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一名和第二名只是一步之遥,但是在别人的眼中,第二名将永远是跟随者。
在市场当中,有两种获得暴利的情况,一种是在产业的初期,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个机会,当你发现了,就有机会获得暴利,比如20世纪80年代在中关村倒卖PC,倒一把就能够赚到几万块钱,但是现在也就能赚几十块钱。
因此,这一种暴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没有了。但是另外一种暴利则是能够长期持续的,就是你能够做的东西,别人却不能够做,那么这样的一个暴利就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
就好像是微软,它已经足够大了,但是它还依旧能够获得暴利。其他公司想要推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能不能打开市场都还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和微软抗衡了。由此可见,一旦变成No。1,那么别人就真的没有胜利的余地了。
李彦宏认为,当企业能够成为市场上的No。1,即使所处的产业已经趋向成熟,即使企业能够在某一阶段遇到了成长的瓶颈,但是,由于企业已经建立起绝对的领导者优势,它依旧还是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的。
在IT软件产业,微软就是这样的企业,它的屹立三十年而不倒的传奇也正是得益于它的这样一种完全占据上风的领导者优势。
2005年的时候,IBM终止了曾经名噪一时的操作系统OS/2的销售,而微软则早以显而易见的绝对优势统治了全球电脑桌面的操作系统。
就是在这样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较量当中,微软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经典之作:Windows 95、Windows 98以及Windows XP,就这样,从一个无名小辈逐渐成长为当之无愧的世界IT界霸主。
2005年的时候,微软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131亿美元,而这要远远高于IBM的79亿美元,以弱胜强,微软正是凭借着出色的商业谋略,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软件提供商。
当然了,IBM不甘心在OS/2上就这样败给微软,它一直也在不断寻找着机会,试图通过迂回战术来推行一种“无微软”的PC计划。
早在2004年,IBM就发布了客户端中间件—Workplace,也就是可以在客户端上运行的商用操作系统。而这一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开放、跨平台,支持目前所有的计算机终端和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系列、Unix、Linux等。
IBM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从服务器端拓展到客户端,从而能够深入到微软的领地,这样就会在战略上对微软构成威胁。
不仅如此,IBM还重点强调和宣扬,由于用户不必考虑升级和兼容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安装其他无关联的软件,因此,Workplace更加安全。
除此之外,Workplace 的成本只有微软才能够解决方案的50%。
2006年,IBM又瞄准了普及速度明显加快的Linux操作系统,并且决定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用来扩展Workplace软件对于Linux平台的支持,而且还计划陆续推出旨在动摇微软在桌面软件方面的统治地位等一系列应用软件。
到了2008年,IBM与Linux厂商Ubuntu的大后台Canonic公司宣布将要合作推出一套虚拟化桌面解决方案,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云计算”应用。
在2009年,双方合作的“无微软”PC计划首先在非洲地区启动,这一计划使Linux操作系统配合IBM的OCCS(客户端开放式协作软件,主要包括Lotus Symphony以及Notes等软件)为企业应用提供了软件解决方案。不仅包括“云计算”等虚拟远端服务,而且还包含本地运行的软件。
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价格上,IBM这一次推行的软件服务项目都要比微软的应用软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总体而言,IBM的“无微软”PC计划则是进展缓慢,而它之所以没有先在美国地区来进行推行尝试,自然也是担心微软作为本土市场领导者的强势攻势。
其实,对于这一切,李彦宏早就知道了获得领先优势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在2007年之后,他就在公司的内部会议上多次阐明他对百度的未来定位:“我们必须要做No。1,你只有做N0.1了,这样你才有真正的实力,如果你成了No。2,那么你就会越做越累,这样就没有意思了。”
不仅如此,李彦宏提出的目标要比数一数二更加严苛,他希望百度做成No。l,做成冠军。
虽然第一名和第二名只是一步之遥,但是在别人的眼中,第二名将永远是跟随者。无论是在行业趋势的把握还是在产品潮流的引领上,都是难以拿到最大的市场话语权的,所以今后李彦宏要做的就是,能够继续保持和扩大这样的竞争优势,不仅要确保能够在国内市场做到No。1的地位,还要将这种优势逐步扩大到海外市场,成为亚洲的No。1,甚至是世界的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