一境一重天,看来自芦岭镇的楚逸如何用自己手中的剑成就新的传奇,留下新的传说......
  • 边城剑侠

    边城剑侠

    剑——百兵之王,那么天下第一剑,毁天灭地还是守护一方和平,取决于用剑之人。
  • 墨染碧落

    墨染碧落

    拂袖扫心尘,墨染碧落天。…………李墨意外穿越到圣魂大陆,在这个世界人类都会觉醒自己的武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好的武魂、好的资质成为一个魂师。魂师:只有极少数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魂师。传说中的魂师挥手间天地动摇,日月无光。…………且看这个穿越到了贫民窟的一个孩童身上的李墨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如何生存下去……
  • 森山

    森山

    故事发生在日本九州全境,幻化成人形的猫少年米未离开森山的乡间来到都市,以他的足迹串联起一个一个的不思议事件……那些奇幻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重生千金复仇记

    重生千金复仇记

    前世,她的妈妈被冤屈自尽,她同时遭到爸爸和继母的陷害,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被继妹勾引,重生归来,她不再是受人欺凌的柔弱千金,所有利用她,欠了她的人,她都不会放过,守护妈妈,蹬掉小三,灭掉小白花,绝不成为圣母公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王国,而她,会成为女王。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道葬之塔

    道葬之塔

    灵有七法,魂有九则!众修以血灵祭天,以求血脉得以与道同存,此称之为道祭!而横穿众多星空之大能之士,皆以寻塔求葬为修道之巅峰!甚至有族倾万世家业,揽众多血灵之道,挥洒星空,踏上往桥,求那虚塔一现!此称之为道葬!
  • 启天仙

    启天仙

    五大帝国,七大灵魄。火,水,电,冰,光明,黑暗,治愈。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魄,当觉醒时灵点超过四,那么就可以修炼成为一种职业——玄灵师。变异灵魄的白星哲是否能傲视大陆呢?
  • 海国春秋

    海国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