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30年代,又有两名美国人来到暗道寻找过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他们在“约亚暗道”里一处土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一条秘密地道。地道里有被沙土掩埋着的阶梯。两人想用随身带着的锹把沙土挖开,但是,阶梯上的流沙却越挖越多,连地道口也几乎被堵住了。他们慌忙逃出地道。第二天,他们发现,地道的入口又被流沙盖上了。
还有人传说,金“约柜”早已不在耶路撒冷,它收藏在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的一座古寺里。据说,所罗门的一个儿子从耶路撒冷偷出了真的金“约柜”,又把一个假“约柜”留在了耶路撒冷。
直到今天,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仍然是一个迷。
所罗门在位期间,用了7年的时间,在耶路撒冷为犹太主神耶和华建造了大圣殿——耶和华大殿。耶和华大圣殿位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外面有一道椭圆形石头围墙,内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几座侧殿。
二、多灾多难的犹太人
巴比伦之囚
所罗门死后,希伯来王国由盛转衰,“黄金时代”终结,兴起内乱。统一的希伯来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两个国家时刻处于内部动荡和外部攻伐之中,国势渐衰,以至最后在邻国的攻击之下四分五裂。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公元前631年以后,亚述帝国衰亡。犹太王国得以喘息的机会,国王约西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颁布律法,使国势复兴,可是不久以后,埃及和巴比伦展开争霸战争,犹太王国正好夹在两大国之间,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公元前609年,埃及法老尼科二世进兵亚洲,要求巴勒斯坦各国臣服,按《旧约全书》上的说法,尼科二世并不想同犹太开战,是约西亚主动出击,小国又怎能同大国抗争,美吉多一战,犹太王国全军覆灭,约西亚战死。犹太国民立其子约哈斯为王,不过尼科二世废了约哈斯,立约哈斯之兄约雅敬为王,使犹太成了埃及的附庸。不久以后,埃及被巴比伦打败,约雅敬慌忙向巴比伦投降。后来又因埃及声势复出,约雅敬再次投向埃及,结果遭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大军攻击,巴比伦人攻破耶路撒冷,抢劫财物,掠走约雅敬君臣以及各种勇士工匠一万人。立约雅敬的兄弟西希家为犹太王。西希家还想依靠埃及人抵抗巴比伦,公元前589年,他公然反叛巴比伦,但埃及也被打败,无力帮助犹太人。二年后,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犹太王国至此灭亡。尼布甲尼撒二世当着西希家的面,命人逐一杀死他的儿子,最后挖去了他的双眼。巴比伦人还将耶路撒冷,包括她伟大的宫殿,付之一炬,掠走一切金银财宝,并把犹太的贵族迁往巴比伦,成为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巴比伦之囚”。剩下的一些贫民,后来逃往埃及去了。
“巴比伦之囚”极大的影响了犹太文明的发展史,“犹太人的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作为以色列故土以外的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而开始发展。这种情况最终保证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及其宗教信仰的特性,并使犹太民族充满活力,足以捍卫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
犹太民族的三次大离散
南北两个犹太王国灭亡之后,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先后三次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经历了三次著名的历史性大离散:
“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离散。从此之后,原先作为犹太人居住中心的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剧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犹太人开始超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帝国,犹太人转而成为波斯帝国的臣民。公元前331年,希腊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巴勒斯坦又成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的一部分。从这之后的170年中,犹太文明与希腊文化相互融合,犹太人进入了希腊化时期。帝国境内的居民杂居相处,造成了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离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渐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以及北非、中亚各地。
第二次大离散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随后帝国一分为三,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先隶属于托勒密王朝,公元前198年又被塞琉古王朝控制。公元前142年巴勒斯坦犹太人在马卡比家族的领导下,摆脱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马卡比王国,定都
耶路撒冷;
公元前64年,罗马大将庞培率军攻陷耶路撒冷,至此巴勒斯坦又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为了从新建立独立的犹太王国,犹太人经过了数次起义,都遭到可罗马帝国的血腥镇压,这期间犹太人死亡150多万,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了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第二次大离散开始了,此后犹太人便开始了为期1800年的离散生活。
几经劫难的犹太圣地
犹太战争是1世纪发生的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两次伟大起义。战争的结果是犹太民族遭到血腥屠杀,国破家亡,被掠为奴,四处飘零,开始了一个伟大民族悲壮的全球流浪史。
对犹太人来说,可真是“苦海无涯”。经过亚历山大王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辖和塞硫古王国的统治之后,犹太人所生息的巴勒斯坦地区于公元前65年又被罗马铁蹄所灭,犹太人的国家不复存在。罗马帝国设犹太省,对犹太人进行压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的暴戾无道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罗马在犹太省总督弗洛鲁斯的胡作非为和暴行直接引起了66年犹太人的反抗起义。
犹太人起义的主力是城市贫民、中层市民和农民,狂热党徒杰罗特和短刀党徒西卡里领导了这次起义。起义军消灭了耶路撒冷城的罗马敌军和地方贵族,并占领该城。66年11月,罗马远征讨伐队和诸属国国王的军队均被起义军彻底击败。于是,尼禄皇帝派大将韦帕芗统领大军6万人征讨犹太起义军。67年,罗马军队侵入加利利地区,遭到6.5万犹太起义军的顽强反抗,未获成功。69年,韦帕芗当上罗马帝国皇帝,遂命其子第度全力进攻。70年4月,罗马大军围攻耶路撒冷城。为保卫这座圣城,起义军民英勇战斗,作出巨大牺牲。第度竭尽全力始得破城,接着便对犹太人进行残酷镇压,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的起义者不计其数,被卖为奴者达7万之众。据说整个犹太战争中起义人民死难者达110万,耶路撒冷古城横遭蹂躏,圣殿被洗劫一空,七宝烛台等圣物被运往罗马。罗马曾为纪念这次胜利建立凯旋门。但是,起义军的反抗斗争仍未中断,即使在73年最后一座堡垒马萨达要塞陷落之后的数十年间,犹太人的起义仍不时发生。
由于罗马帝国推行高压政策,犹太人的反抗怒潮终于在131年汇成一次大规模起义。131年,哈德良皇帝禁止犹太教徒举行割礼和阅读犹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城建立罗马殖民地和罗马神庙,并把犹太人赶出圣城。犹太人面对国家被灭、圣城被占的严重危险,忍无可忍,终于在“晨星之子”西门的领导下揭竿而起。起义群众达20万之众,他们占领罗马殖民地,杀死殖民者,攻城陷镇,势头迅猛。哈德良皇帝派大批军队疯狂镇压,以毁灭性的军事行动征伐3年,毁灭城市50余座、村庄近1000个,屠杀犹太人达58万。
这次犹太起义的壮举为犹太民族树立了斗争不息的榜样,也被罗马当局下决心斩草除根,不让起义重演。135年,耶路撒冷城被彻底破坏,遗址翻耕成田,有如昔日迦太基之毁灭。杀戮之后残存的人民多被掳掠为奴,整个巴勒斯坦田园荒芜,庐舍为墟。于是犹太人开始了背井离乡、流浪异地的长期民族飘泊史。
犹太战争彻底暴露了罗马黄金时代的阶级本质,也树立了犹太人为保家卫国、捍卫自由和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典范。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凶残,犹太人起义终被镇压。犹太战争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耶路撒冷和其他城市的防御和围攻战,为深入研究奴隶制时期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主要战法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在这场镇压犹太起义的战争中,罗马军队每次围攻城市,最初都试图采取行进间强攻,如不奏效,便在轻装部队和抛射器械的掩护下展开土工作业,待筑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后,便用攻城槌击破城墙,打开缺口,尔后发起强攻。有时,罗马军队对要塞实行围困,待守军疲惫再进行突然攻击。另一方面,犹太战争再现了昔日迦太基毁灭的悲剧,从而把一场镇压起义的征讨发展到灭绝种族、铲除国家的极端战争,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犹太战争失败后,大批犹太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从此流散到世界各地,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这个地方,以后,阿拉伯人便居住在这里。直到1948年犹太人才在巴勒斯坦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国。
犹太历第十二个月第九日是耶路撒冷毁灭的日子,今天犹太人仍然纪念它。每年这一天,许多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城墙边,倚墙哀哭,悼念它的毁灭,这段城墙就是耶路撒冷有名的“哭墙”。
三、犹太教的风风雨雨
上帝出现以后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犹太人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对于圣约的坚信,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呼召,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他们的使命。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遵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
重要的犹太教经典就是《圣经》,由律法书、先知书和文集三部分构成。
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帝国烧毁,犹太人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当时在以色列土地的犹太教学者开始编辑6卷名为米市纳(Mishnah,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序列的经书。随后在五世纪中革玛辣(Gemara解释)做了一些补充,收录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伦时期的注释与讨论,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塔木德》(Talumd,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学习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规范上的遵行准则。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与他们的身体局限于“隔都”的高墙之内相适应,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也只有沉醉传统的《塔木德》学问的框架中。那时,犹太人居住的隔都犹如“国中之国”,而犹太人则成了所在国人民心目中的“外国人”。然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犹太人的状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先后获得了公民权,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地位,这使他们拥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多少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此时得到了实现,这是令他们最振奋、最扬眉吐气的时刻。这就是犹太史上所称的解放。解放把犹太人一下子置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犹太人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犹太学者族恩茨才说,犹太人中世纪的结束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理性主宰的时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要依据理性法庭的审判决定何去何从。犹太教当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同时,解放以后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宗主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相对于欧洲来说是迟到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终于发生了。德国的摩西·门德尔松担当了启蒙的先驱。门德尔松开辟的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冲破隔都的禁锢,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这是一个不易兼得的两难。正是适应启蒙运动的目标的需要,德国犹太教内部率先实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犹太教的分裂。原来统一的传统犹太教逐渐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统派;在20世纪的美国还从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把犹太人划分成不同的阵营,从而导致了犹太人的分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多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主要在家中进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会众的祷告通常在犹太会堂举行。会堂是犹太人祷告与学习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节日和至圣日(High
Holy
Days)会堂的敬拜,包括读希伯来文的与先知书。会堂的敬拜,可由会众当中博学的成员来主持,在大多数的会堂中,是由管会堂的司会(Cantor)或者教师(Rabbi)主持,他们是专职的信仰教导者,都接受过犹太教神学院(Yeshiva)的训练。教师的专业职责,是指导会众每周及每日的学习单元,教师也提供会众咨询,规定有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犹太教的戒命及传统。这些包括人与人间的分争,但是有关比较严肃的事,如脱离犹太教,则必须交付当地宗教法庭来处理。
传统的犹太人遵行饮食诫命,这些诫命记载于肋未纪,这些诫命包含奶与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杀动物,并严禁吃血、吃猪肉、无鳞的鱼类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虽然这些饮食诫命在卫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动机是在个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节制及道德的训练。一个人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都希望能遵行这些诫命。对于饮食诫命,如同其他的犹太法律及风俗,在当今犹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统牌、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与方法仍存在着些许的差异。
摩西十诫
据《旧约圣经》记载,4000多年前亚伯拉罕在朦胧中已经感觉到,冥冥众神中有一个更有力量的主神,而这个主神就是耶和华。但这时,耶和华只是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的上帝,或者可以这样说,连亚伯拉罕的仆人都不把耶和华当作自己的上帝,而他们只是说“耶和华,是主人亚伯拉罕的上帝”。