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口为13亿人,到2020年人口数量可能维持在14亿~145亿人,增加总量1亿~15亿左右,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自然资源量大,人均资源量小,是基本国情。未来十几年内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资源量持续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特别是土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0185公顷合278亩,减少到80年代的0136公顷合204亩,到21世纪初为0101公顷合151亩,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的势头难以扭转,粮食供应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如果还是依靠过去的做法靠毁林、毁草、围湖开垦粮田,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农业发展只能走集约化道路,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目前,非农占地过多,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必须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非农用地要强调节省,并且不占用农田,这是关系到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吃饭的大问题,要给予极大的关注。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中国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也将大幅度提高,这对环境和资源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单就汽车来说,目前我国民用汽车持有量差不多4000万辆,到2020年将达到8000万辆,甚至1亿辆。这不仅加剧能源紧张状况,汽车尾气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污染大气环境,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汽车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的最大污染源。
二、
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工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大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高投入、微效益、重污染,大量资源能源消耗的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说,经济的增长是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我国能源利用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我国总能源效率为23%,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倍,是欧盟的6倍,是日本的10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能源作为支撑,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我国又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67%。能源消费过分,依靠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煤烟型环境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是燃煤造成的,大气中70%烟尘也是燃煤造成的。这种大气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土地酸化,粮食减产和植被破坏,而且引发大量呼吸道疾病,直接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到中期,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重化工业发展占有很大比重,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电力、造纸、交通运输等,这种工业资源能源的消费强度高,对环境污染重。我们如何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专家推算: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如果仍然按传统方式发展,那么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现在的4~5倍。人们对现在的环境状况已经很不满意了。不要说再增加4~5倍,就是再增加1倍也难以承受。摆脱这种压力,只能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煤炭渣再燃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缓解。
三、
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化水平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西方国家城市化,特别是城市带的发展令人瞩目。如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和大洛杉矶区,这三大组团式的城市群,对其GDP的贡献率达67%。日本GDP也主要来自大东京区、阪神区和名古屋区,其GDP贡献率占到70%。我国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城市群和城市带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之优势,但对环境也带来了新问题,由局部的环境污染造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城市群和以广州、香港为核心的华南都是圈,推动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城市布局将依照“美”生态良好,适于居住地区和“轴”交通线,河流两岸展开。另外,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的清涌入,全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发展。现在,我国总人口为13亿人,城镇人口5亿多人,城镇化水平为40%,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可能达到8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55%左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由分散的农村转移到城市,虽然有利于减轻土地的压力和水源污染,但是,伴随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
1城镇化进程加速,增大对环境的总体压力。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仍然处于历史“欠账”时期,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若不能加快建设步伐,环境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2城镇化加快发展将使污染环境的污水排放量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将由目前的230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00亿吨,到2020年达到500亿吨。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将会严重的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垃圾将由目前的136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366亿吨。城市未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地下水、土地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处理能力明显不足,造成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长期存在。如果未来十几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提速,污染处理能力不能大幅度提高,那么,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高强排放,将给城市带来灾难性后果。
四、
城镇化加速发展使城市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如新出现的有害有机污染,将直接危害饮用水的安全和空气环境质量。在解决生活中一般有机物和粉尘污染问题,氮、磷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将日益严重,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如PM10特别是PM25危害将突现出来。
总体上看,我国城市环境状况不好,污染比较严重,未来十几年仍令人担忧。
五、
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现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今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程度提高以及养殖业、加工业比重的增加,这些都将给环境造成压力。
1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可能给环境造成压力。今后,我国粮食生产量及其他农业产品将逐年递增,与之相应,化肥、农药、薄膜等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这些农业化学品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氮、磷等营养源和难降解有机物排放量的增加,使水源污染更加难以遏制,进一步加剧水体、土地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我国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相当大,单位耕地面积使用化肥量是美国的3倍,利用率很低。施肥量越大,进入水体的有害物越多,对水体高营养化的影响就越发明显。这些控制江河污染的一大难题。
2集约化的禽畜养殖给环境造成新的压力。随着“菜篮子”工程的推广,集约化的禽畜养殖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我国集约化养猪场COD排放量是全国工业和生活负荷之和的22%,到2010年该比例将达到69%,禽畜养殖业已经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3农村企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农业企业今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发展污染密集型的行业和采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传统技术,农村新一轮的环境污染趋势将日益显现。农村企业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环保能力薄弱,将可能引发污染大面积蔓延,将使我国的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六、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也叫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国际潮流。我国自加入WTO之日起,就正式融入这一潮流的进程之中。加入WTO对环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我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金、两种技术,从而大大拓宽我国利用资源的空间和能力,为有效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外部条件。但是,也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就会同产业转移相伴随,把污染也转移进来,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自身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物。由于我国整体环境保护水平较低,贸易领域相关环境标准不健全,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内,在贸易领域的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七、
国际环境公约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压力现在,气候变暖正困扰着人类社会。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整个气候系统会随之改变。带来气候异常,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农业生产;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危及岛屿和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存;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雪地和冰川缩小,直接危及很多河流的水源等。气候变化对各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科学家认为我国的情况是弊大于利的。
如果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保持下去,30年后,我国主要农作物如稻、麦、玉米将减产5%~10%,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呈加剧趋势,预计21世纪30年代,即使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黄河流域仍将缺水200亿吨;传染病的种类和影响范围将明显扩大,一些已经绝迹的传染病将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我国未来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幅度1~16厘米,21世纪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地区增大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加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可能在大范围地区造成灾难性后果。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人类社会的行动制定了准则,2005年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2年,发达国家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减少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又是一个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是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批准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尽管现阶段我国还不能承担温室气体排放义务。但是,美国、欧盟等坚持2012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减排义务。今后,国际上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采取保护气候措施的压力将显著增加,我国面临着巨大挑战。
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5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行公约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国又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而且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DDS和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又居世界第一位,令世人瞩目。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不仅要为世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必须得当,应早日作出理智的选择,采取综合的对策和积极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遇,在全球气候保护环境保护的进程中,争取主动。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大力采取节能减排的有力措施,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