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98500000017

第17章 与孔柔谈《收获》

编辑部组成·六人复刊第三个《收获》·从《收获》走出的作家

蔡:我们就从你到《收获》编辑部工作说起吧。

孔:那是“四人帮”粉碎以后,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的时候,当时作家协会、文联不是被砸烂了嘛,房子被《海港》样板戏的人住了,“四人帮”一粉碎就还给作协跟文联了,那时候作协跟文联在一起办公,要重新搭架子。“四人帮”时期没有作协、没有文联,只有一个文艺刊物,就是《朝霞》。大概是一九六九年还是一九七〇年办的,那是造反派办的革命文学刊物,欧阳文彬他们办的吧。后来“四人帮”粉碎,《朝霞》当然也就没有了,停刊了。房子就还给作协、文联。文联的房子原来在延安路那边,那时还没有交还,就都在巨鹿路办公。文联在二楼,作协在三楼。这个时候作家协会搭架子,钟望阳在那里负责。原来的市委宣传部长是洪泽,他委派钟望阳来搭文联跟作家协会的架子。搭了架子以后就想先把一个刊物搞起来,叫《上海文艺》,它是《上海文学》的前身。那时候有茹志鹃、赵自、唐铁海、彭新琪,他们都开始搞《上海文艺》。那时候我也去了,大概是一九七七年底。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我还在工厂劳动呢,就是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当时洪泽部长要我到作协去,钟望阳叫我到《上海文艺》去。那时候李小林还在杭州(她的爸爸巴金被打成黑老K,她被下放到杭州去了),她就调回来了,也到《上海文艺》。没几天,上面就决定要《收获》复刊。

蔡:《收获》在前面已经两起两落了,这是第三次办起来的。

孔:开始是巴金、靳以办起来的,后来是叶以群、魏金枝负责的。一九七八年后半年,我一个,小林一个,萧岱一个,我们三个人就过来,开始筹备复刊。我们还缺一个搞编务的,就把邬锡康从文联办公室调过来。他本来下放到向阳(?)中学当老师的。后来“四人帮”一粉碎,他也回到文联来了。四个人就搞起来。一九七九年就出第一期。办起来大概过了一段时间,郭卓也过来了(她刚开始还在南京)。当时吴强也还没有解决问题(“四人帮”时期他被审查,这时候还没有彻底解放),跑来跑去的,经常到作协跟钟望阳谈,搞清楚了之后也到《收获》来,那时大概是一九七九年下半年,他不算我们的编制。他原来不是作协的副主席吗,报上先作为我们《收获》的负责人。上面市委没批准,那时候什么都不批的,他就先干着。他跟郭卓比较熟,和萧岱研究,就叫郭卓来了,郭卓本来是下放的,从南京回到上海之后,就调过来了。我们已经六个人了。到了大概是一九七九年底还是一九八〇年,又来了盛毓安,负责封面、插图、题图等美编工作。我们七个人也不分谁是头谁是编辑,不分谁看什么稿子,打通仗。只有盛毓安是美编,比较明确,不搞文字工作。再一个就是邬锡康,负责编辑部大大小小的事务工作,比如清理来稿、跟作者通信、寄刊物、发稿费、处理账目。到后来,他有空了也看稿子。这样干了十年啊。我那时候主要和李小林坐在一起,我们两个合作得比较好。她有什么稿子给我看,我有什么稿子给她看。她脑子比较敏捷,对作品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理解比较透彻,想象力比较丰富。我是历史方面、古典文学方面、文字方面搞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较为熟悉。萧岱是和郭卓合作得比较多,郭卓看了给萧岱看,萧岱看了给郭卓看。

蔡:看来你们当初两两合作得比较顺手。

孔:我看过了,给小林,觉得可以发,萧岱基本上没有意见。他们看了,有时候也跟我们商量,有时候他们觉得不好,就干脆退掉了。比如南京作者的《内奸》,我们就没有发表,后来它在南京的《钟山》发了,还得了奖。

蔡:它是被《北京文艺》登出来的。这篇稿子为什么没发?

孔:我跟李小林回忆了一下,我们没有看过这篇稿子。大概是萧岱跟吴强两个人看的。可能他们觉得不好,具体我也记不清楚了。

蔡:这篇稿子是自由来稿还是吴强与方之比较熟悉由吴强带过来的?

孔:这我不太清楚。我们《收获》有个传统,就是坚持在质量上要把好关,坚持兼容并蓄、百花齐放,国外的新潮流,比如荒诞派、黑色幽默,我们不排斥;老的传统的,如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我们也坚持。再一点就是推新人,尽量发现新人新作。前面的两个《收获》是这样的,我们再复刊的也还坚持。只要是好作品,不管你是怎么样写法,是什么流派,受什么思潮影响,只要艺术性比较强,我们就发,胆子比较大。像《大墙下的红玉兰》,这个作品反映监狱生活,当时北京的刊物不敢发,我们就发。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激励作用,对他在社会上有影响,对他以后的整个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不只他一个,还有《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河南作者张一弓,《祸起萧墙》的湖南作者水运宪,他们过去都没发过什么作品。张一弓在“四人帮”时期写过一些东西,河南对他有些看法,而我们认为他的作品还是可以发的,这对他本人在当地的处境也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谌容最初在北京投稿,没有人给她发,她有一篇《永远是春天》。

蔡:谌容倒是早在“文革”时期就发过东西,还出版过长篇小说。但刚粉碎“四人帮”之后,那些东西就成了忌讳的东西,刊物有意对她疏远。

孔:结果她就把自己的稿子拿到上海来,我跟李小林就说:“给她发。我们不怕。”我们就发了她的作品,而且还请她过来,在上海为她的作品举行座谈会。她当时住在上影厂招待所。我跟李小林去找她,就给她出主意,下一个写《人到中年》。这样,她才回到北京,下生活,写出《人到中年》。这样的事好多,我们推出的现在都是著名作家,像冯骥才,他的《铺花的歧路》,是我给他发的。像张抗抗,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写过,在文艺出版社出过作品,但是影响不大。“文革”后她重新拿起笔,第一篇《爱的权力》就是我跟李小林给她发的,绝大多数都是我跟李小林给她发出来的。还比如陆星儿、张辛欣、张贤亮,包括张洁、万方、王安忆,都在我们刊物上发过作品。《收获》有一点好,在别的刊物上发,作者的影响起不来,在我们刊物上一发,作者的影响就扩大了。当代有不少作家都从我们这里出来的,这一点,我们还是觉得问心无愧的。特别是徐兴业,他的遭遇挺难的,他的夫人是个画家,“四人帮”时期受不了,跑到法国巴黎去,不回来。他一个人在上海,挺苦恼的,他写了一个什么……

蔡:《金瓯缺》。

孔:对,那是后来的。他先写了《金瓯缺》的一章,写了宋徽宗和李师师的事,拿给我看。我觉得不错,有新意,有新见解,文字很典雅的。我主张发。李小林看了,也同意了。但编辑部有人说:“老孔,这个文章你要是发了,人家打上门来兴师问罪,由你挡着。这个写妓女的,写皇帝和妓女谈恋爱,这怎么能行?题材有问题。”后来吴强插话了,说:“老孔说好发就发。”萧岱也就同意了,说:“试试看。”发了之后影响很大。而且,文章一发,还救了他一家。本来他和老婆断了联系,结果他老婆在巴黎也看到了发表出来的作品,就主动跟他联系。他们两个就恢复了关系,蛮融洽的。徐兴业非常高兴,对我们很感谢。就是这篇作品发了之后,福建的出版社才要他的全稿,他才出了《金瓯缺》,三大本的长篇历史小说。要不是我们发现的,在《收获》发表出来,他的小说出不来。他的家庭也不能破镜重圆。编辑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更有乐趣。还有现在很红的,写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的陆天明。他是陆星儿的哥哥。他最初写的东西给我们,不大行。有一个中篇,我们叫他改了八次,才给他发。现在当然不同了。十多年过去了,他锻炼出来了,写作技巧有提高,文字能力也大大提高,这与他后来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是最初我们《收获》对他有一定帮助。我们怎么和他交谈,叫他怎么修改,等等。和作者谈话一般是李小林和我,有关历史方面我单独和作者谈;关于作品的构思技巧、故事情节,有时候小林和他们谈,有时候拉我一道。谈过三次、四次都有的,谈了再写,写了拿来看看,再谈,再改,也蛮费工夫的。现在这些人有的都开花、结果了,成名成家了,出国啦,当校长、当教授啦,都有,蛮风光的。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起码浇水、培土,我们是做过的。“文革”后最初影响较大的有四个刊物,《收获》、《十月》、《当代》、《花城》,被称为“四大名旦”。老旦是《收获》,因为资格最老;《当代》是青衣,正旦;《十月》是刀马旦;《花城》是花旦。

蔡:后来好像稍微有点变化。江苏的《钟山》上来,有顶替《十月》并取而代之的架势,被归入“四大名旦”。

人员流动·李小林扶植了大批作者·关键看作品

蔡:你在《收获》一直工作到什么时候?

孔:到一九八八年离休。

蔡:《收获》编辑部在前一阶段人员的变动我们梳理得比较清楚。那么到你离休之前,还有哪些人的进出?

孔:现在的程永新、肖元敏、钟红明,他们进来,我是晓得的。因为后来我们的来稿太多了,堆积如山,靠我们这么几个人,包括邬锡康,都一块看稿,还是来不及,工作量太大了。我们就想办法,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到复旦大学招几个毕业班的学生来帮我们看稿,一次来两个人,来了好几茬。

蔡:都来过哪些人?

孔:有李小林的弟弟李晓棠。唐代凌先在我们这里看来稿,毕业之后分配到高教系统,我们想办法把他挖过来了。后来,在同学卢新华的帮助下他到美国去了。他在编辑部待了大概两年,担任过编辑部主任。后来我跟郭卓都要退休了,萧岱、吴强年龄也大了。再后来萧岱患肝癌去世了,吴强多活了两年得了脑癌也去世了,编辑部就由李小林负责着。

蔡:那你就谈谈李小林吧,看她在《收获》发挥怎样的作用。

孔:李小林思想很活跃,基础也不错,家学渊源影响嘛,《收获》有些什么问题,或者遇到疑难稿子,她可以就近向她爸爸请教。那时候我们《收获》搞活动,组织作家到莫干山修养、避暑。巴老、李小林都和我们一道去。作家有谌容,还有其他人。李小林从杭州调回来之后,从《收获》准备复刊一直到现在实际上都起着重要作用。萧岱基本上都听李小林的意见。李小林组稿很积极,对稿子的看法,给作者提意见很具体,作者都挺服气的。当时吴强就跟我说:“你们给作者提意见不要强加于人,人家作者自己这样构思的,你们说要这样那样。”我说:“我们没有强加于作者,只是提建议。我们觉得这样子比较好。他要是实在不愿改,不能发的就不发了,如果能发的,我们还是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其实李小林提具体意见还是到点子上的,不是乱提。当然个人有个人主观的看法。比如一个人物的塑造、某个情节的构思,可能同意我们编辑的意见,也可能会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没关系的,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这都是可以的。但就是这样,她扶植了一大批作者,她有头脑,能根据作者的思路、意向给他们补充点什么。她还很虚心,尽管谈起来她也很严格,但她有什么事情也总跟我商量,征求我的看法,不懂的词语、典故,她都会虚心请教人。后来,她有些根据自己的爱好出发,比如对年轻人比较放手,对程永新比较欣赏。她跟我说光靠她一个人不行,得发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年轻人也挑挑担子,我表示可以理解。

蔡:一九七九年复刊以来,有一阵子《收获》发了不少好作品,你觉得和李小林发挥的作用有没有关系?

孔: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整个《收获》的成绩是集体的,是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但其中李小林的作用还是蛮大的。比方有的稿子,萧岱和郭卓,甚至吴强都觉得不好,不发,我跟李小林的意见常常一致,我们两个人认为就该登,就要发。后来萧岱想想,就让步了。比方什么稿子发第一篇,什么稿子发第二篇,这里也有争论。我们让步的也有。让步的主要是发头条的作品。《人到中年》好像就没有发头条。谁的发头条,我们有点意见,就算了。基本上大家还是融洽的。个别稿件有点出入。

蔡:萧岱当时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孔:萧岱当时比较忙。八十年代初期,他基本上没有看什么稿子。他继续担当文联的秘书长。有找他平反的,有老干部、老会员找他写证明的、谈话的。他一直在上海,原来是地下党的,还当过乐团的负责人,所以文艺界认识的人比较多。

蔡:当时吴强也是《收获》的负责人,他做了哪些工作?

孔:吴强基本上不看稿子,他组的稿子才看。吴强的作品,我们说不发也就不发。他的稿子多半先交给我,我看了之后才交给李小林看。我们《收获》还有个特点:不畏强暴,不看上头脸色。像有位领导,老想在《收获》上发,他写过好几部诗、散文,我们都坚持不发他的作品。为什么不发呢?因为他的作品不符合我们《收获》的标准。我们退了他好几次稿子,叫邬锡康送还他。他气得要死,说:“我就不能在你们《收获》上发作品?”每次写来都退,大为光火。吴强态度倒是挺好的,他说:“你们看不能发,就算了。”写《李自成》的姚雪垠,我们给他发了《李自成》第三部的一部分,还可以。后来他寄来好多诗,有二十几首。拿给我看,写得不行,没有诗意,韵律不合,就没有发。后来他捡了七八首在《花城》上发。我们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名家,还是领导,关键看作品。只要写得好,不管你是不是新人,名不见经传也好,默默无闻也好,只要作品有可取之处,我们也会挑上的。历史在前进,不同时期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不同,我们也认为应该有人去表现。只要作者敢写,即使冒点风险,我们也敢发,挨骂我们也不怕。像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有人认为写了性。本来它不叫这个名字的,叫个《××树》,和原来的《绿化树》一个系列的。他的书掌握在新华书店的人手里,出版社把选题给书店的人看,人家还以为是写什么植物的,认为这书看书名发行量肯定不行。后来拿给我们《收获》,索性就不用《××树》,改成《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市场效应,但我们也是把握分寸的,不能过头。

向前走·不理财务·巴金的名头和潜在作用·人格和风骨

蔡:你觉得现在的《收获》和你们当时的《收获》有什么不同吗?

孔:现在新的编辑跟我们老的还有点差距。我们当时是坚持艺术质量,坚持百花齐放、兼容并蓄,但是还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对西方新潮的、前卫的也吸收、也不排斥,但分量不是很大,不是一边倒,还是不放弃原来的。但现在新的编辑对西方的比较感兴趣,后来有人反映作品看不懂。看来稿子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了,口味两样。我们也不是不喜欢,在观念上可能有点保守。

蔡:《收获》有所变化,我认为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它不是轻易地降低自己的格调,不是去迎合世俗、迎合时尚,而是在探索一条适应今天的读者及文学发展的新路,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收获》这样的大刊物应该走在变革的前头,不应该等待读者提出新的需求,更不要等到读者厌倦、流失还无动于衷。以往的《收获》倒是以沉稳取胜,没有什么大一点的动作,一直比较平静地发展着。《收获》正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寻求拓展,也许有成功,也许有失败。但是,如果一成不变,恐怕就不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问题,而是可能会落伍,或者更不妙。我不希望这样,热爱《收获》的读者也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

孔:《收获》要生存,而且它也要发展,要向前走,这是可以理解的。八十年代的时候,纯文学的刊物还是比较占上风的,还没有出现市场经济。

蔡:当时读者对精神食粮的渴望十分迫切,有点饥不择食的架势。

孔:我们《收获》最高发行量达到一百二十万册,八十年代我在的时候还控制在七十几万,再后来就跌到十几万了。但是我们没有赚到钱。问题在哪里呢?当时几个老的,钟望阳、吴强、萧岱他们都还在。他们都比我大十来岁。我那会算年轻的,六十岁不到。他们几个老人主要害怕承担责任,不懂财务,不大愿意管财务,知识分子的特点嘛,把出版权给了文艺出版社。我们只负责编,把编好的稿子给他们出。出版了我们只拿一点编辑费。他们赚了多少钞票,我们不管。发行到一百二十万,八九十万的时候,钱还是赚了不少,完全归文艺出版社。我们没有拿到什么好处,每期只给我们一点编辑费。

蔡:编辑费给你们多少?

孔:很少。一部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一部分像奖金似的,发给大家一点,几十块,百十块的。他们那会儿不敢拿回来办。后来我们一离开,李小林魄力比较大,决定不给文艺出版社搞,我们自己发行,就拿回来自己办了。但拿回来以后,行情不对了,市面上纯文学刊物下跌了,跌到现在的情况。《收获》还算好的了,在全国大型文学刊物里发行量还算站得住脚的,大概十几万,还可以自给自足,稍有盈余,但和以前不同了。

蔡:是你离休之后才拿回来自己办的吗?

孔:好像是我快离休了,还是离休了之后,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就在一九八八年前后吧。

蔡:我们谈谈巴金对《收获》杂志的贡献,他发挥怎样的作用,做了哪些事情?

孔:创刊《收获》是巴金和靳以,原来是属于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宣部管的,后来才属于上海作家协会,归上海宣传部管的,走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过程。巴金是创始人,“文革”之前,他都要干预的,有些重要事情或稿子,他都要关心的。“文革”之后,身体还好的时候,他还去日本、去法国,虽然不来办公室,但他名誉上还是愿意担任《收获》主编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他都推掉了,现在只保留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名义,还有一个就是《收获》的主编。他对这个杂志还是有感情的,一直比较有感情。病不重的时候,李小林、萧岱都还请教他一些稿子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也跟我们谈谈他的意见,也通过李小林把他的看法转达给我们。那时他还干预一些事情,出出主意。后来身体不行了,那就完全由李小林来做主了。现在还要靠他的影响,宣传部也是这个意思,巴老一直搞这个刊物,还是挂他这个主编。他有作用。全国有多少作家,有名的、没名的,都是看着巴金这个名头,想跟《收获》挂挂钩,把作品投给上海、投给《收获》,让《收获》给他们发稿。巴金的影响还是在着的,潜在的作用还是有的。当然,我也听说西南有人在网站上对巴金有些微词,这也是难免的。

蔡:我也得到过这方面的信息,你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孔:他们一方面不了解具体情况,乱猜;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些看法,不一定客观,带着主观的感情在里边。我也不大同意他们的观点,根本不是实际情况。不是巴金自己提名叫他女儿李小林当这个副主编的,是宣传部征求他的意见,他就说要一个比较熟悉业务的人,后来作协的负责人看我们这些人都走了,年龄大了,李小林的编辑业务、年龄都蛮适合的,而且一时也找不到更恰当的人。后来李小林又带了两个副主编干起来了。

蔡:那时候提李小林担任副主编,还有没有其他候选人?

孔:没有其他人选。大概是作协党组跟他们宣传部的人商量了之后决定的。那时候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我那时候已经六十五六了。郭卓跟我也差不多一般大。我们都要走了。就是不走,年纪也大了,应该让给年轻的。小林那时只有四十来岁,正当年。除了小林,编辑业务去找哪个人呢?其他的人,赵长天现在是搞《萌芽》了,那时候他刚来作协做党组委员,是成员之一。叶辛还没有从贵阳调回来。他最初的作品在《儿童文学》上发,没什么影响。也是我们《收获》连续发了他几个长篇作品才把他推出去的。他以后才要求调回上海。茹志鹃已经是作协的党组书记了。赵自、唐铁海都在《上海文学》,不能离开的。有的人是搞理论的。没有什么人能搞这样的大型刊物,以小说为主的刊物。当然我们也没有到外面去广泛地招兵买马,就是上海宣传部和作协商量的结果。

蔡:你们都退了、老了,李小林就成了编辑部资历最老的了,况且她已经组来许多有影响的稿子,各方面能力都是挺强的,自然地提升为副主编也是理所应当的。这里恐怕也不排除你所说的巴老在背后的潜在作用。李小林当副主编,毕竟会有不少便利因素,碰到微妙时期还有巴老这棵大树遮挡着,等等,有些条件是先在存在的。

孔:把唐代凌从高教局挖到《收获》编辑部,就是巴老说的话。当时巴老住在医院里,宣传部的领导去看他,巴老就说把唐代凌放给《收获》吧,才办成的。

蔡:除了我们已经说过的,你认为《收获》办得比较成功的因素还有哪些?

孔:《收获》的传统就是把好艺术关,只有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才能发表。不以作者的地位为转移,不看权势,不论名气。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既坚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手法,也吸收西方各种流派的表现手法。它既不哗众取宠,也不凝固僵化。它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充实到原来的、旧的框架之中,把新的、老的结合到一起,不排斥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作品。推出新人新作,不光发老作家的作品,要尽量挖掘新人新作。不怕压力,不管作者本人有什么问题,或者作品本身反映的角度有什么问题,只要有发表的道理,应该反映的,应该支持作者站立起来的,我们还是会发的。我们刊物基本上是以小说为主,散文为辅。小说当中以中、长篇为主,短篇为次。一般不发诗歌,因为现在诗歌弄不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很难把握。坚持这样的格局。我们还坚持不在刊物上登广告,本来我们想登一点文化方面的广告,后来也没有,保持它的清纯的形象。这样都有助于奠定刊物一定的风格,一定的品味。还有它历史比较长,在群众中间、在读者当中的影响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推出新人新作,很受欢迎。不但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作者欢迎,而且也受到群众的欢迎。有新鲜感,可以嗅到新鲜的气息、味道。而且写法有不同,这篇这样写,那篇那样写。有古有今,有中有西。版面比较丰富,读者可以各取所好,有助于《收获》的知名度的确立。

蔡:正是《收获》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探求,才确定了它今天在文坛上的地位。在文学期刊中的领头位置,在广大爱好文学的读者心目中神圣的形象,它甚至成了文学抗击商品大潮、抵御物质引诱的最后一片净土,成了文学不死的象征。它衔接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正义和良知的人文精神追求,渗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抵抗俗世和权势的人格力量,使它能够立足于一个比较高拔、超脱的基点。这使得它不仅赢得知识分子的喜爱,而且也赢得热爱文学的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希望《收获》承前启后,新人辈出,越办越好。

孔:这不仅仅是刊物的风格、品味,而且也体现了办刊物的一代又一代的编辑的思想,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不卑不亢,不谄上,不媚俗,这是《收获》几代编辑的主体精神的体现。

同类推荐
  • 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是大多数青少年的必经之路。凡是经过这段路程的人,都感到这是人生历程中最珍贵而美好的一段时光,因为其间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回忆和追念,但那又是自己尚未感觉到的青春萌动期,也会干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中学时代,特别是几十年前的中学时代,由于每个人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分流,寻求各自不同的走向。有的循序渐进平稳地走完自己的学程;有的经历社会潮流的冲刷,较早地觉醒,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职责,不满现状而投身革命,分担家国的命运;有的家境艰难,辍学自谋生计,以承担和减轻家庭的负担;也有一些家道富足,席丰履厚的膏粱子弟,终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 玫瑰念珠

    玫瑰念珠

    本书是旅奥美术史学者李述鸿的随笔集,主要为美术评论。内容包括艺术杂谈、咀嚼文化、看画说话、看电影四大部分。作者李述鸿纵谈古今,既有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又有对国内外美术界状况的独特评论。读者可以看图说话,直接面对大师经典,详细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史地位。
  •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本书收录作者的诗歌作品有:《船与帆》、《笛声》、《心中的花》、《种子》、《一句话》等,及部分古典诗歌创作。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山中杂记

    山中杂记

    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她的散文常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母爱和童真的内容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笔清倩灵活,清新隽丽。《山中杂记》就是用孩子般的天真、固执、极端的语气,谈“海”与“山”的比较,从颜色,从动静,从视野,从透视力,力争“海比山强得多”,甚至诅咒发誓:“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而对于诸如颜色的感受与思索却又是成熟的,在颜色的议论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的、历史的,甚至心理学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完全是现代的,文中描写“海”的文字,最能显示冰心的散文艺术个性。
热门推荐
  • 潜人记

    潜人记

    狂傲少年徐忘空,因体内拥有着一只宇宙狂兽的基因。所以,他有着与总不同的傲气。可惜,傲气总将被磨灭。当傲气被磨灭之时,就是见证一代强者降临的时刻。
  • 万象圣典

    万象圣典

    高级文明的突然入侵,使生活不再美好,灾难降临,死里逃生。可地球依然逃不过毁灭的命运,主角被于神做交易,为了重建家园,毅然决然踏入未知的世界。在无数次磨难中,他渐渐淡忘了自己的使命。命运的反复无常使他落入了绝望与痛苦的无尽深渊。就在他忙无目的的徘徊时,她的出现给他带了了希望。
  • 绝密阻断计划

    绝密阻断计划

    金融奇才唐大少被M国间谍盯上了,企图利用直播平台嵌入恶意代码,窃取经济情报以及对他进行系列洗脑,以改变他向政府提出的各项经济报告或观念,使政府对国际货币的兑换、投资出现重大失误,让M国从中牟利……
  • 重生之妙手狂医

    重生之妙手狂医

    几百年后医学疯子米子轩找到了所有致命疾病的治愈办法,闲极无聊下打算单挑秦始皇同志未能通关的副本——长生不老!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米子轩成功倒在了BOSS的脚下,把自己玩挂了。或许是如来佛祖,又或者是上帝他老人家不忍心让米子轩就这么挂掉,直接把他的灵魂送到了几百年前,也就是当代,附在一个同样叫做米子轩的卫校生身上。从高富帅沦落为现在的穷屌丝,米子轩同志表示很不爽,于是他励志要利用上一世的医疗技术先成为最牛的实习生,然后是本世纪最牛的、最吊的医生!
  • 快穿之主角们都是我的

    快穿之主角们都是我的

    这是一个呆萌少女橙小小被系统君拐卖从此在女配逆袭路上一去不复返,同时收获一只腹黑帅老公的故事('?ω?')
  • tfboys爱你到老

    tfboys爱你到老

    简雨桐是一个可爱又温柔、调皮的女孩子:2003年2月26日出生的;陈星茹是一位小吃货,但是很可爱,也很搞怪:2001年1月4日。孙思雨冷漠、可爱:2002年5月十七日tfboys的应该知道了吧....................................
  • 修仙之缘来不易

    修仙之缘来不易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她是被娇宠长大的大小姐,他是修真界奇葩。本该没有交集的两人因一次意外相遇,开始了他们的故事。
  • 西游巨擎起缘

    西游巨擎起缘

    唐僧降服3个徒弟的现代故事。搞笑连同感人
  • 古墓诡影

    古墓诡影

    古老的竹简,隐藏着惊天秘密,古老的奇异文字,秦岭上的神秘古墓。不仅仅是为了好奇心,还有对古墓奇异的感觉,徐夏纠结了一批盗墓高手,踏上了探索神秘古墓的旅程......
  • 女配之重新来过

    女配之重新来过

    文案:前世白穆清的母亲为救她而死,父亲和哥哥怨恨她,被继母和继姐欺负,最后在继姐结婚那天从高楼跳下而死,她的心已经死了,却不料竟然会重生到母亲刚死的时候。这一世,她已经不在奢望亲情,只希望能安稳的生活。但是重生以来一幕幕和前世却如此不同,那么她会不会也可以得到幸福?这是一个被亲情抛弃的妹纸重生获得幸福的故事,这是一个萌妹子养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