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居寺结为一体的石经山,亦称“小西天”,相隔2公里,雄踞海拔450米的陡峭岩壁之上,星罗棋布地分布有9个藏经洞,内藏隋唐石经4196块。开放式的第五洞最大,名为“雷音洞”,走进后,宛如一座宽敞坚实的地下宫殿,长宽各约10米,中有4根八角形石柱,顶天立地,支撑洞顶,上面雕刻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1054尊,所以又称为“千佛柱”。再把目光移向周围,原来四壁统统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经板,均由静琬大师刻录。据统计,经籍荟萃的云居寺,珍藏着从隋到明的石刻大藏木版经77000多块,誉为“三绝”,实乃佛教文化的无价宝库。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1082块辽金大藏经回藏地穴,云居寺举行盛大法会,各界人士由衷祝愿石经归安。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的2000年间,曾遭遇到北魏太武帝年间(424~451)和北周武帝年间(561~578)两次空前“法难”,僧徒被驱逐,寺庙被摧毁,经卷被焚烧……在这暗无天日的非常时刻,饱经磨难的北齐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深为忧虑,焦急万分,最后终于想出了把佛经刻在石材上的良策,使之不再为焚毁担心,便于一代一代,久传不衰。
事后,幽州智泉寺法师静琬,遵照慧思遗愿,来到西南白带山下这块风水宝地,历尽艰辛磨石刻经,他在唐贞观八年(634年)题记中,言明了刻经意图:“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这既是高僧的初衷,也是向后人的呼唤。这一壮举,得到当时上层统治阶级和社会上的广泛资助,从隋大业中到唐初,刻经事业从未间断。可惜的是,5年后即唐贞观十二年(639年),静琬与世长辞,原打算刻造12部石经的宏愿,尚未完成,其弟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相继主持,历经唐、辽、金、元、明,代代续刻,坚持不懈,长达千载之久,刻有佛经1122部3572卷,所用石板多达14278块,分别珍藏在石经山9个山洞和云居寺南塔附近的地穴内,被誉为“房山云居寺刻佛教大藏经”。
房山石经,不但是我国的珍奇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特别是佛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书法方面,隋的刻经,都是当时书法高手所为;唐代的刻经,更富有相当高超的艺术魅力,且可从大量石经中,看到我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和俗写字、异体字、简化字、武周时期新造字的文字演变情况,形象准确,真切无疑。除此之外,大多经文后面,还都附有“题记”,为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提供了极其可靠的文字资料。至于对佛教史来说,更是校勘木刻藏经最可信赖的“标准”。像第三洞中存放的唐初所刻的《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中的一篇经文之序,刚好校正了日本《大正藏》年载经序中的误字、漏字26个之多。
多少年来,这些从公元7世纪到12世纪相继刻制的石经,始终被封存藏在这里的9个岩洞和压经塔下的地穴中,一直未进行清查、整理,直到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等有关部门一起,用3年时间,对这座历史宝库,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细致的调查、发掘和整理。从而发现,在藏经洞中存放的经板,由于年代久远遭到破坏、盗窃、风化、腐蚀等种种原因,情况相当严重,但埋在地下藏经穴里的,却大多完整无损。
如今,只存放石经的云居寺,又增加了从北京市内智化寺调运过来的77000块清乾隆时的木板经,加之原来藏有的纸板经,云居寺已经成为海内外罕见“三经并存”的世界级佛教文化圣地。
11.大昭寺:最早的西藏寺庙
史料记载,最早的西藏寺庙是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至唐永徽六年(650年)之间的大昭寺。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思是佛殿),位于拉萨市中心。
据传,文成公主谙熟星象和五行说,当时她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西藏地形状似仰卧的罗刹女(魔女),拉萨一片池塘是罗刹女的心脏,池水是罗刹女的血液。在协助天尊公主建大昭寺时,她提出只有填平池塘,于上建佛殿,方能镇住妖魔,避免灾祸。据说当时是用成群结队的白山羊背土填湖,藏语中山羊叫“惹”,土称“萨”,所以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衍化为今天的“拉萨”。
7世纪中叶,吐蕃王在天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影响下,像许多统治者一样出于多种原因而开始信奉佛教,并营造了大、小昭寺。“大昭”的“昭”即藏语中的“佛”之意。大昭寺建成后,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作为平川式寺院建筑的代表,其周围环绕经堂、佛殿、回廊、院落的整体结构形式,以其不对称的排列,明显区别于汉式寺院的整体结构。虽然大昭寺的主殿位于寺院整体结构的中轴线上,但是其高于汉式寺庙的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结构和构造方式,都表明了藏族寺院建筑的特色。而主殿外观中的单檐歇山式绝对对称的屋顶又反映了藏式建筑从一开始就受到汉族建筑传统的影响。建造大昭寺的缘由已经表明了初期即已存在的汉、藏、印度建筑风格的相互融合,同时也表明了藏式寺院的风格在公元7世纪中叶就已基本确立。
大昭寺殿高四层,上覆金顶。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正殿有20根大木柱,柱上斗拱架梁,有天鹅、象等精美浮雕,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一幅为胜乐金刚,另一幅为大威德金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两幅刺绣至今色泽鲜艳,画面完整,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大昭寺建成时只用来藏经、供佛。因为当时西藏还没人出家为僧,到了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并不从属于哪个教派。格鲁派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召法会。历代的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大昭寺前有唐长庆三年(823)立的唐蕃甥舅会盟碑。碑身为柱形,高4.76米,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弃足德赞结盟和好的经过及意义,至今大多数碑文清晰可辨。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12.达赖、班禅活佛系统是怎样形成的
在西藏,无论是寺庙,还是普通藏民家庭,大多供奉着达赖和班禅的塑像或画像。藏民称达赖和班禅犹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外来游客如以达赖和班禅的最新彩色照片相赠,信徒会双手接过,捧过头顶,并报以格外的热情。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
达赖喇嘛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578年。这一年蒙古俺答汗赠给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索南嘉措以“圣识——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西藏历史上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呼。“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大师”。经清朝顺治皇帝于公元1653年的册封,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就成为达赖系统的专用名称。
班禅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645年。这一年蒙古固始汗赠给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结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班”是梵文“班智达”(即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意为“大”,二字合起来意为“大师”。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时的正式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从此,班禅这一封号就成为班禅系统的专用名称。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格鲁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始于16世纪中叶,公元1542年,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逝世,哲蚌寺正式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并于1544年认定堆垅这个地方的贵族子弟索南嘉措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公元1546年,年仅4岁的索南嘉措被迎接到哲蚌寺接替根敦嘉措的法位。公元1578年,蒙古俺答汗赠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后,格鲁派追认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纪最小、创建并担任扎什伦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为一世达赖,追认曾任扎什伦布寺主、后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而索南嘉措便成为三世达赖,达赖活佛系统从此建立,相传至今的是十四世。在历世达赖喇嘛中,除四世达赖是蒙古族、六世达赖是门巴族外,其余都是藏族。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始于罗桑曲结,罗桑曲结是四世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师父,公元1645年他被蒙古固始汗赠以“班禅”的尊号后,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主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顿珠为三世班禅。从四世班禅起,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相传至今的是十一世。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的转世有其传统程序,前世生前有关转世的预言、逝世前后的异常现象的征兆、护法神师的神谕,是寻访灵童的主要依据。如十三世达赖圆寂时面向东方,且由拉萨至东北方向天空出现异样彩云,故预示了转世灵童诞生的方域。后在加查县群科加寺圣母湖观看神谕,湖中幻影显示的景象是:一条道路的将尽处有一户农家,其门前有巨柳一株,柳树旁有一匹白马,一位妇女抱着小孩立于树下。活佛们就是按这些征兆和景象寻访到十四世达赖的。
寻找要秘密进行,被选派的有声望的活佛或近侍弟子,在闭关静修后,化装分赴各地去寻访灵童。对初选的候选灵童要进行遗物验证,即将前世常用的法器或其他用品,与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候选儿童从中认拿前世遗物,依认辨的准确程度对之筛选淘汰。鉴于以往寻访转世灵童易为少数人所左右,往往造成僵局和纠纷的弊端,从清朝乾隆时期中央政府又设立了金瓶掣签。其程序是:将经过遗物验证筛选出的数名候选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各写在名签牌上,用纸包好后放入金瓶内,当众抽出的一名,即被定为正式灵童。
正式灵童被批准后,要为转世灵童举办盛大的坐床典礼,即转世灵童依法升登前世的法床,正式继承前世的法统。自此以后,灵童即以新的一世达赖或班禅的身份开始宗教活动,接受信徒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