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仇恨的种子“遗传”
仇恨的情绪如同充足气的皮球,你用多大的力气踢它,它就用多大的力量回赠你。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那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一篇名为《画家的报复》的作品。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衍生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
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被这恶毒所折磨。
既然我们都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的旅伴,既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既然生存之谜深奥得只有一条路能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
◎将怨恨写在沙中,将恩惠刻在石头上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住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感激吉伯救我,记忆会像石头上的字一样长久。至于他打我的事,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人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其中有好有坏。我们都想要快乐幸福,都想抛弃悲伤怨恨。那么,你就要学会包容,像马沙一样,将怨恨写在“沙中”,而将恩惠刻在“石头上”。
宽容和博爱使人的心灵变得广阔无比,而仇恨往往会使人永远处在愤怒和狂暴的阴影里,它不仅会烧伤别人,而且也会烧伤自己。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克服仇恨这一弱点,那就好像是在戴着枷锁和脚镣登山,作茧自缚,让自己跌入黑暗恐怖之中。当我们对敌人心怀仇恨时,就是赋予对方更大的力量来压倒我们自己,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甚至我们的心情。结果,我们是给自己的敌人帮了一个大忙。仇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炼狱。
人生短短几十年,若是让怨恨充斥,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怨恨会毁掉我们原本美好的人生。但若宽容,便可以留一片美好的天地给我们的内心。别人所给予我们的恩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珍宝,它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温暖与美丽,以及善良的魅力。所以,不要让怨恨蒙蔽了心,不要丢掉恩惠的温暖,要用一颗可纳百川的包容之心,看待过往事过往人。
◎宽容比怨恨更具威慑力
古今中外,许多大人物身上都有大度、宽容的美德,如蔺相如、楚庄王、康熙、周恩来、林肯、曼德拉等,这是他们能够被人们尊重的原因之一。
一天,在开往费城的火车上,一个妇人中途上了车,她走进一节车厢,坐在了座位上。对面是一位略显肥胖的男子,正在吸烟。这位妇女禁不住咳了几声,可是,那个男子丝毫没注意到她的暗示。最后,妇人忍不住开口说:“你多半是外国人吧!大概不知道这趟车有一节吸烟车厢,这里是不让吸烟的!”那个男子一声不吭,掐灭了香烟,扔出了窗外。
这时,列车员过来对妇人说,这里是格兰特将军的私人车厢,请她离开。她听了大吃一惊,心里很害怕,站起身往门口走。而格兰特将军仍像刚才一样,没有给她任何难堪,甚至没有取笑、嘲弄她的神情。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大度。古人说:“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
那么,如何培养度量呢?
凡是小事,不要太过计较,要原谅别人的过失。
不如意的事来临时,泰然处之,不为所累。
受人讥讽,不要睚眦必报。
学会吃亏,把便宜让给别人。
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
俗语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它能使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
包容别人,也要包容自己。
◎做有包容心的人,需要胸襟开阔
一个能够创出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切人和事的习惯,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宽容人呢?要做到胸襟开阔,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做到“得理让人”“宽容别人”。
首先,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有很多因为生性怪僻或者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而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单纯的生命之欢愉,变得孤独、落落寡合的人,曾经发出强烈的呼声:“唉!我真希望我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接受的人啊!”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实现这种愿望——结交朋友——其实并不难,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的包容心,而单纯地求助于他人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得理让人”。与人发生争论、冲突时,只要占到了理,就应主动给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你。这样你不仅在道理上战胜了别人,更会在情感上战胜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则,要“宽容别人”。在遭到别人伤害,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做一次换位思考,假如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会如何应付?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想想他往日在学习或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包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这样,包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你就能始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情舒畅地学习与工作。
如果你无论一生中碰到如何不顺利的环境,遭遇到如何凄凉的境界,都能在你的举止之间,显示出你的包容、仁爱的心态,那么你的一生将受用无穷。
◎包容自己,逃出“心狱”的监禁
现实生活里,有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讨厌的事塞满自己的脑袋,把一些不相干的事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造成了额外的心理压力。殊不知,对于自己讨厌的、想不通的事,我们可以不去想,否则最后你就会变成压力的囚徒。
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抓住崖壁上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悟,他说:“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这样一个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稍不留神,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狱”监禁。在“心狱”里,很多人还在不停地折磨自己,结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有人认为,“心狱”无法逃离。但事实怎样?人的“心理牢笼”既然是自己营造的,人就有冲出“心理牢笼”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精神上的包容,有了这种包容,什么样的“心理牢笼”都可以攻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只表示我们是人,不代表就该承受如下地狱般的折磨。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难免犯错,要是对每一个过错都深深地自责,一辈子都背着沉重的罪恶感生活,你还能奢望自己走多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这种错误的存在,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以确保未来不再发生同样的憾事。接下来就应该获得自己对自己绝对的宽恕,然后把它忘了,继续向前进。
心态悟语
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包容别人的过失,就意味给别人醒悟的时间和悔过的机会。包容能融洽气氛,交流情感,活跃思想,从而获得真话、真知、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