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粹德国坦克的奇迹
1940年5月,英、法、荷、比军队在西线一共集结了136个师、250万军队,数量上和德军相当。拥有4000辆坦克,其中包括一批相当先进的中型坦克。法军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到开战前有现役坦克3500辆,其中1500辆部署在德法边境。法国的三千多辆坦克里面,轻型坦克有两千多辆,主要型号是雷诺R-35和哈奇开斯H-35/39;中型坦克萨摩亚S-35有243辆,重型坦克夏尔B1有313辆。
德军在西线总共投入2439辆坦克,其中包括Pz1型坦克523辆,Pz2型坦克955辆,Pz3型坦克349辆,Pz4型坦克278辆,CKD38t坦克334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德军坦克是过时的微型和轻型坦克,即使是Pz3型和Pz4型主战坦克,在战斗效能上也跟英法装备的主战坦克差距明显。
无论在坦克的数量还是质量上,德国坦克和英法等国家都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德国人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
下面就来对比一下对峙阵营之间的坦克性能吧!
雷诺R-35
1934年,法军组建第一个轻型机械化师时,要求用一种新的轻型坦克取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坦克。同年,雷诺公司设计的雷诺ZM(R35)坦克被选中,并很快投产。1936年首批R-35轻型坦克交付部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是法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该坦克的一种改进型是AMX-40(R40)。1940年5月,945辆雷诺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线,其中810辆属于集团军建制,另外135辆编在第4后备装甲师内,其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但由于公路行驶速度低,缺乏实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从1936年法国军队开始装备R-35坦克,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该坦克一共生产了1900辆。法国沦陷以后,德军广泛利用缴获的雷诺R-35坦克,把它们改装成各种专用车辆。大多数改装成自行火炮,还有些被改装成弹药输送车、牵引车等。
优雅绅士——萨摩亚S-35
萨摩亚S-35坦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法军骑兵部队,这是当时设计最先进的坦克,炮塔和车体是钢铁铸造而成,具有优美的弧度,无线电对讲机是标准设备,这些独特设计影响了后来的美国谢尔曼和苏联T-34坦克。S-35坦克战斗全重将近20吨,乘员三人,炮塔正面装甲厚度55毫米,车身装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后部也有20毫米,防护效果相当不错。S-35装备一门47毫米L/40加农炮,这是西线战场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139744.81瓦,公路最高时速40公里。法军一共有超过400辆S-35坦克,但只有243辆装备部队,其余的都停在仓库里面。S-35坦克跟德军的Pz3型相比,火力和防护都胜过一筹,只有动力稍逊。
重拳出击——夏尔B1坦克
夏尔B1坦克是二战初期罕见的重型坦克,这个级别的坦克在德军中根本没有对手。B1重型坦克是一战后法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1931年开始装备法军。B1体现了当时法国对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和防护要求。
B1坦克在生产35辆后,决定增大其装甲厚度和增大发动机功率,改进为B1-bis型坦克。至法国投降前,B1-bis型坦克共生产了365辆,其中66辆装备给第1、2、3、4装甲师。夏尔B1坦克战斗全重32吨,乘员四人,装甲最厚达65毫米,武器装备是一门4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炮塔上。另外还有一门75毫米短身管压制火炮,装在车身前方右侧。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225798.193瓦,公路最高时速28公里。法军一共装备了313辆这种坦克。德军初次遇到夏尔B1坦克,只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士兵的感受,因为德军制式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这种坦克的装甲,唯一的机会是瞄准侧面的一个小通风罩,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夏尔B1坦克的机械性能不太稳定,经常抛锚,而且需要四名乘员高度协作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法军当时非常缺乏这样训练有素的坦克手,使得这个当时的巨无霸的作用大打折扣。
德军噩梦
看完法军坦克,我们将视角转向西线英国远征军,当时西线英国远征军装备有450辆坦克,比较突出的型号是A13巡弋坦克和A12“玛蒂尔德”步兵坦克。
A13巡弋坦克是一种轻型坦克,拥有十分突出的机动性能,战斗全重14吨,正面装甲厚14毫米,装备一门40毫米加农炮和一挺机枪,发动机功率250069.66瓦,公路最高时速达50公里。A13巡弋坦克的战斗效能与德国Pz3型坦克相当,防护能力稍逊。英国远征军共装备了250辆A13巡弋坦克。
A12“玛蒂尔德”步兵坦克是德军士兵的又一个噩梦。所谓步兵坦克,其实是为步兵进攻提供移动火力支援的坦克,特点是装甲极厚,行动缓慢。玛蒂尔德坦克战斗全重27吨,正面装甲厚达78毫米,装备一门40毫米加农炮和一挺机枪,动力系统是两台六缸汽油发动机,总功率139744.81瓦,公路最高时速24公里,英国远征军总共装备了75辆。玛蒂尔德坦克的机械性能要优于法国的夏尔B1,因此在后来的北非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40年的西线战场上,以及1942年的北非战场上,德军面对玛蒂尔德坦克的攻击,只能调来88毫米高炮来对付。
然而苏联红军的坦克指挥人员对“玛蒂尔德”则是另一种态度,下面是迪米特里弗德洛维奇(近卫军上校、苏联英雄)对“玛蒂尔德”的评价:“经常会有问题的。一般来说,玛蒂尔德是一种不可信赖的废物坦克!我将要告诉你一个玛蒂尔德的缺点,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总参谋部的一些傻瓜计划了一次行动,把我军调动到那种林木丛生的沼泽地区。玛蒂尔德坦克侧面有裙板。这种坦克基本上是为在沙漠地区行动而研制的。这些裙板在沙漠里工作得很好——沙子可以通过它们内部的长方形缝隙。但是在俄罗斯林木丛生的沼泽地中,泥塞在裙板和履带之间的地方。为了换挡,玛蒂尔德传动装置有伺服机构,在德军的环境中这些部分很脆弱,经常过热,然后就报废了。对英国人来说它们是好坦克。看来不同地区的战场对坦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坦克应该具有适应各种战场条件的素质。”
M4型“谢尔曼”坦克
以空中打击著称的美国,在二战中的坦克种类并不多,很值得一提的是M4型“谢尔曼”坦克。
1940年8月19日,美国开始研制工作。根据M3型坦克“格兰特”的不足,进行改进,改进后的M4型坦克的火力虽然不足,但它坚固,可靠性和耐久性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型坦克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型坦克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从1942年开始,M4型坦克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型坦克。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400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军第8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曾在沙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德军pzkwiii、ⅳ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坦克,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M4型坦克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装甲师主要装备的就是M4型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军有16个装备有M4中型坦克的装甲师参加了对柏林的总攻。美国的M4型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心而论,谢尔曼M4坦克设计并不拙劣,具备许多优点和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谢尔曼M4型坦克是二战中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军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大概也是二战中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最有趣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的,非常便于远洋运输。看来美军对后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坦克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谢尔曼的367749.5瓦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依然是过时的3型、4型和38t型,谢尔曼坦克拥有毋庸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谢尔曼坦克。战役结束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德军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M4型坦克的对手不再是昔日的“三式”、“四式”坦克,“虎”、“豹”式坦克的出现让M4显得不堪一击。
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这门炮使用的高爆弹相当出色,但穿甲弹就非常平庸了。谢尔曼主炮的穿甲能力比苏联T-34早期型号的76毫米L/42主炮还要逊色一些,跟德军现役的75毫米48倍和70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悬殊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谢尔曼坦克在数百米到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向德军坦克开火,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在德国坦克装甲上反弹,飞到几百米的空中。防护能力方面,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50毫米,德军4G型坦克在1000米以外,虎、豹坦克在2000米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雪上加霜的是,谢尔曼坦克外形线条瘦高,行进在战场上如同招摇过市,是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另外和德国人的坦克一样,谢尔曼坦克也装备了汽油发动机,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这个弊病使谢尔曼坦克获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机动性方面,谢尔曼坦克还是相当不错的,从大量的德军“虎”、“豹”式坦克被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除数量巨大外,谢尔曼坦克的机动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谢尔曼坦克的弱点不但给美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的伤亡和痛苦,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线战事的延长!用一句美军坦克兵的话作为结尾:“如果我们有‘虎’、‘豹’坦克,我们早就在家喝咖啡了。”
2.步兵的奴仆
外强中干的英法军队,虽然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但失败的战局仍不可逆转,无力回天。产生这一结果,也就只能从装甲部队的组织和战术上找原因了。法军有7个装甲师,总共装备1300辆坦克,另外还有25个独立坦克营,分散配给各个步兵部队。法军坦克是步兵的奴仆,是步兵战术的组成部分。坦克部队除了提供一线火力支援,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机动战术训练。法军坦克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分散部署在漫长的法德和法比边境,因此在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点上通常只有几十辆隶属于不同作战单位的坦克进行微弱抵抗。战役期间绝大部分的法军坦克部队未发一炮就成了俘虏。英军坦克部队的表现稍微好一些,但数量有限,根本支撑不住千疮百孔的防线。
3.希特勒的想法
虽然希特勒认为苏联十分脆弱,但他的目标并不是苏联,而是法国,他要一雪一战中的耻辱。1939年10月,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着手制订入侵法国计划,最让德国人头痛的事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要突破这条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其诺防线的北部是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装甲车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突击部队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占领这两个国家。以这两个国家为基地,德国军队用马拉着的重炮就可以从容地进入法国,并且一步一步地、有基础地占领法国的土地。希特勒并不欣赏这一计划,他担心一旦这样实施,德国又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样,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的、僵持不下的境地。他认为,大规模的坦克进攻与空中力量的结合能够击败法国!冯·曼施泰因将军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极力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法国,将装甲部队集中在一点上使用,给法国军队以致命打击!他既不惧怕法国陆军,也不认为阿登山区不适合坦克作战。相反,他认为当坦克通过阿登山区森林的时候,森林的树木可以为坦克部队提供极佳的天然掩护。他还提出,法军在该地区的防备战斗力低下,守卫这一地区的法国部队主要是心怀不满且士气低落的后备役军人,在该地区发动攻击不仅可以很快击溃敌军,而且可以在战略全局方面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