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古阳关下党旗红——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党支部
〔组织点评〕
龙勒村党支部围绕建设葡萄专业村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培育专业人才,使全村95%以上土地全部种植葡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首富村,是党支部在创先争优中践行科学发展的真实写照。
——敦煌市阳关镇党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今漫步古阳关脚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碧绿无垠的葡萄园,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新颖别致的小康房,方便快捷的私家车……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的优美画卷,在这里人们再也找不到昔日边塞的苍凉。这里就是位于古阳关脚下美丽的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美丽小村庄。
龙勒村离敦煌市区60公里,四面是戈壁和沙漠,环境相对封闭,过去农业以棉花、大葱、胡萝卜为主,农民收入低,只要一提起龙勒村,人们往往和闭塞落后画等号。为了改变这一面貌,从1997年开始,几任村班子始终咬定建设葡萄专业村这一目标不放松,克服了群众不接受、没技术、怕卖难等畏难情绪,从最初的几亩葡萄发展到现在1800多亩,使龙勒村95%以上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葡萄,真正成为“一村一品”的葡萄专业村。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建成一个真正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公开选拔了一批“政治强、文化高、懂科技、善经济、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班子。现在的村两委成员全部是种植大户和葡萄流通经纪人,每家年收入都超十万元,个个是村里说了能算、领着就干的顶梁柱。村里谁家遇到“难肠事”,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家里帮忙解决;谁家葡萄种植有难题,村干部就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所有农户的葡萄销售,村干部全部包圆,根本不用操心,群众一直将党支部称为村里的“大管家”、“好保姆”。
农民富了,但是不能小富即安,如何让群众的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村党支部思考最多的问题。围绕葡萄产业,村党支部以党员干部、种植大户、经纪能人和科技能手为主体,组建了阳关镇葡萄协会龙勒村分会,制定了协会章程,注册了“阳关”牌葡萄商标,取得了“绿色食品”资质认证,让全村100豫的农户都加入了协会,形成了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的新机制。村党支部还依托葡萄协会的引导作用,建成无公害葡萄生产示范园1处1000亩,不断提高葡萄标准化种植水平。目前,全村32名党员,全部成为葡萄种植示范户,85%的成为“土专家”,84豫的成为致富带头人,真正形成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支部垣协会”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创了党员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
依托古阳关旅游热线,村党支部把葡萄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扶持群众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全村建成集田园观光、农家休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7家,转移富余劳动力83人,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0余万元,形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葡萄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阳关文化旅游观光区,为敦煌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龙勒村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村党支部围绕三大产业的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引进了投资13674.7万元的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项目,扶持致富能人柴强、孙永军等建成中型葡萄恒温库4座、家用恒温库3座,鲜储能力达到2000吨,有效地延长了葡萄运销时间。2010年,龙勒村葡萄总产量达800万斤,经济总收入达1360万元,户均收入14万元,人均收入达3.8万元,一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农业首富村。
村党支部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委会、500平方米的农民健身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和两家农家书屋等;硬化了全村的主干道路,改造了高低压线路11.4公里,衬砌了支斗渠9.2公里;以解决柴草乱垛、污水乱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了净化整治活动,累计清除垃圾1000余立方米,实现了“道路硬化、墙面洁化、路边绿化、环境美化”。
现在龙勒村的97户村民当中,有88户建成了高标准小康住宅,有65户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有62户购置了汽车,有57户购买了电脑,有线数字电视、电话、四轮拖拉机等入户率达100豫,村民们率先走向了宽裕的小康生活。
获奖情况
2006年,被评为“敦煌市文明村”、“敦煌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7年,被评为“酒泉市‘十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酒泉市‘小康绿化示范村’”。
2008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小康村”、“全国绿色小康村”。
2011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